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众服务首页
司法行政人员首页
欢迎您访问司法行政(法律服务)案例库
首页 > 运用大思政理念引导初入所戒毒人员胡某走出错误认知的案例

运用大思政理念引导初入所戒毒人员胡某走出错误认知的案例

分享
案例内容
【案例背景】

在初入所戒毒人员的教育矫治期间我们发现,许多戒毒人员因其受教育程度低,家庭关系上序位错乱,自身社会经历等因素易导致心理上习得性无助,普遍存在极端的错误认知,如认为吸毒无罪、无须戒毒、抵制矫治、价值观荒谬等,给之后的教育戒治工作增加了不小难度。大思政理念的要义即在于把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相结合,能够与时俱进、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旨在培养大局思维、系统思维、历史思维、协同思维等方面的育人思维,适用于出入所戒毒人员的教育矫治工作,有利于培养她们树立正确观念,走出错误认知。

【案例基本情况】

戒毒人员胡某,女,江西九江人,20岁,初中未毕业。家庭重男轻女观念严重,长期对胡某弟弟偏爱。胡某自述未成年便离家到外省工作,两次到某邻国做陪酒工作,在国内外均有吸毒经历,在2023年11月进入河南省女子强制隔离戒毒所开始强制隔离戒毒。

在初入所日常管理和教育矫治中,民警发现胡某沉默寡言,与大部分年龄大、多次强戒人员之间存在摩擦,不愿融入集体,无法适应戒治生活,具体表现为以下几点:1.身份认同程度低。在民警与其进行谈心谈话时,胡某认为自己无罪,认为缅甸并不禁止毒品,且就曾经尝试过一次,过分强调权利,认为自己仅是受害者而非违法者。在日常管理中,作为外省籍戒毒人员,觉得被宿舍其他戒毒人员所排斥,班组分配任务时总是觉得将累活、脏活都给她干,存在分工不明确现象。2.权力错觉。胡某觉得自己是特别的,坚信自己想完成的事情可以立马做到,或者得到自己想要的任何东西,在自我约束方面存在问题。3.错误的价值观。在与胡某多次谈话中,发现其不认为吸毒是错误的,承认身边有不少朋友吸食毒品并未受到惩罚,觉得自己只是不够“幸运”,认为自己给父母钱就是孝顺以及可以接受男朋友在某邻国从事电信诈骗的非法行为。

针对胡某的思想情况和现实表现,大队民警经过研判,认为其出现这些问题是因为她在弟弟出生后心理不平衡,父母对弟弟过于关注而忽视她的感受。加之上初中后成绩下滑严重,结交不良朋友,与老师起冲突试图引起父母的关注关心,但却只得到父亲的打压和批评。初中辍学是胡某人生的一个重要转折点,从此她一方面迫切渴望证明自己,想要通过获得金钱从而得到父母的认可。另一方面,没有职业技能只能从事服务行业,喜欢与看得起的她的“朋友”一起玩乐,认为获得了从父母那里没有得到的爱和尊重。

为了纠正胡某的错误认知,真正接受和认可教育矫治,重塑新生,达到解戒后巩固戒治效果,大队多次召开研判会,决定利用大思政观念为胡某重塑“三观”,制定具有针对性的教育矫治方案,在教育适应期阶段,取得了良好效果。

方案分为三个内容,具体内容如下:
     一、借助大思政课堂力量,打造全新精神世界

历史是最好的老师。中国近现代史,通过对历史脉络的梳理,了解历史,深刻体会曾经的苦难走向辉煌的不易。了解自己的国家国史国情,是每一个国人必备的知识储备,只有了解,才拥有爱国的土壤和坚实地基。

考虑到胡某的受教育程度低,大队民警选择多种形式和丰富内容,组织包括胡某在内的新入所戒毒人员进行为期一个月的每日观看历史电影:《林则徐》《一八九四:甲午大海战》《火烧圆明园》《辛亥革命》《建党大业》《中国命运的决战》等,并讲解电影之后的相关背景,使枯燥复杂的历史内容变得有趣易懂,让胡某在潜移默化中改变思想和行为。每日电影结束后,会根据当天观看电影进行十五分钟思政小课堂,让戒毒人员自发地谈感受,引导胡某参与谈论。胡某从一开始的不为所动,慢慢被其他戒毒人员积极健康的言谈所感染,到后来会主动地发表看法,虽不成熟却认识到了国家为什么有这么严格地禁毒、打击毒品犯罪,甚至借用总结出“没有买卖就没有‘毒品’,没有伤害”的结论,一改初入所时的想法。针对胡某的改变,大队干警及时进行表扬,进行精神鼓励。

此外,大队民警注重培养胡某的批判性思维能力。引导胡某进行思考和分析,帮助她认识到错误的认知和行为模式及其原因,也肯定了她作为年轻人身上具有的拼搏、不服输的精神,并鼓励她主动寻求改变和成长。在教育适应期阶段,胡某逐渐展现出了积极的变化,她开始主动参与各种教育活动,借阅法律知识相关书籍,积极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她的思维变得更加开阔和灵活,不再认为知识无用,对待问题的态度也更加积极和理性。

通过这一系列的教育矫治措施,胡某逐渐摆脱了过去的错误认知,开始接受和认可教育矫治的价值。她重塑了自己的“三观”,形成了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这不仅使她在解戒后能够更好地融入社会,也为她的未来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用辩证思考化解矛盾,优化社会关系

马克思曾说过: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对于胡某来说,她的社会关系是她人生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他不断成长和发展的动力源泉。社会关系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在强戒期间,胡某的社会关系随之发生重大改变,如何与干警和其他戒毒人员相处,会影响她之后的人生轨迹。因此,大队民警决定抓住教育适应期这一关键时期,引导胡某探寻新的社交模式来适应社会关系的变化,学会如何与自我融洽,以实现内心的平衡和和谐。

首先,大队民警邀请所内心理咨询师开展心理辅导,将和胡某有类似情况的戒毒人员组织起来,让她们分享彼此在班组中遇到的人际困难,包括误解、沟通障碍、信任缺失以及个人偏见等,并试着提出自己的解决方案,再由心理咨询师做引导,帮助戒毒人员理解人际困难的根本原因,共同探讨可能的解决方案。胡某在倾听其他戒毒人员的烦恼后,发现自己并不是独特的个例,而且从她人如何面对挑战,如何逐步改善自己的处境中,给胡某提供了新的视角和解决问题的策略,这些都极大地增强了她解决自己问题的信心和能力。

其次,大队民警教授胡某辩证看待问题的能力,明白量变和质变的关系、内外因的相互影响、偶然和必然。通过生动的例子和深刻的分析,让胡某认识到,任何事物的变化都是一个渐进的过程,量的积累最终会导致质的飞跃,指出胡某现在的变化虽然小,但日积月累,两年之后肯定会有一个崭新的自我。还指出,内因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动力,而外因则是条件和催化剂。只有深入理解这些哲学原理,胡某才能在未来解戒后的生活工作中更好地把握事物的规律,做出明智的决策。针对胡某认为自己是运气不好被强戒的事实,大队民警予以纠正,告诉她在社会文化的背景下,偶然与必然的关系更加复杂。有时,一次错误可能就会为个体带来难以承受的偶然灾难;但一个人如果持续违法,及时法律一时没有惩戒,但也可能得到其他必然错误的结局。因此,不要因为一次偶然的错误没有受到惩罚而沾沾自喜,守住做人的不违法底线。

三、以孝促戒,增强持续戒治源动力

在传统中国文化中,孝道被视为维系社会和谐与家庭稳定的重要纽带,也是大思政理念的重要组成部分。孝,作为一种深植于人心的美德,不仅体现在对长辈的尊敬和照顾上,有利于家庭幸福团结,更是一种能够促进个人品德提升和社会责任感增强的精神力量。在戒毒的漫长过程中,家庭的支持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家庭成员的理解、关心和鼓励对于戒毒者来说,是一股强大的精神力量。这种力量能够有效地增强戒毒者持续戒治的决心和动力。

大队民警在与胡某的谈话中得知,虽然父母偏爱弟弟,但是她和弟弟的关系很好,弟弟也很听她的话。当民警问到那如果弟弟也向你学习,吸毒怎么办?胡某情绪激动,连连摇头,表达弟弟从小就很乖,学习也很好,可以考上当地的重点高中,以后也肯定可以上一个好大学,不会也不能向自己一样因为吸毒而受到惩罚。大队民警敏锐的捕捉到了可以让弟弟做胡某与其父母之间的纽带,鼓励胡某和弟弟通信通话,询问其学习和生活状况,也告诉弟弟在这里戒治的一切,大队民警还将胡某平常参与集体活动和上课的照片彩印下来一并寄了回去。在几次通讯之后的一天,大队接到了来自胡某父亲的电话。在电话中,胡某的父亲狠狠批评了胡某的吸毒行为,表示给女所工作添麻烦了,是自己没有教育好女儿。大队民警在通话中,将胡某的吸毒经过简单复述了一遍,肯定了胡某身上优秀的一面和越来越好的表现形势,也表达了希望胡某父亲可以主动联系胡某,他在胡某心中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和难以衡量的重量,恢复好父女关系对于胡某本身戒治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胡某父亲沉思后,给我们讲了他这段时间的心灵“地震”。原来,胡某父亲是一名退伍军人,将部队的作风也带到了家里,不知道如何与子女沟通和教育他们,与姐弟俩的关系都比较紧张,胡某出事后他后悔万分却又不知如何表达,知晓胡某到女所后与弟弟多次通讯,每次他都听见了也看到了通信内容和照片,心中酸楚,后悔万分。大队民警鼓励胡某父亲勇敢表达这份担心和记挂,难以用语言直接表达也可可用通信方式来过渡。几日之后,胡某收到了父亲的一封信,信中只有一张照片:胡某父母和弟弟的合照。照片背面写着:全家等你回来。虽只有几个字却让胡某激动落泪。趁此机会,大队民警也与胡某多次谈话,给胡某观看很多孝道小故事,以及如何与父母沟通的小技巧,慢慢去化解胡某与家庭中的“冰山”。

通过教育矫治,胡某成功地纠正了她在初入所时的许多错误认知,展现出了积极的态度和团队合作精神。一方面能够积极在班组中表现自己,既能合理指出她人的不对之处,也能够正视自身问题,不再唯自己论,学会了倾听和尊重她人的意见,种种改变都使她更好地融入集体。另一方面,胡某与父亲之间的关系也逐渐改善,父亲给与了她许多支持和鼓励,两颗心开始慢慢贴近,胡某体会到了时隔多年的亲情和温暖。对于这次强戒,胡某已经可以辩证对待,心中坦然接受甚至感激这次强戒生活,认为这次经历让她有所沉淀,重获新生。

【案例思考】

一是早发现,早介入。戒毒人员初入所后,是接受教育矫治工作的黄金时期,这段时间的戒毒人员不需要劳动康复,有大量时间和精力,大队民警多次谈话和掌握入所前基本信息之后便可以及时制定个人矫治方案,有教无类,用心用情用专业去改正戒毒人员的错误认知和提高个人基本素养。

二是形式多,内容好。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戒毒人员通过各种电视、新媒体等媒介潜移默化的熏陶和所内其他戒毒人员传递的社会新思潮的影响,她们都不喜欢“古八股文”式和死板说教的教育方式,大队民警运用大思政理念可以给戒毒人员尤其是学历较低的提供许多之前没有接触过的盲区,更用科学的知识体系答疑解惑,解决她们的实际问题。

三是德为先,固效果。在戒毒人员的康复过程中,道德教育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可以说是矫治的核心内容。通过强调道德的重要性,戒毒人员可以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观念,提高自我控制能力,改善人际关系,并树立积极的生活态度和人生目标。这些方面的改变不仅能够促进戒毒人员的自我修养,还能够巩固戒毒的成效,防止复吸现象的发生。因此,在戒毒工作中,我们应该重视道德教育的作用,将其作为戒毒人员康复的重要环节,为戒毒人员提供全面的帮助和支持。

您的满意度:
满意
基本满意
不满意
您的满意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