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性格偏执的戒毒人员刘某教育矫治案例
案例内容
【案例背景】
戒毒人员刘某,男,离婚,安徽省滁州市人,3年吸毒史。2016年4月,因吸食冰毒成瘾,被公安机关决定强制隔离戒毒两年。刘某身材魁梧健壮,系家中独子,上中学和中专期间经常逃学,导致最后辍学。入所后刘某平时行为养成一般,性格缺点也很明显:比较自我,性格暴躁,经常会出现情绪不稳定,具有明显的“惯养 ”独生子女特征。刘某想在场所积极表现,却总在戒治生活中偷懒、耍滑头,有时对民警阳奉阴违。同时,刘某对父亲举报自己吸毒被强制隔离戒毒深感不满,对父亲一直怀有恨意。每次探访,他都对亲属极不友善,和其他戒毒人员同亲属间的温情交流画面反差很大。
【案例基本情况】
(一)方案制定
利用查阅档案资料、个别谈话教育、与刘某家人交流等方式,民警总结刘某存在的问题,并分析问题成因。
1. 刘某存在的主要问题
(1)自我意识强,情绪易激动。
(2)性格比较暴躁,经常因小事出现摩擦。
(3)不能正确理解父亲送自己来戒毒的良苦用心,对父怀有恨意。
(4)家庭责任感不强,不顾家,导致与妻子离婚,儿子让父母抚养。
(5)个人自身有时做得不够好,讲话经常带“口头禅”,部分戒毒人员不喜欢和他相处。
2. 原因分析
(1)成长因素:刘某是家中独子,成长环境较为优越,从小倍受父母宠爱,养成了唯我独尊的习惯,在日常生活中较为自私,不能吃亏。
(2)性格原因:刘某性格比较暴躁,这与自身学习经历、家庭教育、成长环境等息息相关。
(3)个人价值观有偏差:对孝、友、善,对责任担当没有概念,对父母一味索取、不知感恩和回报,一味让家人承担责任。
(4)社会因素:刘某学习成绩不太好,工作后拈轻怕重,多次不安心父亲为自己找的工作,辞职后没有手艺和技能,混迹于赌场,促使恶习不断加深。
(二)实施情况
民警依据上述分析,决定使用“四个强化”,对刘某进行矫治:
1. 强化教育教学,矫正刘某不良行为
民警一方面针对刘某性格冲动、暴躁的缺点,有意加强对刘某的现场管理,发现苗头性问题民警立即现场予以指明,及时督促刘某改正自身恶习;另一方面,民警利用课堂教学,引导刘某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劳动观,争取从思想源头上完成对刘某的矫治。
2. 强化心理咨询,引导刘某改变错误认知
民警寻求所心理矫正中心帮助,引导刘某认识到自己为人子不走正道,为人夫、为人父不养家、不承担责任,在戒毒期间出现问题,不主动应对,努力调整,怕吃苦,而把情绪发泄到父、妻身上,这对家人是一种伤害,是一种逃避责任、不负责任的行为。经阶段咨询,刘某能体谅父亲的用心,主动利用亲情电话和探访时机和家人平静沟通,在和亲人关系修复上取得了一定的进步。
3. 强化康复训练,促进刘某融入集体
民警在所内经常性的开展戒毒人员团体活动,让刘某在团体活动中加强和其他同戒的交流,提升自己与人沟通、相处的能力。刘某还应民警要求参加了集体太极拳的训练,以太极拳的“缓”克制自己“躁”的同时,学会把个人放进集体中、学会体谅他人、配合他人。
4. 强化技能教育,帮助刘某掌握谋生技能
民警动员动员刘某参加了所内职业技能培训班,其目的一是培养刘某树立正确的劳动观,教育引导刘某明白只有靠自己勤劳才能创造健康生活的道理;二是让刘某掌握谋生技能,令刘某在回归社会后有一技傍身,为勤劳养家打下基础。
针对性格偏执的刘某,民警始终做到严格管理和人性关怀并举。通过一段时间的教育矫治,刘某总体转变较为理想,达到了预期的效果。今后,民警将持续创新矫治措施,加强教育戒治,强化心理疏导,有意识鼓励刘某参与更多的集体活动,进一步改善与其他戒毒人员关系,培养健康心态。
【案例思考】
(一)从刘某的戒治过程中,我们可以发现:由于戒治对象具有不同的教育程度、家庭氛围和生活经历,形成了独特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单一空洞的说教并不能真正使他们信服,只有深入了解他们的所思所想,因人施教,有针对性地制定教育矫治方案,抓住不同对象、不同时期的主要矛盾,并利用矛盾作为工作的突破口,教育矫治将会取得实实在在的效果。
(二)民警对戒毒人员的陋习要及时进行纠正教育,培养戒毒人员对美与丑、对与错、是与非、积极与落后正确的认识;坚持个别谈话,走到戒毒人员内心深处,帮助戒毒人员理清是非,引导戒毒人员将对正能量的追求化为自己的行动动力。
(三)戒治工作任重而道远,作为基层民警,我们只有不断坚持“以人为本、科学戒毒、综合矫治”的戒毒方针,不断探索戒毒人员的心理特征,充分调动戒毒人员的戒治积极性,促使戒毒人员主动配合民警的教育戒治工作,重塑自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