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教育适应区运用动机强化访谈技术开展认知教育案例
案例内容
【案例背景】
戒毒人员在完成生理戒毒通过诊断评估后,流转到教育适应区,接受不少于一个月的入所适应性教育。大多处于教育适应期的戒毒人员,并没有真正认识到吸毒对个人、家庭、社会带来的危害性,有的甚至认为吸毒是自己的事情,不算违法,更不应该被强制隔离戒毒。此类戒毒人员普遍存有一种无辜感,甚至“鸣冤叫屈”,不仅不考虑如何弃旧图新,重新做人,反而对戒治生活存在逆反心理,甚至可能会采取一些极端方式拒绝教育戒治。因此,在教育适应区,探索运用动机强化访谈技术开展认知教育,对引导戒毒人员正确认识毒品危害、明确戒治目标、强化戒毒信念,顺利适应戒治生活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案例基本情况】
(一)方案制定
1. 戒治主体定位
戒毒人员的内在戒毒动机是促成他们配合教育戒治的真正动力与关键因素,所以,教育戒治的应用主体应当是戒毒人员的内在认知。民警在戒治过程中应该成为促成戒毒人员认知改变的激发者、引导者、教育者与合作者。
2. 组织形式
强化戒毒人员的戒毒动机,促进他们改变意愿,通过长期的工作实践,民警发现动机强化访谈技术的个案辅导运用虽然成效明显,但无法做到集中批量开展。因此,民警采用10—15人的团体小组形式,运用动机强化访谈技术开展认知教育,促使戒毒人员自身以及同伴之间建立更加稳定的认知改变支持系统。
3. 计划安排
活动次数 |
时间安排 |
实施过程 |
达成目标 |
第一周 二次 |
第一周 周二、周四 |
通过戒毒人员叙述过往经历,摧生并强化他们对毒品的负面情绪,以强化戒治动机 |
认识过去 |
第二周 三次 |
第二周 周一、周三、周五 |
引导戒毒人员将他们目前的生活情况“故事化”,通过与刚入所时戒治状态的对比,增强他们的戒治信心和成就动机 |
明白现在 |
第三周 二次 |
第三周 周二、周四 |
将戒毒人员对将来生活的美好期望通过叙事的形式“再构建” |
把握未来 |
(二)组织过程
1. 第一周。周二由民警提示引导小组成员叙述吸毒之前的人生经历,周四由民警正面引导小组成员叙述吸毒危害。
在活动中民警发现,相当一部分戒毒人员在吸食毒品前,都有过一段不错的人生经历,曾拥有家庭的幸福与事业的成功,最终因吸食毒品而走向人生的低谷。下面以戒毒人员A某自述为例。
A某:我1985年就在改革浪潮中下海经商。经过不断打拼,事业蒸蒸日上。不曾想,因为好奇沾染毒品。自此,我一发不可收拾,生意无心打理,家人六亲不认。我整天活得人不像人,鬼不像鬼。现在我如果能够过上一个普通人的生活,就非常满足了……
技术分析:民警通过引导小组成员述说过去精彩生活,使戒毒人员体验到吸毒前后人生反差,从而激发戒毒人员的失落情绪,深刻认识到毒品的危害,使戒毒人员对吸毒产生负面情绪,强化戒治动机。
2. 第二周。周一由民警带领小组成员参与“VR”毒瘾评估矫正系统体验,周三、周五由民警引导小组成员探讨戒毒动机,增强戒毒信心。
通过“VR”毒瘾评估矫正系统体验,增强戒毒人员对毒品危害性的感性认知。
结合小组成员们对自己吸毒经历的陈述对比以及吸毒后亲友对自己的态度,引导其认识到吸毒给他们了极大的负面影响。同时民警提示他们,吸毒前他们所表现出的优异品质和所取得的成功,阐明他们是有能力去争取更好的未来,取得更多成功的,以此来激励他们强化戒毒动机,增强戒毒信心,提高自我管理能力。下面以戒毒人员B某自述为例。
B某:从内心来说,我是不愿意再吸毒了。大家看我的手臂,上面的每道伤疤都是我一次次决心不再吸毒的证明。但正如那句话:一日吸毒,终生戒毒。这次我又被强制隔离戒毒,就是抵不过心瘾的诱惑……
民警:能够时常想着“戒”心,就非常值得肯定。其实你也不需要刻意的回避心瘾,你可以很自然地把冰毒当作一个植物或者是动物,它已经死了,那么我现在有点怀念它,所以我会有点痛苦。你不用很刻意地去回避毒品这件事,因为你已经有足够的毅力去战胜它。如果你把对方想得很可怕,潜意识你会觉得自己不能够战胜它。这样分析,你觉得怎样呢?
B某:对,有时候我想到它的时候觉得很害怕,然后我就思绪混乱,就不停告诉自已不要想不要想,但越这个样子,就越会想到。
民警:所以如果说你想到冰毒,但是觉得那只是一个过去并且以后再也没有了的东西,采取一种正面的回应,是不是效果好一些呢?
B某:我想应该是这样的。
技术分析:民警引导戒毒人员自己去理解这个“故事化”的生活,虽然这个故事“充满了”问题,但民警通过解构过程,使原本令戒毒人员万分困扰的故事被赋予了新的积极意义。
3. 第三周。周二由民警引导戒毒人员通过叙事的形式,将对美好生活的期望通过现实形式“再构建”,周四引导戒毒人员通过内省方式,寻求构建未来美好生活的支持途径。
以小C为例,民警让小C假设自己已经完成强制隔离戒毒即将离开戒毒所。
民警:完成强制隔离戒毒的你在强制隔离戒毒期间学到了什么?
小C:我想这两年时间让我学会了坚持,只有坚持才能达到戒毒目的。
民警:现在的你听到以上想法,会给你带来什么?
小C:我想带来的更多的是信心与决心,我相信只要坚持就一定会克服种种不适应,学会改变自己。
民警:你现在的经验会给离开后的你什么样的生活启示?
小C:我觉得现在的经历也是值得珍惜的,证明我这个人有决心,而且还能坚持去做事情。我想也许离所一年之后,刚工作一段时间,会有些不如意,挣得也不多,可能还会碰到种种的不适应,但就好像我现在这个情况,这是个困难,但如果我想着去做些什么,去改变它的话,一定会发生改变的。
民警:现在的你对离所后的你有什么祝福吗?
小C:希望我能像常人一样好好地生活,下定决心戒除毒瘾,然后坚持下去,那就一定能够实现自己的目标和理想。
小C:我会充分发挥自己所长,如利用在戒毒所学到的盆景制作技术,先打工积累经验,等有一定的资本和能力后,可以自己经营开店,过正常人的生活。
技术分析:民警与戒毒人员的对话过程就是戒毒人员自我故事重新讲述的过程,故事重新被建构,戒毒人员的自我也将随之而发生改变,新自我得以重新呈现,新的生活得以不断创生,进而不断使其延伸至未来整个戒治生活乃至整个人生实践中,戒毒人员在这种故事构建中,通过重塑新的自我,从而不断强化戒毒动机。
(三)戒治效果
通过动机强化访谈性认知教育,使大多数戒毒人员在分享“过去”、认知“现在”、展望“未来”的认知教育中,通过民警的组织引导,充分唤起戒毒人员自主改变的内在力量,强化了他们的戒断意愿,让他们更加积极主动地投入今后的戒治生活。
【案例思考】
本案例尝试运用动机强化访谈技术在团体小组中通过叙事治疗方法,借助团体中各种力量的互动与交互作用,实现激发戒毒人员强化戒毒动机,促成戒毒意愿目标,为实现科学戒治提供了探索路径。
下一步还要在活动组织上提高组员间沟通信任度与参与度;在发挥小组团体动力方面提升绩效;在话题解构上集思广益、不断丰富内容;在效果评估上结合虚拟现实毒瘾评估系统和生物反馈系统进行科学分析,不断充实认知教育手段,实现精准戒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