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众服务首页
司法行政人员首页
欢迎您访问司法行政(法律服务)案例库
首页 > 对多次强戒人员杨某进行戒毒动机强化训练的教育矫治案例

对多次强戒人员杨某进行戒毒动机强化训练的教育矫治案例

分享
案例内容
【案例背景】

动机是由一种目标或对象所引导、激发和维持的个体活动的内在心理过程或内部动力,是人类大部分行为的基础,戒毒动机水平的强弱直接决定戒毒人员是否愿意主动接受戒毒所教育戒治,愿意学习戒毒技巧与戒毒方法,是戒毒成功的基础。

多次强制隔离戒毒(以下简称强戒)人员与初次强戒人员相比,由于反复戒毒失败,往往导致戒毒动机不足,丧失戒毒信心。对在所戒毒人员戒毒动机量表测试结果显示,65.7%的多次强戒人员外显动机值小于44、内隐动机值小于0.52,戒毒动机水平低的占比远高于初次强戒人员的23.5%。

【案例基本情况】

(一)基本情况

杨某,男,1977年出生,已婚,湖北咸宁人,吸毒史10年,先后从吸食传统毒品转为新型毒品。2011年、2013年、2017年三次因为吸毒被公安机关决定强戒。

在入所基准测试成绩中,外显戒毒动机值38,内隐戒毒动机值0.41,戒毒动机水平明显偏低。症状自评量表(SCL-90)、艾森克人格问卷(EPQ)测试结果显示,性格中性偏于外向,人际关系良好,情绪比较稳定,焦虑及抑郁指标轻度。

其主要行为表现为:戒备心理较强,接受民警谈话与个别教育时,回答问题格式化特征明显;行为养成较差,慵懒散慢的行为表现突出;家庭关系破裂,家属探视时交流少,经常性主动结束探视。

(二)个体诊断分析

结合杨某个例与量表测试结果,诊断分析情况如下:

1. 人格性格分析。杨某性格外向、交际广泛、情绪易受影响,这类人往往自制力较差,侥幸心理很重,心理承受能力较差。在戒毒所内因为环境原因往往能够克服毒瘾,但出所后一旦接触到开放的现实环境,又恢复到对毒品的依赖状态。

2. 复吸原因分析。杨某第一次强戒解除后仅仅2个月开始复吸,第二次强戒解除后在全国各地打工,2017年回老家后开始网络赌博,输光了十多万的积蓄,感觉万念俱灰,抱着破罐子破摔的心理再次走上吸毒道路。在与杨某的谈话中,他把两次复吸原因都归为客观因素。

3. 家庭环境分析。杨某小时候,家庭环境较好,母亲对他非常宠爱,对他的一切要求都尽量满足,渐渐地杨某养成了不服父母约束、固执和任性的性格,也缺乏必要的情感交流。20岁时,父亲因病去世,家庭顶梁柱的坍塌导致他不得不半路辍学、放弃曾经爱好的书法写作,这也成为他人生重要的转折点。

综合杨某复吸成因、戒毒经历、社会关系、人物性格分析,民警认为杨某的主要症结在于:主观戒断意愿不强,抗毒拒毒能力较差;复吸归因认知错误,把多次复吸归于客观;家庭功能关系错位,家庭责任观念不强。

(三)矫治对策制定与实施

针对这些症结,大队民警和心理咨询师结合杨某实际列出戒治训练处方:

1. 厌恶疗法,增强戒毒内在动力。对杨某开展常规的厌恶疗法和情景模拟训练,每周一次。每次训练完成后,由心理咨询师与杨某面谈,在咨询师的引导下,让杨某讲述吸毒过程。前三周讲述过程,次三周回溯细节,后四周反馈吸毒时心理状态,咨询师不间断的记录每次讲述后杨某心理变化、情绪变化、行为变化。通过连续十周的训练,杨某与咨询师之间经历了“管理与被管理(汇报)”、“朋友(倾述)”、“医生与患者(诊断)”、“老师与学生(教育)”、“亲人(感化)”的关系和矫治过程,杨某的态度也经历了“应对”、“讲述”、“思考”、“悔恨”、“厌恶”的过程,在咨询中也多次开始提到“我是真的要开始戒毒了,不能再这样了,再这样下去就完了”。

2. 重塑自信,提高抗毒拒毒能力。通过小的成就积累,提高杨某自信力。一是开展戒烟训练。杨某烟龄22年,转到无烟大队接受戒治,民警时刻关注杨某戒烟动态,对戒烟过程中出现的心理问题及时进行疏导,通过戒烟过程再次体会戒毒感受,学会自已解决戒断问题。成功的戒烟过程让杨某非常兴奋,适应期教育结束后,杨某在矫治周记中写道:22年的烟都戒了,好像戒毒也没那么难。二是开展体能康复训练。针对杨某身体健康状况较好的实际情况,康复训练师为杨某开出运动处方,通过3个月的突破式训练,让杨某在心理上寻找成就感。体质飞跃式的改善让杨某精神状态明显变好,注意力、精力、思维敏捷度、身体协调性明显增强。训练期间,杨某总是在指导民警的带领下勤奋训练,一次次体能的突破让他觉得不可能的目标变为了现实。

3. 以文化人,强化戒毒正能量。从杨某的人生经历来看,家庭重大变故和多次戒毒失败导致其“三观”扭曲,内心充满负能量。民警针对杨某实际情况,一是鼓励他重新开始练习书法,培养健康、积极向上的兴趣爱好。大队为杨某专门买来书法工具,当杨某重新握起毛笔,挥笔写下“破茧重生”四个大字,久久沉默后,眼泪夺眶而出。二是充分发挥杨某特长,负责大队各类宣传板报书写、担任大队书法班教员,同时每月都有戒毒小文在所报《春蕾苑》发表。三是鼓励杨某参加中华魂读书征文和演讲活动。他在征文中写道:“……一种前所未有的信念狠狠的冲击着我心灵,让我无时不刻都在鞭策自己;一种屹立不倒的勇气贯通全身,让我彻底决绝的回顾过往;一种坚韧不拔的信心不断的涌上心头,让我昂首挺胸面对美好的将来……”

4. 亲情帮教,修复家庭与社会功能。两次复吸的经历反映出杨某家庭功能不全的缺陷。对此,民警主动与家属联系,与杨某母亲、妻子通过远程视频系统建立帮教协议,共同商讨针对性的戒治措施。杨某女儿在升学考试中写的作文为《我的爸爸》,当我们把原稿复印件递到杨某手中时,眼泪夺眶而出。入所前,杨某家面临拆迁,与家人因拆迁款分配使用发生矛盾,在大队民警的引导下,决定把拆迁款全部交给妻子处理,用于市区购置商品住房,解决家庭后顾之忧。随着家庭矛盾的化解,与家人之间的关系越来越正常。  

(四)戒治效果

通过近一年的戒治,杨某在执行满一年后诊断评估中,外显戒毒动机值测试结果为53,内隐戒毒动机值测试结果为1.38,均有明显提高且评价为高戒毒动机人群。症状自评量表(SCL-90)焦虑、抑郁指标趋于正常。

【案例思考】

三次强戒的杨某在当前强戒场所中不属于特殊人群,具有普遍性,多次戒毒失败导致戒毒人员戒毒信心、戒毒动机不足,正是我们当前戒毒工作的难点。杨某戒毒动机的强化和戒毒信心的树立,是多次戒毒人员在所内的一个比较成功的案例。

(一)要精准分析对象,合理运用戒治手段。杨某的戒毒经历具有普遍性,然而个体性格、个人经历、吸毒戒毒史却有其独特性,在戒治过程中要精准分析症状,在实施措施上要科学合理。戒毒措施运用的关键是要触动戒毒人员的内在动力,激发戒毒人员自我管控的能动性。

(二)戒治民警要做到三“强”。即民警帮助戒断毒瘾的信心要强,民警的信心会直接感染戒毒人员的戒断自信;心理咨询的干预手段要强,不能蜻蜓点水,要触动心灵;康复巩固戒断的戒毒矫正力度要强,要把重点放在教育矫正、康复训练、心理矫治、职业培训上,着重开展拒毒能力和防复吸的课题专研和训练。

(三)戒毒力量要逐步形成专业化团队。杨某在矫正过程中,我们综合运用了体能康复、个体咨询、亲情帮教等多种手段,大队领导、心理咨询师、体能训练指导员、专职教师等人员参与了矫正方案设计和实施,做出了大量的工作和基础资料。在今后戒毒矫正过程中,需要更多专业人才,打造专业化团队,完成更多的成功案例,在多次戒毒人员戒断毒瘾、降低复吸工作上提供更多的专业保障。

您的满意度:
满意
基本满意
不满意
您的满意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