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众服务首页
司法行政人员首页
欢迎您访问司法行政(法律服务)案例库
首页 > 运用“三心法”矫治病残未成年戒毒人员黄某教育矫治案例

运用“三心法”矫治病残未成年戒毒人员黄某教育矫治案例

分享
案例内容
【案例背景】

幼年外伤右眼失明,左眼视力很差,家庭残缺致自我封闭,性格孤僻,未成年戒毒人员黄某自控力差,消极矫治,在戒毒人员中产生较大负面影响。如何矫治像黄某这样的病残未成年戒毒人员?安徽省未成年人强制隔离戒毒所采取“三心法”对症下药,成功矫治黄某。

【案例基本情况】

(一)基本情况

黄某,男,2001年出生,文盲,安徽省六安市人。童年时,黄某右眼受外伤失明,左眼视力模糊,右手骨折不能负重,生活能够自理。2005年母亲离家出走,2008年经法院判决父母离异,父亲经医院诊断为间歇性精神分裂症。黄某家庭生活困难,无固定收入来源,靠政府和亲戚救济生活。2015年12月,黄某被发现吸食毒品。2017年10月,黄某因严重违反社区戒毒协议,被决定强制隔离戒毒两年。

(二)现实表现

2017年10月,黄某被送到安徽省某戒毒所服戒。入所后至今,无人到所探访黄某且他无法联系到家人。黄某无服戒意识,在所不服从民警管理,个人卫生习惯差,情绪极不稳定,时常以自己身体有病为借口,拒绝参加康复训练等集体活动。黄某糟糕的个人习惯和消极的表现给其他戒毒人员产生了不良影响,导致其他戒毒人员不愿意与他交往,无形中将自己与他人隔绝开来。随着时间的推移,黄某内向孤僻的情绪更加严重,思想悲观消极。  

(三)方案制定

民警采用查阅档案资料、开展入队谈话等方法,较为全面地掌握黄某的基本情况,制定详细矫治方案,同时集众人思维,决定以融冰纾心、以情暖心、兴趣励心“三心法”对黄某开展教育矫治。

(四)教育矫治过程

1. 思想上“融冰纾心”。黄某生理上的不幸令其自卑情绪严重、性格上的内向和懦弱使其长期不愿与他人交流,心理压力较大。黄某牵挂家中亲人,渴望回到以前的生活。但他所想与现实较大的出入,这导致黄某不能安心服戒。通过谈话了解到上述情况后,民警认为黄某思想症结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身体上的不幸,小时候眼睛发生意外,的确令人遗憾。二是父母不负责任,先是母亲的不辞而别破坏了家庭、后又是父亲得病迫使黄某独立,一直黄某都缺少家庭关爱。三是自身思想原因,自暴自弃。

找到“病症”之后,民警“对症下药”。首先民警经常找黄某谈心,及时开导,帮助他正确认清现实;通过成功人士战胜不幸的例证,教育引导黄某懂得已经发生的事实是无法改变的,惟有坚强面对,努力坚持,才能最大程度地抵御不幸带来的痛苦。

2. 生活上“以情暖心”。民警在生活上关心照顾黄某,出钱为他购买杯子、牙刷等日常生活用品;根据黄某眼睛不便的实际情况,民警在周三大扫除时安排其他戒毒人员帮助他清洗被单、被罩等,协助他搞好个人卫生。民警和其他戒毒人员的帮助和鼓励,渐渐让黄某感受到集体的温暖,彻底“转变破罐子破摔”的思想。

3. 戒治上“兴趣励心”。生活上鼓励,帮助黄某克服畏难情绪。针对黄某眼睛的特殊原因,民警安排其参加所所“红丝草”书画社绘画班学习,陶冶情操。由于零基础起步,黄某起初兴趣不大,民警不停地鼓励他,让担任教学任务的知名画家王丽君给他“开小灶”,手把手地指导。黄某逐渐变得积极起来,对画画兴趣大增。民警趁热打铁,及时给予肯定和表扬,增强正向激励的辐射效应,使其内心始终充满向上的正能量。针对生活自理能力差,生存技能缺乏,民警对其加强劳动观教育,开展创业技能等职业技术培训,使其增长就业谋生知识,增强解戒后的生存和适应能力,今后不再自暴自弃,黄某逐渐地变得开朗起来,自信心逐渐增强。

通过以上“三心”戒治,黄某自信心逐渐增强,与其他戒毒人员相处融洽,积极融入集体当中,在纪律、内务卫生等方面也取得明显进步,目前已形成良性循环。

【案例思考】

对于像黄某这样的戒毒人员,一是摸透基本情况,针对掌握的信息对症下药,逐一解决问题。黄某的主要症结在于自身性格上的内向自卑,民警以及心理咨询师及时给予心理矫治,缓解其紧张、压抑的情绪。二是在生活上给予适当的照顾,使其体会到人与人之间的关心和集体的温暖,帮助他放弃自我封闭,积极主动地融入到集体生活中去。三是在合适的时间、事件上对其进行表扬,肯定其戒治成绩,善于发现“闪光点”,使其在戒治过程中逐渐培养自信心,增强与人交流沟通的能力。

您的满意度:
满意
基本满意
不满意
您的满意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