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例亲情感化戒毒人员的案例
案例内容
【案例背景】
王某,现年38岁,高中文化, 2009年10月因长期吸食毒品被公安机关决定强制隔离戒毒二年,2011年7月因表现突出被提前3个月解除强制隔离戒毒。2011年7月至今,王某已成功保持了6年操守,并成功实现了从昔日的瘾君子到今日创业能手的巨大转变。然而,很难想象他曾经是一个有着5年吸毒经历的瘾君子,并是一个入所期间难以矫治的典型,是亲情关怀这味心灵的良药使他产生了巨大的嬗变。
【方案制定】
刚入所时,强烈的戒断反应曾经让王某痛不欲生,在入所大队他歇斯底里,痛哭流涕,铁了心的要与大队民警对抗,并反复咒骂自己的父亲,认为是自己的父亲把自己送进了戒毒所。面对戒断反应如此强烈的王某,大队民警采取了一系列矫治措施:
一是采取保护性约束措施。根据王某戒断症状,大队及时对其采取保护性约束,24小时置于民警视线之内。
二是实施药物戒治。根据王某的精神状态,所戒毒医疗中心精神科医生诊断后,施用镇静药物奋乃静和氯丹平,缓解其过激症状,三周后酌情减量,直到其情绪基本稳定。
三是做好个别谈话教育。将其承包给具有丰富个别教育经验的民警,坚持每天一次个别谈话教育,开展心理危机干预和心理疏导活动,找准解开王某心结,确保其思想稳定。
四是强化辅助教育。利用各种娱乐活动,动员王某全程参与,让其在活动中转移注意力,并感受积极戒治带来的快乐,确保其能够早日适应戒治环境。
五是加大身体康复训练力度。要求王某每天坚持参与队列、体能康复操和做广播体操训练,确保身体素质逐步康复。
【实施情况】
一个月下来,王某虽然身体瘦了一圈,但还是经受住了强烈的戒断反应,完成了生理脱毒。进入半开放式管理期后,尽管王某身体基本恢复,但心情却难以平静,长期无法接受父亲举报导致其强制戒毒的事实,他在一次个别谈话教育中对管教民警说:“我父亲从来没有象这样狠心地对待过我,我吸毒固然不对,但是我不偷不抢,从来没有危害别人和社会,吸毒的钱都是我自己挣的,我想不通,父亲为什么要这样对我,我恨死他了。”王某父亲也因其长期吸毒伤透了心,铁了心不到所里来探访。王某也从不跟家人主动联系,破罐破摔的思想十分严重,并在日常教育矫治中装病偷懒、消极惰工,与同戒之间关系十分紧张,扯皮打架是家常便饭,成为大队典型的刺头。王某的表现没有躲过民警的眼睛,经过分析根源,民警认为:缓解其家庭矛盾是改变其错误认知的突破口。为此根据其思想实际和家庭情况,民警做了详细的教育转化工作方案:
一是进一步强化个别谈话教育。在日常谈话教育中,有意把家庭亲情作为谈话教育的重点,引导他正确看待亲情,正确认识父亲举报他这个事情,并为他找来有关亲情的文章和小说让他读,进一步提高其对亲情的感性认识。
二是组织家信分享活动。家信分享活动每周组织一次,一方面动员全体戒毒人员每周给家属写一封信,另一方面组织家信分享会,选择部分感人肺腑的家信在征得戒毒人员同意后在晚间讲评时阅读,然后要求戒毒人员围绕这些家信谈认识和体会,写读后感。此项活动得到了戒毒人员的热烈欢迎,他们积极发言,充分发表自己的读后感,王某虽然没有写家信,但也在家信分享活动中受到了感染,他对父亲的感情逐渐由痛恨转化为牵挂。
三是开展亲情帮教。利用戒毒人员亲属来所会见的机会,每月组织一次亲情帮教会,家属们那浓烈的情感和戒毒人员那热烈的反应,让王某深受触动,亲情的记忆在他的脑海里被逐渐唤醒。
四是动员其打亲情电话。入所后四个多月里,王某一直不给家人打电话,经过一段时间的教育,他开始打电话了,起初是给亲戚打,后来是给母亲打,最后主动要求与父亲通电话。
五是积极进行家访。为缓解家庭矛盾,化解王某心理症结,民警连续多次跟其家属通电话,及时把王某的表现和转变反馈给其家属,并动员其家人,特别是其父亲来所探访。
在多次规劝之下,在大队探访日这天,王某父亲终于来到所里对其进行探访。当王某走进探访大厅,看到久违的父母双亲时,王某鼻子一酸,眼泪刷的一下就流了下来,父子二人哽噎着谈了一个多小时。这是他俩这辈子谈得最长的一次话,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效果,从此王某改变了对父亲的看法,矫治态度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精神面貌也发生了较大的转变,学习、纪律、习艺劳动他处处都表现积极,用他自己的话说:“如果不积极接受矫治,怎么对得起父亲的良苦用心,怎么对得起民警的辛苦付出呢?”
让人意想不到的是,这次会见不久,王某父亲就被查出患有肝癌晚期。为了让王某安心戒毒,王父一直忍受着巨大的痛苦,不让家人将自己的病情告诉王某,二个月后,他感觉没有多少时日,很想在走之前再见王某一面,才让家人把病情告诉了王某。为了教育感化王某,经民警慎重考虑与精心安排,我们破例送其回家探望重病的父亲,2010年7月的一天上午,王某被带到父亲的病床前,看到病得奄奄一息、骨瘦如柴的父亲,一种负罪感油然而生,一下子跪倒在父亲面前,抱着父亲失声痛哭。
回所没多久,王某父亲便去世了,听到父亲的噩耗,他痛不欲生、悔恨万分。他在日记中这样写道:“这一辈子,我最对不起的是爸爸,是戒毒所的民警让我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了父爱,感受到了亲情,我一定努力戒毒,坚决戒除毒瘾,活出个人样来。”
【案例思考】
由于自己的努力,最终王某被提前3个半月解除了强制隔离戒毒,离开戒毒所时,他主动写下保证书,保证以后坚决不再沾染毒品。民警也向其家人详细介绍了王某戒治情况,言明了亲情支持对他的巨大作用,嘱咐其家人继续加强监督和帮助,确保使其顺利回归社会。其后,民警坚持每隔一段时间对其回访一次,每次回访都详细了解王某的操守状况,并给予其适当的心理支持,引导他正确认识高危情境,学会应对高危情境的方法。
王某也始终牢记自己的承诺,经常给民警打电话,主动汇报自己的工作与生活情况,并寻求民警的帮助和支持。在民警的指导之下,他坚决与昔日的毒友断绝了一切联系,做到了不把自己的电话留给吸毒人员,不把吸毒人员的电话存于自己的手机,不接受吸毒人员的宴请,不主动宴请吸毒人员,主动结交充满正能量的人当朋友,主动跟曾经奉劝自己远离毒品的人员交朋友。与此同时,家人也给了他无私的关爱,在创业方面给了他莫大的帮助。6年过去了,王某成功办了一个老年福利院,带领30余名员工,每天忙得团团转,创业的成功让他满怀喜悦的同时,也真正做到了远离毒品。每当我们回访的时候,他总会说一句话:“是戒毒所的不抛弃不放弃,让我重燃生活的信心,是父亲特殊的爱,让我远离毒品,让我坚定戒毒信念,特别是父亲‘你再不戒毒我死不瞑目’这句话,刻骨铭心,一直警示和激励着我。”
王某之所以能成功戒毒,保持6年操守,这其中除了自己努力之外,还与民警找准了亲情帮教这一正确的教育之路密不可分。打亲情牌,是我们攻克顽症的一剂良药。家庭是人生最重要的港湾,每个人内心里都渴望亲情,特别对失去人生自由的强制隔离戒毒人员,恰如其分地对其开展亲情帮教活动,往往能够起到意想不到和事半功倍的效果,特别是对王某这类曾经自暴自弃、破罐破摔的戒毒人员,如果能够让他感受到亲情,感受到家庭的关爱,感知到自己在家庭中的责任,依靠家人的力量,往往就能让他迅速从迷茫之中走出来,从而吸取更多的戒治正能,去积极地面对生活中的一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