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众服务首页
司法行政人员首页
欢迎您访问司法行政(法律服务)案例库
首页 > 采用个性养成教育对重点戒毒人员顾某教育转化案例

采用个性养成教育对重点戒毒人员顾某教育转化案例

分享
案例内容
【案例背景】

戒毒人员顾某,男,37岁,江苏省常州市人,因吸食冰毒被投入我所强制隔离戒毒2年。顾某入所后,不思悔改,消极怠工,对民警的管理存在抵触情绪,多次因违规违纪受到处理,曾因与同戒人员发生冲突,对民警处理不服,扬言要与民警对抗到底。

【案例基本情况】

(一)方案制定

自顾某调入我中队以后,民警多次对该戒毒人员开展耐心细致的谈话教育。民警通过观察分析,认为顾某具有以下特点:

1. 性格暴戾,脾气急躁,自我控制能力极差,遇事易冲动。

2. 恶习极深,打架斗殴成性,形成一定的动力定型。

3. 固执己见,好胜心强,爱面子思想严重。

4. 家庭矛盾突出,因长期吸毒,没有亲人关心,产生破罐破摔思想。

针对以上特点,民警决定对顾某采取“心理矫治为先导,养成教育为基础”的教育转化方法。

(二)实施情况

1. 选取教育时机,做到心理相容

教育转化戒毒人员是一个艰苦而复杂的过程。要改掉戒毒人员自身的恶习,民警在管理时要细心观察,把握其思想脉搏,抓住戒毒人员思想症结,同时找准契机,情理相融,促成转化。顾某因违规违纪受到处理,与民警产生了情感上的隔阂和思想上的对立。在谈话教育过程中,该戒毒人员始终沉默不语,且有厌烦对立情绪。为了消除其心理障碍,民警决定对顾某加强谈话沟通,同时从生活上对其进行关心。有一次顾某夜里突然生病,痛得躺在床上发抖,在所内医院治疗期间,分管民警对其细心照顾、真诚关心。顾某触动很大,自此以后与民警谈话的态度也有了明显转变,话题也从家庭情况、以前的改造情况、生活情况等逐渐延伸到其自身恶习形成的原因。民警趁热打铁,抓住契机,因势利导地将该戒毒人员引入到较新的思想境界,使之走出原有的心理误区。

2. 以柔克刚,以冷降热

顾某脾气急躁,好胜心强,易被激怒,不能忍受当众批评,“否定性心理”明显。在对顾某的教育中,民警避免单纯压服和灌输,准确把握该戒毒人员“爱面子”的心理,注意教育方式,采用“以柔克刚,以冷制热”、“给其台阶、助其下台”的方法,先给其留一个心理空间,消除该戒毒人员消极自我防卫心理,再平心静气的将批评意见传递过去,使其产生顿悟,从而冷静地接受教育和批评。比如,该戒毒人员因生产琐事与另一名戒毒人员发生争吵,民警先让其冷静下来,熄灭其“邪火”,再利用开会讲评的时机,不点名的在戒毒人员大会上讲了这件事,旁敲侧击地晓以利害,使该戒毒人员认识到错误,表示愿意接受处理。又如,一天晚间集体组织学习时,顾某因洗漱迟了而只穿了内裤和拖鞋参加,违反了纪律。民警在点名结束后对该戒毒人员进行个别谈话教育,使其诚恳地接受了批评。在此后的教育学习活动中,顾某没有再犯同样的错误。通过实行“以冷降热”、“给其台阶,助其下台”的转化策略,顾某基本消除了对抗和急躁情绪,并逐步养成了较好的行为习惯。

3. 发掘“闪光点”,增强矫治信念

戒毒人员并非一无是处,只要耐心引导、细心捕捉,善于发现戒毒人员长处和矫治中的闪光点,及时指明方向,予以鼓励引导,就能增强戒毒人员的矫治信心,找到转化工作的突破口。因此,民警一直努力挖掘顾某的“闪光点”。顾某在以往被劳动教养时学会了缝纫技术,民警安排其利用业余时间为中队戒毒人员缝衣物被物,并对顾某进行了公开的表扬,同时给予其适当的计考加分,从而提高了顾某矫治自信心,帮助其养成正确的荣辱观,形成良好的心理定势。顾某表现出很大的热情和积极性,矫治积极性被有效地调动了起来。

4. 抓好预防,减少反复

虽然顾某矫治态度已有转变,但其已形成的恶习根深蒂固,形成了一定的心理定势。为此,民警平时注意对该戒毒人员“小木鱼经常敲”,立足“从早、从小、从细”,发现不良苗头及时提醒引导,使其思想始终处于“受控”状态,保证其心理平静,以便防微杜渐,减少反复。在一次劳动中,顾某与生产统计员发生了争吵,并扬言“咱们走着瞧”。对此,民警及时了解情况,并对该戒毒人员给予提醒和警告,从而有效地制止了顾某可能采取的报复行为。同时民警及时了解顾某的现实情况,有针对性地对顾某进行提前防范教育,使其违规违纪的念头消灭在萌芽状态。某天下午,顾某因本组生产任务没有完成且有许多质量问题需要返工,与其他组员发生争吵。民警分析情况后,认为顾某正向好的方面转变,这次事情是转变过程中出现的一次反复,如果这时给其惩处,将使其丧失矫治信心,之前的教育工作重新回到原点。为此,民警对顾某谈话教育了一个多小时,指出其在车间与他人争吵是错误行为,且带班民警当时还在现场,与别人争执冲突更是错上加错,要求其不要因一时之气毁了自己已取得的成绩,终使该戒毒人员承认了错误,并愿意写出检查和向同戒人员赔礼道歉。为防止顾某再次出现反复,民警每周找其谈话一至两次,并要求其每半月写一次思想汇报,帮助其发现自身问题,适时引导,防止反复。

5. 创造契机,温暖感化

亲情是打开戒毒人员良知的钥匙。创造和把握契机,再辅以亲情感化,能促使戒毒人员悔悟。为了使顾某能彻底脱胎换骨,民警加强教育感化工作,重新唤起其做人的良知和尊严。由于该戒毒人员家中矛盾突出,民警主动与其家人联系,了解其家中情况,帮助其解决家庭矛盾,并鼓励顾某家属多给其写信,有时间多来看看顾某。希望其家人能与民警一起共同做好顾某的转化工作,给顾某创造一个良好的矫治环境。通过多次耐心诚恳的电话交流,顾某妻子表示一定配合民警的工作,使顾某能安心矫治。顾某对民警给予的帮助十分感激,激动地表示:“中队这样照顾我、关心我,不因我的过去而歧视和抛弃我。如果我再不彻底悔改,那我就没有人性了。今后,我保证要积极矫治。”

经过一年多的教育,顾某对自己的违规行为有了正确的认识,消除了与民警的对立情绪,与同戒人员之间能正常相处,遇到问题亦能通过正当途径解决,经常向民警汇报思想,集体荣誉感明显增强,是非辨别能力有了一定的提高。

【案例思考】

顾某成功转化的案例说明,在对戒毒人员的进行个别教育时,要注重因人施教,加强教育的针对性。

(一)要对戒毒人员进行深入地分析了解。要转化戒毒人员,就必须对教育转化工作有全面的认识和充分的准备,全面客观地掌握该戒毒人员过去的矫治情况,仔细分析该戒毒人员的人生经历,有什么样的人生观、价值观,现实表现的成因,等等。

(二)切实关心戒毒人员,帮助解决实际困难。对家中变故的戒毒人员给予心理疏导和帮助;对身体患病的戒毒人员给予关心和治疗;对家庭经济困难的戒毒人员,给予关心并帮其申请特困补助,等等。

(三)要加强鼓励和激励教育。民警对戒毒人员在矫治中取得的成绩要及时进行肯定,调动矫治积极性,树立正确的矫治目标。

您的满意度:
满意
基本满意
不满意
您的满意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