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众服务首页
司法行政人员首页
欢迎您访问司法行政(法律服务)案例库
首页 > 一起对戒毒人员进行心理危机干预成功化解意图报复危机的案例

一起对戒毒人员进行心理危机干预成功化解意图报复危机的案例

分享
案例内容
【案例背景】

在强制隔离戒毒场所内,心理危机引发的安全事件偶有发生,危机事件的紧急处理中对当事人的个别教育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由于危机事件危险程度高、事发突然、可利用的教育时间有限,如果教育工作不到位,处理不得当,不能转化和调整当事人的思想和心理,可能会产生较为严重的后果,甚至会出现极端行为,对其自身或他人造成极大伤害,影响场所和社会的安全秩序。有针对性的心理危机干预是化解危机事件的重要手段。危机事件中的个别教育方法对常规个别教育工作具有启发和借鉴意义。

本案例是一起戒毒人员临近强制隔离戒毒期满,意图出所后报复的危机事件。事件引起戒毒所、戒毒局,当地公安局、政法委高度重视,当地派公安民警来戒毒所蹲点处理危机,但收效甚微。湖北省未成年人强制隔离戒毒所启动紧急事件处置预案,由心理矫治中心民警通过心理干预的方法对其进行转化,收到较好的效果。2023年5月出所至今,一年多来,夏某没有实施报复行为,情绪稳定,安心工作,无违法违规行为,无复吸行为,当地社区对其表现反馈良好。

【案例基本情况】

一、危机事件基本情况

夏某,男,初中文化,一岁时面部严重烧伤。曾因女友用其十几万元后避而不见,拿刀上门找女友报复,对方报警制止,警察检查发现其吸毒,决定强制隔离戒毒2年。在强制戒毒期间表现正常,临近出所,夏某再次流露欲出所后报复女友。时间紧迫,在出所前日下午,湖北省未成人强制隔离戒毒所心理中心民警对夏某进行了时长三个多小时的心理干预。

二、心理危机干预开展情况

(一)充分的工作媒材准备,设置合适的工作环境

1.心理危机干预的地点选在沙盘室。

2.咨询师随身公文包带上绘画用的纸和笔,写字的笔和纸,OH卡,在沙盘室增加摆放了站架白板。

3.谈话的两个座椅呈90度摆放,让夏某坐在背靠窗户面对房间门的座椅上,能直接看到门口和负责安全的大队民警,也便于看到沙具柜的沙具。细节设置让其获得对环境的安全感和掌握感,缓解紧张感。

4.大队民警在房间门口处,离夏某的坐位较远,既能安全保护,同时也不太能听清谈话,利于夏某的自由表达。

(二)以言、行、意综合的表达营造氛围,构建援助的同盟关系

1.简单明确的开场语,定位谈话双方关系。

咨询师的开场语:“夏某,你好!听说明天你就要出所了,现在好像遇到了一些问题和困扰,我是心理中心的J老师,利用这个时间我们一起聊聊,共同来探讨你想探讨的问题,看是否能为你提供一些支持或者帮助。”

用简单明了的开场语明确双方关系,用“一起”“共同”强调同盟关系,用“探讨”表达工作的方式,用“支持”和“帮助”表达谈话目标是心理援助和支持,而非教育和改变。因为多方人员已找夏某谈过话,谈话多是劝其不,明确此次谈话的目标和方式,可减少夏某对谈话的反感和阻抗,同时也确定这场谈话内容主动权由他掌握,以他想探讨的内容为主。

2.内紧外松的行为表达,营造谈话的稳定氛围。

咨询师说话的语气尊重、温和,语速偏慢,通过平和自然的面部表情,松弛的坐姿,从肢体语言和态度释放一种松弛感。传达给他一种信息:他要的这一想法和相关行为,没有让咨询师对他惧怕,认为他是个危险的坏人,在咨询师眼里他和普通人一样。轻松的谈话氛围,会对夏某情绪及对咨询师的接受度产生较大影响。

3.眼神的交流和注视,传递对受伤面容的接纳和关注的态度。

夏某脸部烧伤非常严重,鼻翼、右眼睑、上嘴唇缺失,伤痕扭曲了整个容貌,加上心情紧张,表情让人十分恐惧。咨询师初次见到夏某面部有想移开视线的本能反应,咨询师意识到目光躲避将会让其产生被嫌弃的感觉,迅速调整状态,选择注视其眼神交流,传递对烧伤面容的接纳,表达真诚关注。

4.完成初步的问题外化,传递咨询师的立场。

在开场语及交流中,清晰地把“问题”和人分开,让其明白他所面临的“困扰”“问题”是主要工作的对象,不会把他当成“问题”对待,问题只是问题,人不是问题,进一步传递咨询师立场,通过言、行、意完成问题外化。

(三)开启人生叙事为向导的倾听,了解完整的人生故事

1.放弃以“问题”为导向的询问,找准切入点打开叙事的闸门。

谈话不把“为什么报复”作为切入点,把重心放在关注夏某这个人上,进一步完成问题外化,让其感受到咨询师对其的关注。

咨询师:“今天第一次见到你,我看到你的脸上好像受了很严重的伤。”

夏某:是的,是烧伤的,一岁多时一场火灾让我变成这样了,后来我还是上了学,跟着师傅学做过鞭炮,也去广东打过工,我谈过两次恋爱,一次是和一个眼睛高度近视的女孩儿,对方家里不同意失败了,后来这个女友,骗了我十几万和别的男人在一起了……

2.倾听人生故事,扩展心理空间和思维边界。

一是耐心倾听其人生故事,不急于解决报复问题,把夏某放在整个人生故事里去理解,让夏某感受到咨询师对他的真诚关注,发展出尊重、信任的咨询关系,同时咨询师在倾听中加深对夏某的全面理解,形成下一步干预的思路。

二是夏某近日被多方人员谈话,思维和情绪完全陷入该事件当中,通过启发他讲述人生故事,扩展他的心理空间,打开思维,从事件中脱离出来,站在整个人生的层面去叙事,为后期形成理性认知做准备。

(四)以尊重叙事为基础的共情,接纳情绪不做评判

以中立不评判的态度,在尊重人生故事的基础上进行共情,理解他成长和生活的不易。

1.接纳内在情绪,找准共情重点。

(1)自小烧伤后成长不易,内心有很多恐惧,害怕别人笑话自己。

(2)烧伤后因为面部致残,身材矮小(162M),在求学就业上有非常多的困难,生活艰辛。

(3)恋爱失败的创伤,很难有人想和他恋爱成家,内心很挫败,很伤心。

(4)被女友欺骗的愤怒,赚钱很难,真心付出,女友却把他的钱骗走,没有任何交待就和别人在一起了,心中非常的愤怒、委屈,想暴发。

2.始终坚持中立原则,不做是非评判与劝导。

在夏某表达愤怒时,多次说要恶意报复女友,针对这种表达,咨询师没有进行对错的评价与劝导,以理解接纳情绪为主,没有试图改变他的想法。

(五)以三条线索为主要内容的探索,多维度解读内心世界

1.认知导航,构建理性自我。

通过“自我认知”线索,用过往的经验与理性认知构建夏某的自我,让其自我认知清晰化。

(1)通过他曾对戒毒期限提出申诉这一事实,让他看到自己是敬畏法律、相信法律的,遇事也是通过法律途径去申诉解决,表达自己的诉求。通过他对吸毒被强制戒毒的看法,确认他从内心是服从法律的。

(2)确认自己对社会没有不满和仇恨,仇恨只是对女友。

(3)自己是一个自强的人,因为有残疾,所以什么事情更要做好,不被别人瞧不起。

(4)对人真诚,不会为了结婚对别人好,而是发自真心的好。

不在报复的想法上去改变他,而是另辟阵地重新确立一个理性的自我,推动敬畏法律、真诚待人、自强自爱的理性自我去工作,去处理自己的问题。

2.情绪解码,解构愤怒背后的需求。

通过“情绪形成”线索,探索其对女友愤怒情绪背后的真正需求,帮助其理解行为动机,让夏某清楚地认识到并非其真正需求,而是表达内心压抑和委屈的方式,真正的需要是:

(1)被女友骗钱在别人看来很窝囊,会被人瞧不起,真正的需要是被尊重。

(2)女友没有交待就离开,让自己很伤心,真正的需要是希望和女友有一个好好谈谈的机会,好好结束。

(3)女友避而不见的行为,让夏某感觉女友对他的害怕,认为他是一个很糟糕的人,这让他很愤怒,真正的需要是希望女友认可自己的付出,承认自己对她很好,承认自己不是坏人。

3.视角转换了,拓宽思维边界。

通过“多方视角”线索,引导其分别从自己、女友、他人三个视角来看待这段情感和面临的问题,通过视角的转换,夏某感觉到自己能理解女友的难处,她也有愧意和内疚,回避有可能是不好意思面对自己,应该尊重她有选择的权利。视角转换帮助其摆脱固有思维模式,拓宽视野,客观看待问题。

(六)以生命力量和资源挖掘为核心的心理重建,为解决问题赋能

1.人生回溯,挖掘过往生命的温暖与力量。

与夏某回顾了成长历程,一条主线看报复心理形成过程和内在心理需求,另一条主线发掘成长中获得的温暖:一是家人对他一直爱护有加,二是村民对他友善,三是戒毒场所民警和戒毒人员对他关心。让他看到生活中虽有挫折,但充满了爱和温情,为他注入心理正能量。

2.资源发掘,重现自我的价值与意义。

(1)面容残疾,勇敢面对生活,在挫折面前积极克服困难。

(2)做事踏实认真,获得周围人认可与接纳,得到他人肯定。

(3)别人对他的友善,可看到他对周围人的真诚付出。

(4)工作不好找,去广东打工,不放弃、自强自立。

和夏某一同挖掘具备的资源、优点和力量,看到自己一直在努力,看到不是每个人都能在困难和灾难降临时能做到勇敢坚强,以及对自己和他们所带来的意义和价值。

(七)以内心渴望与获得途径为内容的演示,用替代书写固定思考成果

1.后果洞察,演练不同方案的结局。

通过帮助与夏某探讨如何用合适的方式来满足内心需求,不被情绪左右,让其看到不同处理方式可能带来的后果,促进其做出理性思考和决策。

2.替代书写,清晰固定思考成果。

咨询师将谈话中夏某的思考,应对处理不同方案与结果,通过替代书写方式,在白板上进行记录和演示,避免因谈话时间长、内容多造成思维混乱,导图层层递进,清晰明确。

(八)以复盘梳理为主要形式的结束环节,整合内心力量固定咨询效果

咨询最后,结合白板上书写的思考内容,再次和夏某一起回顾梳理整个谈话,加深其对问题分析的理解和认同,帮助他理性思考、巩固干预效果。

三、干预效果

谈话结束后,夏某本人感觉到被理解,被尊重,别人只管他是否报复,没人管他心里的苦,意识到内心的愤怒只是未表达的情绪积压造成的,不能满足自己内在的需要,在合适场合去真实表达才是正确方式,他愿意用平和方式去处理问题,回归正常生活。第二天出所时,他深深向所领导鞠躬,感谢戒毒所对他的帮助和教育。

四、后续帮扶工作

危机化解后,戒毒所与当地公安和社区做好后续帮扶衔接,安置他在社区做清洁工,替他申请了低保,生活得以保障,正常融入社会。并定期与当地社区保持联系,回访他的情况。

【案例思考】

一、事前准备充分多样,伺机而动“有备无患”

面对心理危机事件时,充分的事前准备至关重要。心理危机干预一般时间紧迫,准备时间短,无法事先选定合适的技术和方法。充分的准备主要包括:选择合适的咨询地点、环境细节设置、携带多种媒材工具,而不是准备一个成型方案,根据谈话进程和需要,灵活利用媒材开展工作,如:绘画、书写、沙盘等技术,本案例使用了书写白板。

二、聚焦“人”而非“问题”,跳出庐山才识“庐山真面目”

人们往往关注问题,而忽略了有问题的“人”。本案例中,咨询师通过放弃以问题为导向的询问,关注夏某人生经历和感受,让他讲述自己的人生故事,让其感受到被关心、理解、被看见。同时,也让咨询师能够更全面地了解当事人,跳出问题的局限,才能真正看到问题的“庐山真面目”。

三、不以改变为直接目标,化解危机“转中求变”

危机处置和个别教育中,通常会直奔“改变”目标而去,急于改变当事人错误的想法和行为,这种方式容易引起当事人的抵触情绪,不利于教育目标的实现。本案例中,咨询师没有直接改变夏某报复的想法,而是通过:转变角色——把教育者的角色转变为支持者;转变关系定位——把教育关系转变为合作同盟关系;转变目标——把“问题”为导向的改变目标,变为“人”为导向的探索目标;转变视角——把当事人的个人视角转变为多方视角。改变在过程中悄然发生,这种“转中求变”的方式,更易化“危机”为“转机”。

四、发现“问题”主线背后的价值故事,生命力量“柳暗花明又一村”

教育过程中,教育者容易关注问题产生的主线故事,忽略问题叙事主线背后,还隐藏着更深层次的意义主线。本案例中,咨询师开辟了生命力量与价值的故事主线,唤醒了夏某一路成长获得的温暖和力量,如:家人的爱护、村民的友善以及戒毒场所的关心等,这些都是夏某生命中的宝贵资源。同时,还挖掘了夏某自身的优点,如勇敢面对挫折、做事踏实、真诚友爱、自强自立等。这些发现让夏某重新认识到自己的价值和意义,为问题解决提供了强大的心理支持和能量。批判否定无法促成发自内心的改变,激活资源才有力量推动实质的转变。

您的满意度:
满意
基本满意
不满意
您的满意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