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众服务首页
司法行政人员首页
欢迎您访问司法行政(法律服务)案例库
首页 > 运用新编生涯规划课程提升艾滋病戒毒人员自我效能感的教学案例

运用新编生涯规划课程提升艾滋病戒毒人员自我效能感的教学案例

分享
案例内容
【案例背景】

自我效能感是指个体对自己能否胜任某项任务所进行的推断和判断。影响自我效能感的因素有很多,比如自身的成败经验,替代经验或模仿,言语劝说,情绪唤醒和情景条件等。艾滋病戒毒人员背负着吸毒者、艾滋病、同性恋等负面标签,很容易出现低自我价值感,对未来充满焦虑和迷茫。为帮助此类特殊群体重塑积极健康生活的信念,北京市戒毒管理局借鉴了表达性书写疗愈、生涯规划、团体心理辅导等多种理论技术,新编写了戒毒人员生涯规划课程。课程以对人生重大命题的思考为主要载体,以表达性书写为基本策略,以团体交流为辅导形式,帮助戒毒人员全面客观认识自我,积极正视自身问题,深入探索问题解决策略,不断提升自我效能感,探索践行积极健康的生活方式。试点试验显示:该课程对自我效能感提升、消极情绪缓解等方面收到了良好效果。

【案例基本情况】

一、课程内容

生涯规划课程共分为四个单元,主题分别是:“我是谁”,“我从哪里来”“如何走到现在”“我到哪里去”,具体内容如下:

生涯规划课程内容介绍

单元主题

主要活动

目标及重点

第一单元

我是谁

活动1:我是谁(前)

活动2:20个我是谁

活动3:结构式介绍

活动4:象征性描述

活动5:我的困惑问题

活动6:我是谁(后)

帮助艾滋病戒毒人员进行自我探索,觉察个人的思维方式、性格特点、困惑问题等。

第二单元

我从哪里来

活动1:过去的我(前)

活动2:原生家庭

活动3:学校生活

活动4:人际交往

活动5:婚恋家庭

活动6:工作职业

活动7;吸毒戒毒历程

活动8:过去的我(后)

引导艾滋病戒毒人员进行自我回顾,从原生家庭、人际交往、求职就业、吸戒毒经历等客观方面进行历程分析。

第三单元

如何走到现在

活动1:回顾梳理“我是谁”

活动2:回顾梳理“我从哪里来”

活动3:重要他人

活动4:重要事件

活动5:重要时期

活动6:单项的探索假设

活动7:整体的探索梳理

引导艾滋病戒毒人员对过往经历进一步聚焦,从主观方面进行成败归因,找到产生问题的根源。

第四单元

我要到哪里去

活动1:我想要/不要什么

活动2:1-3年后的生活

活动3:戒治期间想要/不想要什么

活动4:实现理想生活的困难

活动5:实现想要生活的计划

活动6:第一步做什么

帮助艾滋病戒毒人员进行人生规划,树立正确的人生目标,实现人生价值,为出所后生活做准备。

二、课程目标

引导戒毒人员探索自我,掌握表达性书写的技巧方法,提升自我价值感,探索践行积极健康的生活方式,坚定个人选择和拒毒戒毒信念。

三、实施情况

在全所戒毒人员中进行课程宣讲,将所内进入到康复巩固期的14名戒毒人员编入“生涯规划课”教学班,进行团体辅导。采取“团体辅导+结构化书写”的方式进行,每周三进行一次团体辅导,戒毒人员根据书写情况进行现场分享交流,教师进行引导总结。各主题学习组织及反馈情况如下:

(一)第一单元“我是谁”

本单元主要包括6个主题活动,比如“20个我是谁”“结构式介绍”“象征性描述”等,均是关于进行自我觉察、自我探索的内容。引导戒毒人员从不同的维度对自己进行综合分析,不断丰富“自画像”,以此找到存在的问题及面临的困惑等,为开展生涯规划走好第一步。

通过教师课程导入、戒毒人员进行自由书写、团体分享交流、教师总结等环节,戒毒人员均表示对自我有了更加全面的认识。整体来看,通过这一模块的书写与分享,大家对于自我的认知更加清晰了,关于困惑问题大概可以归为“出所后的人际关系及工作方面”“如何与家人沟通”“艾滋病的接纳”“戒毒技能”等。从这些问题中也能看出,戒毒人员对于自身的觉察与发现,对于问题的梳理为戒治生活提供了思路,使得民警戒治工作的更加具有针对性和方向性。如戒毒人员杨某说:“在其他的团体课上也有关于自我探索类的活动,但这个模块关于自我探索的主题更加多样化,内容更丰富,对自己的认识也更加全面。”戒毒人员孙某写道:“从个人情感、生活、工作和家庭等四个方面认识自己,应该说对自己的认知更加立体和全面,对真正在意的事情也更加明确了。”

(二)第二单元“我从哪里来”

本单元包括8个主题活动,分别从“过去的我”“原生家庭”“人际交往”“工作职业”“吸戒毒历程”等,通过让戒毒人员进行自我回溯的方式,帮助戒毒人员找到导致自身吸毒的原因,以及挖掘自身的优势资源,建立戒毒自信心。

通过主题书写、自由分享、团体互动、教师总结等形式,戒毒人员自身过往经历、家庭关系、工作职业等有了全面的梳理,有些戒毒人员反思自身吸毒的原因,有的发现了自身潜在的意愿,找到了内在动力。戒毒人员孙某在人际交往活动中写道:“我的好友很多,包括持续保持联系的初中同学,认识近10年无话不谈的朋友等等,都给我的人生带来了非常积极的意义。而另一位想与我谈感情的人带我碰了毒品,影响了我的一生。”戒毒人员刘某写道:“为了家人,为了父母,为了自由,为了尊严,我会让家人监督,社会监督,努力工作,培养正确的兴趣爱好,终身戒毒。”

(三)第三单元“如何走到现在”

本单元包括7个主题活动,主要是对前两个单元内容的回顾和反思,进一步回顾对自己有重大影响重要事件、重要他人等,对自己当前的状态进行合理归因。

通过自由书写、团体分享、教师引导等形式,戒毒人员对自我的成败归因有了更加合理的认识,对自我的分析也更加客观透彻。如戒毒人员杨某说道:“关于家人这方面,我之前一直觉得是父母对我的关心太少,除了日常给我生活费,基本很少有交流,我觉得自己不受重视,但通过回顾感觉是我对他们做的不够。”戒毒人员范某写道:“自己的身体导致不能很完美的成立家庭,促使自己通过事业和工作来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不能再让别人因自己受到伤害了。”通过戒毒人员的分享,能够看出他们对自己人生的思考,对自我进行理性重塑的过程。

(四)第四单元“我要到哪里去”

本单元包括6个主题活动,主要是对出所后生活的憧憬和规划,通过引导帮助戒毒人员探索自身人生方向,设定生活目标。

通过自由书写、团体分享、教师引导等形式,戒毒人员对自己未来的生活进行合理规划和畅想,要求戒毒人员在设定目标时坚持SMART原则。在此过程中,有些戒毒人员表示在戒毒所设定的目标很多,但出所之后面对现实的环境,计划可能会被完全打乱。对于这些消极想法,团体成员进行探讨,最终积极乐观的戒毒人员仍占多数。戒毒人员对于人生规划进行分享,比如刘某分享到:“出所后1-2年肯定是先挣钱,调理三个月把自己身体保养好,无论是内在的还是外在的,我相信自己还是那么阳光,然后回归原来的工作岗位,不让领导和顾客失望,努力工作体现自己的价值。”戒毒人员贾某分享:“目前能做的第一步就是积极参加两年的戒治生活,掌握戒毒方法,为出所后的回归社会奠定基础,活在当下,让每一天的戒治生活都充满积极正能量。”

四、课程效果

通过一个月的表达性书写练习,每周一次的团体分享,14名戒毒人员均完成每个主题的书写任务。根据量表的前后测发现,经过一个月的书写训练,约86%的戒毒人员自我效能感得到加强。从焦虑抑郁量表结果显示,约86%的戒毒人员焦虑程度明显降低,抑郁程度的前后测对比变化明显,14名戒毒人员的抑郁程度均有所缓解。有戒毒人员表示:“虽然这个课程的书写任务很多,但课程的主题却是值得思考,比如我们所面临的艾滋病、同性恋、吸毒等问题,有些问题随着时间越长,表面上可能你已经不在意,但并不意味着你深层次地解决了,或许是麻木,或许是逃避,总之,要尽力却告别内在的不安和冲突,人生才能更有希望。”

前后测对比汇总表

姓名

SAS焦虑自评

SDS抑郁自评

自我效能感

前测

后测

前测

后测

前测

后测

学员1

26.25

33.75

32

23

2.9

3

学员2

33

38.75

47.5

38.75

2.4

3

学员3

31.25

25

46.25

25

4

4

学员4

46.25

46.25

61.25

52.5

2

2.4

学员5

42.5

28

36.25

28.75

2.8

2.6

学员6

38.75

38.75

38.75

38.75

3

3

学员7

30

26.25

41.5

32.5

1.4

2

学员8

43.75

25

30

25

2.8

3

学员9

36.25

36.25

35

35

1.7

1.7

学员10

33.75

28

45

40

2.3

2.3

学员11

40

30

30

35

3.6

3

学员12

27.5

22.5

35

22.5

4

4

学员13

33.75

33.75

47.5

47.5

1.6

2.4

学员14

26

25

30

29

3.2

3.5

【案例思考】

一、合理筛选人员,提高教学效果。本次教学班将康复巩固期的全体戒毒人员纳入,这阶段的戒毒人员思想较为稳定,对于自身问题有一定的思考。设想课程开展会更顺畅,效果更明显。从实际操作来看,虽然绝大部分戒毒人员能够积极投入,也有个别戒毒人员觉得书写任务繁重,存在为难情绪,作业完成度不高。在以后的课程中,要开展必要的课程宣讲,对参与人员进行初步筛选,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二、灵活组织活动,提高参与积极性。在此次试点教学中,采用了“自由书写+团体分享”的形式进行,戒毒人员在团体分享环节,可以结合自身情况,有选择性地进行活动主题分享,这种形式的灵活性更强,戒毒人员的参与更加积极。在前期的活动中,因为团体关系建立的尚不稳固,一些戒毒人员对于涉及个人过往经历,家庭关系等内容不愿放到大组分享,故采取灵活选择主题的方式进行分享,能够有效避开戒毒人员的阻抗情绪。

三、积极关注感受,提高共情能力。在进行团体辅导和批阅戒毒人员作业时,发现有些戒毒人员在团体中比较沉默,不积极,民警在询问后了解到,个别戒毒人员认为自己学历太低,不敢过多表达,有些觉得个人经历不想在团体中分享。在了解到此现象之后,教师对此类学员给予更多地关注和共情,鼓励学员积极参与,引导其他学员给予支持,看到自身优点。对于不愿意分享的主题可以写出来,更好地运用表达性书写的形式进行情绪管理和情感宣泄。

您的满意度:
满意
基本满意
不满意
您的满意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