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众服务首页
司法行政人员首页
欢迎您访问司法行政(法律服务)案例库
首页 > 通过传统文化《正心之道》丰富戒毒场所教育戒治课程的案例

通过传统文化《正心之道》丰富戒毒场所教育戒治课程的案例

分享
案例内容
【案例背景】

“闻竹国学”是江苏省太湖强制隔离戒毒所(以下简称“太湖所”)具有传统文化特色的教育戒治品牌项目。《正心之道》是在其特色品牌项目下开发的系列教育戒治课程。2022年以来,太湖所认真贯彻落实省局“一体两翼”大戒毒工作布局要求,与常州大学国学研究所联合开发《正心之道》教育戒治课程,从传统文化中寻良方,在国学经典中取精华,以所内课堂化教育为载体,以戒毒人员所内操守改善为目标,以文导心,以心扶戒,丰富所内课堂教学载体,形成了具有太湖特色的教育戒治文化氛围。

【案例基本情况】

一、方案制定

自2018年始,太湖所与常州大学国学研究所建立合作意向,立足所内教学本体,借鉴常州大学德育课程教材《君子的养成》内容,开发具有国学特色的教育戒治课程《正心之道》,供所内戒毒人员使用。

根据戒毒人员文化程度、接受能力等实际情况,开展教学研讨,将课程模块化,实现宣讲技术和督导技术双向融合。以教师宣讲为主、戒毒人员分享与互动为辅的形式将国学经典原文进行口语化转换,制定课程流程思维导图,预设课堂教学问答。通过教研打磨,使课程流程精细化程度提高,课程整体呈现沉浸式体验国学的特点。

为实现课程循序开发提升,通过“西沃”智能教室一体系统,全程进行课程收录,并自动入库,保障课程的后期开发,为传统国学经典在新时代背景下进行科学化教学转化提供软硬件支撑。教育矫治科通过课时统筹,每周公布课程实施计划,指导教案改进,监督课程进度,评审教学质量。

二、方案实施

自2021年至今,《正心之道》经历了前期教研、技术开发、试授课和正式实施四个阶段,总授课时长超1800分钟,课后戒毒人员小组辅导活动超480分钟。2024年3月,《“正心之道”精讲第三课》开始正式授课,单课构架形式进入成熟和固定阶段。至5月底,《“正心之道”精讲第三课》单课共宣讲6课次,总教学时长300分钟,其中互动分享时长超180分钟。教学受众,男戒400人次,女戒60人次。开展课后戒毒人员小组分享2次,12人次参与。开展专业教学研讨4次,参与民警26人次,回收课程评议表26份。《“正心之道”精讲第三课》授课期间形成教案2份,戒毒人员文化素质排摸表120份,收到戒毒人员心得分享32份。

《正心之道》系列课程以常州大学德育教材《君子的养成》为蓝本,甄选25个历史故事,通过古文诵读、识字解意、分组讨论、感悟分享等四个环节构成单课课堂化教学形式。形成宣讲和督导两套技术课程技术,并辅助以前期素质排摸,后期开展阅读小组活动,形成一整套的教育戒治课程体系,从而达到激发阅读文化经典著作的正兴趣,提升其品行操守的教学目标,倡导“知识只是载体,风格重塑精神”的教学理念。

经过前期排摸,发现只有小学和初中文化程度的戒毒人员占总在所人员的79%。根据戒毒人员普遍文化素质较低、文化接受能力参差不齐这一实际情况,《“正心之道”精讲第三课》在原有课堂化教学的基础上,侧重戒毒人员感悟分享、小组讨论、戒毒人员分享环节的督导,大量增加了交流互动以及宣讲训练,从而使戒毒人员达到“动口、动脑、动心”的效果。为充分达到“三动效果”,《正心之道》教研小组在教学素材选取上,大量借鉴、引用具有中国传统文化特色的带有对话形式的经典故事,如《孔子家语》《孟子》等,从而使得在教学过程中,戒毒人员能够沉浸式体验中国传统文化对心灵的再塑能力。

《正心之道》精讲课程总目录:

1.《孔子家语 五仪》;2.《孔子家语 子路初见》;3.《孔子家语 致思》;4.《孔子家语 大婚解》;5.《孔子家语 本命解》;6.《孔子家语 荣声期三乐》;7.《孔子家语 问师》;8.《孔子家语 大雀》;9.《孔子家语 自损之道》;10.《孔子家语 曾子学孝》;11.《孔子家语 丘吾子悟道》;12.《孔子家语 三恕》;13.《孔子家语 臣道》;14.《孔子家语 季羔执法》;15.《孔子家语 欹器之道》;16.《孔子家语 子西劝谏》;17.《孔子家语 宓子贱当官》;18.《孔子家语 颜回窃食》;19.《孔子家语 孔子脱困》;20.《孔子家语 教化之道》;21.《孔子家语 叔向断案》;22.《孟子 梁惠王上》;23.《孟子 梁惠王下》;24.《孟子 公孙丑上》;25.《庄子 养生主》。

单课课堂教学手法以“声、文、问、情”为切入点,分四个阶段实施。

1.诵读经典,由声导心

《正心之道》课堂教学,以诵读中国传统经典为始。口,乃五官之一,所谓“官”者,乃七情六欲之示。言乃意表,意以情牵。声由气动,气以心摄。让戒毒人员发声动口,是引导其反向改变认知的一种手段。有声训练,与教育戒治过程中的情绪管理、个人成长以及深度自愈都有极其紧密的联系。课程选取的教材,多以中国千年来公认的圣贤对话为主,古文行文注重音、韵、义、理等综合提升。戒毒人员通过诵读经典,模拟演绎古代圣贤对话情境,沉浸式体验加速了其文化素养的提升效率。

2.认字释义,由文入深

中国传统文化之所以历久弥新,和中国古代重视文字教学息息相关。古人在文字教学过程中,将天文、地理、人文等知识穿插期间,起到事半功倍的教化效果。《正心之道》课堂教学的第二部分——释文解意,和通常学校识字教育不同,针对戒毒人员为非学龄人群,对文化教学普遍存在抵触心理,太湖所专业戒毒大队在前期课程教研中,将古文中涉及地理、风俗、历史典故等内容提炼出来,以故事引文字,以情境导体认,由此激发戒毒人员文化需求的内驱力,引导其增加阅读,提高兴趣。

3.分组讨论,以问助学

当一个人能提出切身的问题,教学才有真正的基础。课程构架中,预留大量时间给戒毒人员分组讨论,并在讨论过程中提出“四个一”要求:“记一记、标一标、写一写、赞一赞”。具体内容:自己不懂的,记一记,先求助于组员;对未解决问题,标一标;组员精彩回答,写一写;对于所有帮助,赞一赞。戒毒人员普遍存在社交回避等心理,通过课内督导引导性沟通缓解同戒交流障碍。同时,通过动笔启发戒毒人员记忆与思考,从被动接受逐渐向主动动脑转变。

4.感悟分享,以情动心

课堂教学第四个环节是在授课民警引导下,让戒毒人员分享感受。过程中,通过集体赞许增加分享者自信心。通过受众的疑惑、反问等感受性差异,增加受众群体的好奇心与投入感。督导民警由浅入深,由表及里,初期进行简单分享示范,而后以分享者个人经历异同为主要探索方向,最后引导其深度分享内心真实情感需求。通过深度反省,引导其在传统经典中寻求答案。

三、实施效果

由抵触到喜欢,传承经典有魅力。在所戒毒人员普遍没有传统经典的阅读习惯,存在反感、抵触情绪。通过授课,多名戒毒人员主动报名参加课后阅读小组活动,兴趣提升。据相关科室课程评审,课堂氛围活跃,专注时间较长。一线管教民警反映,队内传统文化类书籍借阅量增加。

由沉默到踊跃,交流互动显奇效。课程突破“灌输式”教学模式,融入正向引导的分享式教学后,受众教学体验感增强,课堂主动提问增加,同戒氛围缓和。个别戒毒人员从一言不发到积极参与宣讲,转变明显。小组互助的形式消解了对立情绪,戒毒人员开始主动寻求督导。

由应付到主动,感悟分享增信心。督导民警采用“多元比较,重点引导”,从而激发戒毒人员正向情绪抒发。感悟分享环节,敦促戒毒人员抓牢“记、标、写、赞”要点,对多种问题进行临场对比,根据戒毒人员“情绪、认知、行为”特点建立多元比较,对分享人员因人而异地进行重点引导。引导过程中,建立“接纳——引导,阻抗——干扰”双向督导机制。参与分享戒毒人员从应付教学,逐渐转变为主动表达自我认知,自信心和表达能力都有显著提高。

由基础到创新,文化养成助戒治。戒毒人员普遍文化素质较低,授课中,还存在两名戒毒人员识字率在个位数的情况。授课注重以故事形式呈现文化经典,在教字释意过程中实现口语化传导传统文化精神。同时,组员之间的分享交流和帮扶,使得其文化养成效率提升。课后作业完成率提高,分组作业完成率达到百分之百,收录32份心得体会。女戒大队反馈,个别戒毒人员,队内表现明显得到改善。

【案例思考】

一、强化精神,文化落地

在戒毒人员中加大中国传统文化教育,有利于提高文化素养,激发正兴趣,强化意志力。传统文化要进行新时代背景下的所内转化落地,还需进行文化共识的普及工作。因此,在今后的课程体系中,适时增加传统文化特色的知识讲座、传统技艺传授、地方非物质文化遗产宣传等富含民族文化精神的教学项目引进。

二、整合资源,师资跟进

经过长期的所内文化建设,如何有效利用现有资源,成为现时可考量范畴。在硬件上,进一步实现功能化综合运用。如利用智能一体化教室,形成可视化课程库;利用虚拟实境影像设备,制作可视化、沉浸式文化作品;利用专业录音设施,定期制作有声文化作品等。在软件上,在原有课堂化教学中,增加传统文化课程比重;在所区文化环境的布置上,增加地方文化特色等。同时,传统文化师资力量的培训也需逐步跟进。

三、积累教案,加深研究

文化课程探索,呈现多点散发的教学现实,个性化有余但系统性略显不足。注重教学过程中长期积累,才能伴生开发出符合场所教育戒治的课程技术。《正心之道》在宣讲技术上,形成声音训练、形体训练和感情提升的“音、身、情”三元训练法,在教学督导技术上,形成兴趣激发技巧、课堂氛围控场技术等多种教学技术。定期开展教学研讨会,形成教案积累,可为后期教学技术开发提供有效支撑。设立专业教育戒治品牌,加速中国传统文化在教育戒治过程中的高质量转化。对于中国传统“心性之学”中较适合教育戒治的实操技术,做到“历史有依据,现实能实操,效果可量化,技术适推广”的系统性提升。

您的满意度:
满意
基本满意
不满意
您的满意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