抵抗戒治戒毒人员王某的教育矫治案例
案例内容
【案例背景】
王某,男,1979年7月出生,离异,系海南省澄迈县人。1997年开始吸食毒品,于2017年2月因吸毒被强制隔离戒毒2年。
王某患有高血压疾病,进入常规大队后,思想情绪不稳定,时常以身体不舒服为理由,不愿意参加生产劳动,就是参加劳动了也经常不能完成任务,时而还有破坏生产工具的行为,在教育矫治活动中也是心不在焉。王某在戒治过程中时常沉默寡言,情绪低落,易激惹,常与其他戒毒人员因琐事发生口角,听不进民警的教育引导。
【案例基本情况】
(一)方案制定
1. 探究分析现实表现原因
探究分析王某情绪低落、抵制戒治生活的原因,以便对症施治。
2. 开展教育矫治
通过打开心结、建立信任、教育引导和增强信心四个步骤,对症施治,消除王某的不良情绪,矫治不良言行,引导其积极参加各项教育矫治活动,增强戒治信心,融入场所戒治环境。
(二)方案实施
1. 研究分析,查找原因
通过查阅王某的个人档案、个别谈话、询问同宿舍及其同乡,分析王某情绪低落、抵制戒治生活的原因。
(1)家庭因素。王某因吸毒被多次强制隔离戒毒,妻子与其离婚对他打击较大,女儿也对他屡教不改的吸毒行为非常失望,与女儿的关系比较紧张,公开表示不会去探访他更不会给予他经济上的支助。本人对自己能否戒毒没有信心,对戒治活动比较抵触。
(2)认知因素。王某系“多进宫”戒毒人员,抗拒管理经验比较丰富,企图以高血压疾病为借口,获得特殊照顾。一方面,王某对民警存在不信任心理,遇到问题不会主动向民警报告,缺乏寻求民警帮助解决问题的主动性,以“磨洋工”的方式抵制生产劳动。另一方面,家人的冷落,朋友的不信任导致王某觉得生活一下子没了希望,生活没有什么意义,不想通过戒毒改变现实的困境,对戒断毒瘾没有信心。
(3)生理因素。王某身患高血压,入队初期,病情出现一定程度的反复,经过包夹人员了解到是由于王某不合理、不科学的习惯造成的,具有较大故意的成分。民警在与其沟通的过程中,情绪比较激动且拒绝服药。
(4)性格因素。王某性格比较暴躁,遇到事情冲动易怒,不懂得控制情绪。性格比较内向,又懒散懈怠,自律性不强,对自我的要求太低。在自身懒散性格与冲动易怒性格下,极易与其他戒毒人员产生冲突摩擦,出现争吵的情况。
通过分析和研判,戒毒人员王某因反复吸毒导致家人对其失去信心,本人又缺乏戒毒信心,对戒毒场所各项教育戒治措施不能很好地理解和配合,造成戒治困境。
2. 开展教育矫治
(1)关心帮扶,解开心结
由于王某的家人及亲戚朋友对其屡教不改的吸毒行为比较失望,王某也觉得自己愧对家人,导致出现自暴自弃、消极抵制戒治生活的情况。通过民警了解,王某非常思念父母与女儿,想改变又不知道从哪里入手,但内心还是渴望得到家人的原谅和关心。针对其思想症结,大队及专管民警,一方面,通过心理疏导,让王某认识到正是由于自身的行为导致了自己的困境,让王某学会换位思考,理解家人的行为,鼓励王某放低姿态,主动改变,以实际行动重新赢得家人的支持;另一方面,与其家属取得联系,做通家属思想工作,安排王某的女儿及姐姐来所探访王某,平时多安排其与家人通过拨打亲情电话进行沟通。通过家属的安抚和民警的关心,王某的心结逐渐打开,对戒治生活充满了希望。
(2)关心病情,获得信任
通过与卫生院医生沟通,了解到王某的高血压病情总体比较平稳,之前的病情反复确系王某故意所致。针对王某的行为,民警并没有过分地指责王某,而是动之以情,晓之以理让王某认识到身体是自己的,只有健康的体魄才有改变的可能性;在王某凌晨患病时,专管民警及时联系卫生院安排其就诊。通过大队民警的关心,王某切实感受到了被关心爱护,在思想上逐渐建立起对民警的信任感,开始遵守大队管理规定,及时服药,逐渐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3)教育引导,转换观念
在取得王某信任之后,大队民警经常找其谈话,一开始从其感兴趣的事物着手,逐渐引导其树立积极健康的戒治思想。通过研判发现王某与其他戒毒人员之间经常发生冲突的根源在于其自我为中心的思考问题的方式。通过民警的教育引导,王某一方面开始明白处理人际关系时应该换位思考、互相尊重;另一方面,王某也逐渐学会了一些应对人际交往问题的小技巧,遇事不再冲动暴躁,当遇到自己解决不了的问题时主动向民警寻求帮助
(4)合理安置,融入环境
通过多方观察了解到,王某在生产劳动时产值波动的原因,除不端正的态度外,最重要的是王某手脚比较笨拙,做工比较慢。鉴于此,大队一方面引导其端正态度,让其认识到生产劳动是戒治的重要手段,对于回归社会也具有重要作用;另一方面,大队及时为王某调整工作岗位,安排其从事后勤工作,王某在服务其他戒毒人员的工作中寻找到成就感,慢慢地王某得到越来越多的戒毒人员的接纳和大队民警的肯定,王某的戒治信心和动力也不断增强。
(三)效果评价
通过大队民警系列教育矫治活动,王某感受到了大队的关怀,家属的关心和支持,转换了戒治观念,积极主动的与其他戒毒人员沟通交流、互帮互助,参与到大队的整体戒治生活中。纪律、习艺劳动、内务卫生、教育戒治等方面都有了明显的进步,树立起了戒除毒瘾的信心,对人生开始进行规划,着手为戒掉毒瘾,回归社会而努力。
【案例思考】
(一)社会支持系统的好坏是戒毒成功与否的关键因素之一
德国哲学家莱布尼茨说:“世界上没有完全相同的两片树叶”。戒毒人员走上吸毒的道路,既有群体的共性也有个体的特性。对于作为管教民警来说,教育矫治的第一步是详细了解戒毒人员的个性特征、家庭关系、社会背景以及戒毒人员在思想和行为特点,剖析戒毒人员陷入戒治困境的根源。对患病戒毒人员来说,除了医治体病,最重要的是家人及民警的关心。所以帮助戒毒人员建立自信很重要,家人的不离不弃,民警的关心帮助是他们重新树立戒治信心的关键。
(二)对待戒毒人员不仅需要爱心,更需要耐心
戒毒人员长期吸食毒品,价值观和行为方式异于常人。普通人性格特征上的弱点,如存在侥幸心理、不轻易信任别人,在戒毒人员身上表现的更加明显更加突出。戒毒人员在戒治过程中,会出现行为的反复,甚至会挑战管教民教的底线。因此,管教民警在教育戒治过程中,面对戒毒人员行为的反复,一方面要保持冷静克制,以无微不至的关怀,去感化戒毒人员;另一方面,要坚信戒毒人员是可以被改变的,但是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长期的付出,来建立民警与戒毒人员的互信关系。
(三)激发内生动力是戒毒人员走向新生的关键
戒毒人员对于是非曲直一般都有基本正确的价值判断。戒毒人员往往说的多一些,做的少一些。因此,管教民警在教育矫治过程中,除了说理外,更重要的是让戒毒人员在戒治活动中体验,让戒毒人员心中的阳光种子生根发芽,形成对事物的再认识和内心的再认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