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众服务首页
司法行政人员首页
欢迎您访问司法行政(法律服务)案例库
首页 > 成为心目中的自己

成为心目中的自己

分享
案例内容
【案例背景】

陈某,女,34岁,无业,离异,因吸食冰毒于2014年5月在山东省女子强戒所强制隔离戒毒,2016年 4月期满解除,2017年3月因复吸被二次强制隔离戒毒。入所后,陈某表现情绪极不稳定,有时情绪低落内心压抑哭泣,有时表现易激惹因琐碎的小事会跟其他戒毒人员争吵。甚至出现幻听,情绪被幻听的内容控制,自述为童年痛苦经历,并且持续夜间失眠。

陈某觉得自己的人生特别有种挫败感,30多岁了,事业无成,婚姻也很失败,家庭关系中看不惯母亲的很多做法,母女关系僵化,认为自己走到吸毒的这一步跟家庭的教育有很大的关系,并抱怨父母在自己人生关键的时候,没有拉自己一把,认为在这个家庭中得不到关心和理解,觉的活的没有价值。一系列的问题让陈某不知所措,感到无助,陷入自卑、缺少自信、自责的负性情绪中,加上自己因复吸二次强制隔离戒毒,对未来感到迷茫担忧。

【方案制定】

在建立治疗关系基础上,通过了解、询问,与陈某达成三个目标:

一是改善与母亲僵化的关系,进行平等的沟通。

二是提升自我觉察意识。

三是增强自我认同感,减少不良的沟通模式对未来生活的影响。

【实施情况】

一、收集信息

接纳陈某当下的状态,营造安全的氛围,真诚的倾听陈某的倾诉,发展相互信任的治疗关系。在建立治疗关系的同时,尽可能收集更多的信息,通过陈某讲述家庭成员相互沟通的方式,了解其家庭可能有的沟通障碍种类,了解家庭成员的防御策略,了解陈某是如何看待自己的, 了解陈某个体内在的及人际互动的动力,有怎样的愿望,可以做出怎样的改变来发现来访者的资源。以此帮助陈某改变和成长。

根据萨提亚的基本三角关系理论,在早期的三方互动情景中,“我”会时时受到来自于父亲和母亲的影响,从而忽略自我真实感受,随着年龄的增长,我们会将这一习惯延续下去,甚至在成年后也不能跳出早年习得的应对模式,会继续沿用原生家庭的家庭规则,在功能良好的家庭规则下,家庭成员之间的互动也是良好的,反之他们之间的互动一定冲突不断。

通过访谈,详细的了解了陈某的基本家庭情况,是一个四口之家,童年时期父母常年在外做生意,姐弟两人生活由农村家中的老人帮忙照料,上学后父母两人回到本地经营一家饭店维持生活,姐弟两人也回到父母身边。为了更详细的了解陈某对父母和自己的认识及态度,以及家庭成员彼此的关系,我们让其画出家庭成员基本三角关系图,然后分别用至少三个形容词去描述他们,如图2.1所示。

图2.1 陈某的家庭基本三角关系图

对父亲的描述: 对母亲的描述:

不负责任 1、坚强的

暴躁 2、强势

可怜 3、暴躁

酗酒 4、偶尔慈爱

偶尔慈爱 5、倔强

姿态:指责 姿态:指责

对弟弟的描述: 对自己的描述:

温顺 1、没有目标

体贴 2、不安全的

需要被保护 3、古怪孤僻

乖巧 4、善良

5、充满怨恨

姿态:回避 姿态:指责

在萨提亚对家庭的信念中,家庭是一个系统,家庭内部的人和事之间都是相互影响的,每个人对其他家庭成员都会产生或多或少的影响,通过下面的表格来说明陈某家庭成员彼此互动的交互性体现,如表2.2所示。

表2.2 家庭成员的互动关系图

家庭成员

家庭成员之间的互动关系

 

父亲和母亲

经常会为些事情发生争执相互指责,双方表现都很强势,谁也不甘示弱,各说各的理,时间长了父亲常常出去喝酒“找快乐”,母亲自己在家里难过哭泣,甚至做出轻生举动,两人长期处在纠结难过的互动关系中,无暇顾及陈某姐弟两人。

 

父亲和女儿

对陈某从生活、感情上疏远,只有当心情好的时候,偶尔过问一下陈某的学习情况,即便陈某生病难受时给父亲打电话,父亲也对其不过问,陈某内心对父亲特别憎恨,在陈某眼中父亲就是没有担当和责任的父亲。

 

母亲和女儿

母亲忙于生意,与丈夫关系不和,经常沉浸在痛苦的情绪当中,与女儿发生问题也常使用指责、超理智的沟通模式,会经常替女儿拿主意做决定,直到现在陈某对母亲的一些做法非常不理解,女儿对母亲充满怨恨。

姐姐和弟弟

能和睦相处,陈某认为自己是姐姐,弟弟小,自己应该保护弟弟,对家庭中的问题弟弟不过问。


通过进一步的深入访谈和对上述资料的分析整理,对其家庭规则进行简要的总结:陈某的父母沟通姿态都是属于指责型,都想制定着家庭规则,掌控一切,其他家庭成员没有权利和自由表达自己的感受;陈某生活在一个非常专制的家庭中,这种家庭规则,导致个体很早就习惯了隐藏自己的情绪,感到无助、缺乏亲密感,对自己缺少正确的认知,长期压抑着自己的负性情绪。

父母共同在生意场上打拼,追求平等的社会家庭地位,互不相让,两人之间冲突不断,对陈某产生创伤性影响,造成了其心理机能恶化,在现实生活中较他人更易出现情绪混乱,造成缺乏安全感和混乱感。父母关系的融洽程度对儿童早期自我意识的形成有重要的影响,陈某的父母在感情上缺乏相互依赖,导致了冲突不断,面对冲突,陈某觉得悲伤无助,更甚者对自己采取极端行为,这也是陈某低自我价值感形成的重要原因,当陈某成年以后,遇到类似的压力情境时,就会自然的启动低自尊的应对模式,对家庭、社会问题缺少较强的危机应对能力。陈某对父母的关系最初是感到担忧难过,后来盼着父母离婚,说“那时候既没有安全感,又无能为力不知道该怎么办,”陈某胳膊上数个疤痕印记也是那时候自己烫伤烙上的。

二、建立联结

(一)冥想

在萨提亚模式中,冥想是促进转变的一种干预手段,不仅能让来访者安静下来,使大脑进入一种开放的状态,还使我们的意识和潜意识联结起来,使躯体和心理联结起来,使过去、现在、和未来联结起来,令人更有力量和智慧去做出选择和改变。治疗过程中对陈某运用特有的冥想词和背景音乐,让陈某去体验与她早年生活类似的心理路程,与父母产生联结,进入自己内在层面去觉察自己内心的期待和渴望。

冥想结束后,陈某哭泣着说过程中想了好多:“母亲在我出生时候难产,而且那时候天气特别冷,身上都冻紫了。”

“其实小时候母亲特别爱我,母亲手很巧,每年过年的时候都给自己织一件很漂亮的毛衣。”

“其实爸爸也很爱我。”

“在冥想结束的时候,我觉得自己没有那么重要,事情过去就过去了,没有什么比一家人开开心心的更重要。”

“我觉得妈妈没有对不起我,是我对不起她,在我吸毒的这十几年,妈妈已经加倍的给了我许多。”

“我就觉得这些话憋在我心里好久了,我又不能在她面前说。”

“其实我心里很爱她,所以不知道如何表达对她的不满,慢慢的时间长了,在我心里就变质了,变成了一些负能量的东西。”

(二)原生家庭重塑

让四名参与者用肢体摆置出陈某原生家庭沟通姿态,将每名家庭成员的内心状态由人体雕塑的形式清晰的展示出来,让平时开不见的“家庭规则”外显,让陈某与每位家庭成员进行对话,帮助陈某与父母重新建立联结,走进父母的内心进行深度联结,以新的视角看待父母。。

通过雕塑,陈某意识到在自己身上到底发生了什么,意识到别人是如何感知到他们自己的,真实清晰的看到了自己童年经历对自己当前生活的影响,从而接触过去的资源,放下过去的负担,转化过往的阴影,更好的反思自己并活在当下,更有力的走向明天。

(三)天气报告

在上述基础上,教陈某学习新的沟通模式,按照步骤进行:

1.感激、感恩

2.抱怨,提出建议,促进改变

3.讨论困惑,疑虑

4. 新的信息

5.提出希望和期待

安排任务:让陈某每周给母亲打2次电话,并记录下自己和母亲通话过程的感受,展示出对母亲的不满之处。咨询师从积极的角度,对这些“不满之处”重新赋义。

三、新的希望

陈某在这个家庭中生活了30多年,早年学会的应对模式并不可能马上得到完全的转变,其父母的生存模式更是形成已久,陈某在与家人以及警察、戒毒人员的沟通过程中,期间也曾出现过反复和跌宕起伏,有一次甚至抱头痛哭说受不了了要放弃,庆幸的是通过后续的跟踪治疗和体验,陈某逐渐接近表里一致的状态,亲身感受到自己的转变给自己和他人创造出的安全信任的情境,从而使治疗效果维持在了稳定的水平状态。

四、治疗效果

整个过程中伴随着陈某自身的努力,通过鼓励,让陈某以开放性的眼光看待自己和家庭发展的过程,对生命的形式怀有欣赏和感恩,展现自我生命力,做出自我改变,初步达到了整合自己和自己的关系,自己和父母关系状态。对照陈某整体状况,在以下三个方面得到改善。

(一)家庭关系得到缓和。陈某在遇到父母指责时,不会再抱怨自己的想法不被理解,不会再把自己对父母的期待强加在父母身上了,她能意识到那是父母的选择,是父母的生存方式,会先去关注父母的想法,让父母感觉到被尊重体贴,进而能够与陈某继续交流,听取陈某的想法。即便父母满足不了陈某的需求,陈某也不会再向以前那样去抱怨、指责,这样沟通就不再是单向的了,以前不良的沟通模式得到转化。

(二)自我认同感得到增强。整个治疗过程陈某的感受不只是用头脑,更是用整个身心去体验,陈某产生了强有力的冲击和震撼,进而导致治疗和转变的发生。陈某意识到自己是有价值的,学会了欣赏自己,有能力以真诚、勇敢的姿态去面对现在的强戒生活,以健康的心态面对过去的经历和未来。

(三)身体疾病的消失。根据萨提亚的观点,表里不一致的人,在生理上会有一定的表现,用心理学中的心理转换机制来解释,当一个人心理压力大到一定的限度时,身体会做出一定的反应去缓解这种心理压力,会用一定的生理疾病去代替心理压力,进而使个体获得心理上的一个相对较好的感觉。陈某长期处于消极情绪中,得不到健康的排解,心理问题导致身体不适出现头疼头晕、持续失眠。陈某在整个治疗过程中,消极情绪得到排解,自我价值感在一定程度上有了提升,也为身体疾病的缓解提供了条件和环境。

【案例思考】

一、女性吸毒人员自身舒缓压力的途径有限。女性吸毒人员心理障碍表现多为抑郁、焦虑、惊恐发作,特有的生理周期也是造成她们心理状态不稳定的因素,从多年的戒毒矫治工作中观察到,她们由于性格以及吸食毒品后发生的人格扭曲,会出现思想简单、情绪波动大,遇事随意性大、易反复等情况,同时女性吸毒人员承受挫折的能力普遍较差,缺乏正确有效的舒缓、排解压力的方法,更多的时候她们会选择吞、忍、压等内化的排压方式,一旦内心挤压过多的矛盾或外界出现新的刺激源,其往往会选择极端的行为。

二、治疗的条件有限。在家庭治疗中,要使症状得到解决,首先需要让家庭成员意识到问题不仅仅是在一个人的身上,需要家庭成员共同参与作出努力。陈某的父母若能参加家庭治疗,对于整个家庭系统的互动和改善会有更大的帮助,陈某在转化的过程中曾出现两次反复,但就整体而言,陈某已经可以帮助自己做出改变,并在一定程度上带动母亲有所改善,所以整体效果还是令人欣慰的。

三、咨询技能有待于提升。在治疗的过程中,虽然做了大量的工作,但是在家庭雕塑过程中还有许多不完善的地方,如操作的过程不够灵活,对当时情境下做出的反应不够及时等,家庭治疗的发展需要治疗师融汇各个流派的理论基础,也需要增加专业指导和个人经验,这也是个人今后需要加强的地方。

您的满意度:
满意
基本满意
不满意
您的满意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