公众服务首页
司法行政人员首页
欢迎您访问司法行政(法律服务)案例库
首页 > 采取认知行为治疗等方式矫治少数民族戒毒人员阿某的教育矫治案例

采取认知行为治疗等方式矫治少数民族戒毒人员阿某的教育矫治案例

分享
案例内容
【案例背景】

近年来,我所收治的少数民族戒毒人员日益增多,已从5年前的5人增加至目前的52人,以彝族、回族为主,他们与当地汉族相比,在思想认知、生活习性、行为方式上都存在很大差异。在对少数民族戒毒人员入所调查中,75%的学员在为什么要进行强制隔离戒毒中选择“不知道”,仅有3%选择“毒品有危害,我必须戒毒”。在对少数民族戒毒人员对戒治教育的效能调查中,44.7%的学员选择“戒毒场所的法律教育没多大帮助”,41.2%的学员选择“有帮助,但不大”,14%选择“不知道”。

【案例基本情况】

(一)基本情况

戒毒人员阿某,男,29岁,四川省凉山州人,彝族。2017年5月因吸食海洛因被江苏省太仓市公安局决定强制隔离戒毒。该名戒毒人员自入所以来,戒治态度不端正,不服从民警管理,行为散漫,时常以“我为什么要戒毒”“我干不了”为由逃避戒治,多次谈话教育未有明显效果。  

(二)方案制定

考虑到该名戒毒人员为少数民族,民族习惯、宗教信仰等诸多方面可能与汉族都不尽相同,在戒治方案的制定上要尽量避免民族敏感因素。本着“先接近、再亲近、后感化”的戒治主旨思想,民警决定先寻找合适契机,摸清该名戒毒人员的戒治诉求,采取CBT认知行为治疗、ABC合理情绪疗法等心理学手段,辅助个别谈话教育、个性感化等方法最终达到促使该名戒毒人员转变改好的教育效果。

(三)实施情况

1. 分析少数民族心理特点,选取切入时机,做到心理相容。四川凉山地区本身是毒品高危地区,阿某也非常清楚周围少数民族村子里的吸毒人数较多,艾滋病的比例也是高发的,他只知道吸食海洛因的会容易感染艾滋病,而自己已用冰毒代替了曾经的海洛因,因缺乏相关知识的学习,导致他一直对于毒品和艾滋病存在认知误区,同时身在异乡,同伴也比较少,造成了孤僻自卑心理。民警深入研究了彝族戒毒人员心理特点和行为特点,一直寻找矫治时机。10月的一天,同班组的戒毒人员向民警反映阿某近期情绪低落,心事重重。民警主动找其谈话后得知,该戒毒人员近期发现自己右侧乳房明显肿大,他想到与自己曾经一起吸毒的“粉友”感染了“HIV”,又联想到自己身体上出现的状况,顿时崩溃了。民警迅速带其至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就诊,经专家会诊:阿某右侧乳房肿大是正常现象,其有过肝炎病史,且今年又查出有肝炎症状,是肝炎导致的雌激素分泌过多,引起的右侧乳房肿大;在所内组织的HIV筛查时又安排其参加筛查,结果为阴性。民警趁热打铁,在一边就医检查时,一边将正确的戒毒知识和艾滋病防治的知识融入在聊天中,再加以检查报告和医学证据的佐证,阿某的思想包袱就此放下了。同时民警更是抓住契机,利用认知行为理论,对其进行认知行为分析,让其感知到很多事情是因自己的自动思维和固化思维引起的,应该对自己做出积极的行为表现。阿某在就医问题上慢慢感受到民警的无私关爱,消除了对立情绪,民警又通过日常戒治生活中点滴事件,巧妙借助认知行为理论,因势利导将对阿某进行教育引导,使之走出原有的心理误区。

2. 利用少数民族行为特点,积极发掘闪光点,增强戒治信念。少数民族戒毒人员因行为特点与生活习惯的差异,导致其日常行为看似比较孤僻,不愿与人交流,闭锁自我。民警针对阿某在戒治时期的行为特点,润物无声,慢慢培养其戒治动力和信念。民警仔细学习了彝族各种节日习俗和行为特点,在彝族年到来之际组织全所的彝族戒毒人员一起过起了彝族年,也特意为阿某准备了彝族特色礼物,伙房准备了猪肠等彝族年特色菜,民警的精心安排触动着阿某。而在汉族新年里,民警了解彝族人能歌善舞的特点,鼓励阿某用彝族特色的歌曲为中队春节联欢会添彩。联欢会上,阿某演唱了一首彝族民歌《阿吉鲁》(汉语的意思是不要怕),歌声悠扬空灵,直达内心深处。联欢会后,民警对阿某进行了公开的表扬,要求全体戒毒人员都要以不害怕的勇气投入到戒治生活中。阿某顿时成了中队的明星,也点燃了戒治动力的引擎。在日常戒治中,民警逐步激励着阿某的自信心,也点燃了阿某主动参与戒治的动力,帮助其形成了良好的心理定势,阿某的戒治积极性被有效地调动了起来。

3. 利用ABC合理情绪疗法,及时正确引导,助其行为养成。阿某是彝族人且年纪较轻,脾气急躁,易被激怒,做事容易激动,不能忍受当众批评,“否定性心理”明显。在对他的教育过程中,民警避免单纯压服和灌输,而是把握其“爱面子”的心理,注意谈话的方法和教育的切入口,采取ABC理论“以柔克刚,以冷制热”,先给其留一个心理空间,消除该戒毒人员消极自我防卫心理,再平心静气地将批评意见传递过去,使其产生顿悟,从而冷静地接受教育和批评。如:一天晚间组织集体学习时,阿某因洗漱时占位问题,与人争吵,觉得同戒看不起他,欺负他,情绪激动。民警通过分析激发事件、行为障碍结果和自身消极情绪和不正确认知与错误信念,先是通过实行“以冷降热”、“给其台阶,助其下台”的转化策略,让阿某基本消除对抗和急躁情绪,慢慢的借助ABC理论使其了解到不是争吵本身的错误,而是自己受欺负、受歧视的错误认知导致的情绪迸发,并导致一系列错误行为的发生,同时民警也将合理情绪疗法慢慢传授给阿某,共同学习心理学,并逐步养成了较好的心理素质和行为习惯。

4. 利用亲情感召的力量,创造探访契机,彻底感化心灵。亲情是启迪戒毒人员良知复苏的钥匙。善于创造和把握契机,再辅以亲情感化,能促使戒毒人员悔悟。为了使阿某能彻底脱胎换骨,感化其冷漠、麻木的心灵,重新唤起做人的良知和尊严,进而使其正常的社会需要得以满足,民警做了大量细致的工作。在谈话中民警得知“阿木”在彝语中是家中长子的意思,民警采用彝族文化结合孝道文化教育、责任感教育加强对阿某的矫治。在民警的教育下,阿某认识到自己作为家中长子本应该关心爱护弟弟妹妹,帮父母操持家业,而现在却因吸食毒品身陷囹圄,没有尽到作为儿子、长兄的责任。随后民警又多次与其家中联系,了解其家中情况,帮助申请特困扶助金解决家庭困难,同时利用网络对其家人进行禁毒戒毒知识宣传,希望其家属来所探访和帮扶,给阿某创造一个良好的戒治氛围。经过多次耐心诚恳的电话交流,阿某的弟弟坐了两天两夜的火车从大凉山赶来所里与哥哥相见,弟弟带着全家的视频问候,带着亲人的感召,希望哥哥能够在戒毒所摆脱毒瘾,回家建设家园。探访帮教现场,阿某痛哭流涕,场面十分感人。探访后,阿某得知民警做了很多细致的工作,内心十分感激,激动地表示:“中队这样关心我、照顾我,没有因我的过去而歧视和抛弃我,甚至还资助了我弟弟来所的火车票钱,帮助我家庭解决困难。如果我再不彻底悔改,那我就没有人性了。今后,我保证要积极戒治。”

时间证明,阿某慢慢的融入了科学的戒治生活,慢慢的打开了心扉,认识到了戒毒戒治的重要性,认识到了新生活需要自己努力奋斗和创造,感受到了爱的力量、家庭的温暖、社会的关爱。

【案例思考】

(一)工作体会

1. 教育转化戒毒人员是一个艰苦而复杂的过程,在少数民族戒毒人员戒治过程中,民警要将戒治手段与民族特点相结合,了解掌握各民族行为特点、生活习性、心理特征,要通过学习民族文化,理解民族特点,感受民族差异。以彝族戒毒人员为例,普遍存在受教育程度较低,以打工为主要经济来源,出所以后复吸率较高等特点。本案例中的戒毒人员为白彝,汉化程度较高,转化难度相对较低。教育戒治要取得好的效果,必须要准确把握戒毒人员思想脉搏,抓住思想症结,同时找准契机,情理相融,促成转化,情理相融,促成转化。

2. 个别教育成功与否,一定程度上取决于戒毒人员与民警之间的心理相容程度,只有心理相容,才能产生心理反馈,再从心理反馈中获取掌握戒毒人员的转化程度。同时,少数民族戒毒人员更是会有被我们所忽略的特点和长处,只要耐心引导、细心捕捉,善于发现戒毒人员身上的长处和戒治上的闪光点,及时指明方向,予以鼓励引导,就能增强戒毒人员的戒治信心,找到戒治工作的突破口,只要我们民警多下功夫,必能使枯木逢春、顽石变金。

(二)启迪和思考

通过本案例,也对今后少数民族戒毒人员教育矫治工作带来一些有益的思考。一是转变思想观念,进一步提高对少数民族戒毒人员教育戒治工作的重视程度,促使广大民警进一步转变思想观念。二是应该在现有教育戒治工作开展的基础上,组织专家编写针对性较强的教育戒治教材,在编写的过程中要结合戒毒人员的文化、民族情况,结合“四区五中心”模式,突出各期的教育教学重点,使教育的针对性、可操作性更强。三是打造少数民族戒毒人员的特色戒治课堂,提升教育戒治质量。依据戒毒人员民族、文化水平、职业等情况,合理分班,合理开展少数民族教育教学,对于那些只听得懂自己民族语言的戒毒人员采用民族语言教学,进一步提高强制隔离戒毒场所综合戒治能力和水平。

您的满意度:
满意
基本满意
不满意
您的满意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