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众服务首页
司法行政人员首页
欢迎您访问司法行政(法律服务)案例库
首页 > HIV戒毒人员李某回归社会后跟踪帮教案例

HIV戒毒人员李某回归社会后跟踪帮教案例

分享
案例内容
【案例背景】

教育矫正、心理咨询、康复训练、戒毒医疗、职业培训等手段都是为了让戒毒人员成功戒除毒瘾、康复身心,最终成功回归社会。与普通戒毒人员相比,HIV戒毒人员由于身体健康水平、心理状况的特殊性,在回归家庭、融入社会方面要艰难许多。对HIV戒毒人员实施跟踪帮教,帮助他们回归社会是戒毒所的一项重要职责。戒毒所根据HIV戒毒人员的特点,建立符合工作实际的跟踪回访机制,规范开展一对一后续帮教。回归人员遇到困惑需要心理咨询、遇到难题需要法律服务、家庭关系紧张需要调解等,都能得到及时民警的帮助。本案是一起帮助HIV戒毒人员解除强制隔离戒毒后成功融入社会的典型案例。

【案例基本情况】

李某,女,1985年出生,小学文化,安徽阜阳人,HIV病毒携带者,2016年因违反社区戒毒协议而被决定强制隔离戒毒。后因其在所期间戒治表现良好,提前解除强制隔离戒毒回归社会,转入社区康复。

(一)启动跟踪回访机制,掌握生活状态

2018年4月,HIV戒毒人员李某解除强制隔离戒毒回归社会。帮教民警随即与其建立跟踪帮教关系,定期通过电话、微信、电子邮件等方式与李某保持联系,2018年4月、2018年5月、2018年7月、2018年8月先后四次对李某进行回访,及时了解其生活状况,并就她遇到的难题和困惑及时进行帮助和疏导。同时,民警与李某的家人保持沟通,为李某家人提供恰当的指导和帮助,协助预防李某复吸。

(二)及时提供回归指导,消除不安定因素

李某在被当地公安机关送至强制隔离戒毒所戒毒时,随身携带的黄金首饰等贵重物品被派出所暂时代管。将近两年时间过去了,李某想要拿回自己的贵重物品,但碍于自身曾触犯法律,她害怕与公安机关打交道,也不知道通过什么样的途径来取回自己的私人物品。在与戒毒所民警的电话交流中,李某表现出的担心和无措,让民警感受到她迫切需要帮助。

接到李某求助后,民警从三个方面入手对其进行帮教:第一是积极与李某交流沟通,疏导其情绪,增强其回归社会后的自信心,告知她既然已经按照法定程序完成了两年强制隔离戒毒,今后只要守住底线,不再违法,就不用见了警察就害怕,与公安机关打交道保持一颗“平常心”。第二是继续对李某进行开导,告知其与公安机关沟通时要保持理性,通过合理合法的方式维护自身正当权益。第三是指导其面对困难情境的方法和策略,引导她多学习法律知识、心理学知识,增强回归正常生活的信心。最终,李某采纳民警的建议,顺利从当地派出所拿回了自己的物品。李某也变的不再畏首畏尾,自信心大增。

(三)启动心理辅导机制,修复家庭关系

HIV戒毒人员回归社会的道路尤其漫长和曲折,李某也不例外。在帮教过程中,民警了解到:李某目前在姐姐办的袜子厂工作,每月5000元收入,生活较为宽裕。虽然她的生活忙碌,但内心较为孤独、寂寞,没有归属感。帮教民警察觉后,积极与李某沟通,帮助她查找问题的症结。几番深聊后,民警总结发现,家人知晓李某患病但未回避,李某不仅害怕自己的艾滋病会传染给家里人,也兄弟姐妹们都有自己的家庭,而自己却形单影只,心里不是滋味。了解到上述两个症结,民警立即和李某进行深层沟通,一是利用制订一份有规律的生活计划表(其中包括每日饭后运动一小时,睡前抽出半小时写下一天中发生的记忆最深刻的事,并对内心中所有好坏情绪进行记录)的形式,帮助李某自身做好身心康复训练;二是引导李某让其明白携带HIV病毒已是无法更改的事实,要想保护好家人就必须注意生活细节,保持安全距离;三是民警建议,李某可以去居住地所在的疾控中心寻求帮助,寻找同样患有艾滋病且品德较好的男性伴侣,与其相互扶持,共度一生。

这次心理疏导帮教的后续效应还体现在其与父母关系的修复上。李某的父母对于李某未婚生子、染上毒瘾、身患艾滋病等事情耿耿于怀,觉得在当地抬不起头,始终不肯原谅李某,导致李某八年未回家见父母。解除强制隔离戒毒后,李某对其父母的态度一直心存不满,没有回家看望父母。了解到情况后,民警通过电话与李某交流,向其讲述孝道,让她趁着父母尚在,抓紧时间尽孝心,不要等到失去才后悔。李某深受触动,表示愿意放下过去,回家探望父母,争取父母的谅解。在随后不久,李某在母亲生病需要有人照顾时,主动承担起照顾母亲的重担。

戒毒所民警对李某的帮教,让其深受感动,并承诺一定不辜负民警的良苦用心。出所后李某一直坚守戒毒誓言。截至目前,李某操守保持良好,生活也逐渐步入正轨。

【案例思考】

(一)每名艾滋病戒毒人员回归社会后都会遇到诸多难题,一方面,患特殊病自我感觉低人一等,不敢寻求正当权利;另一方面,社会不能提供平等的交流平台,一旦有人知晓其吸毒又患有艾滋病,不可避免会有歧视。对此类回归人员提供后续帮教,不仅要提供精神支持,还是传授其解决实际困难的方法。大量案例表明,相当一部分回归人员在解除强制隔离戒毒后,确实想要自食其力,融入社会,只是遇到困扰时,承受能力和抗压能力较弱,如果没有及时得到来自他人的有效帮助,久而久之,就会产生负面情绪,最终影响社会稳定。

(二)“不歧视、不抛弃、不放弃”是社会真诚接纳艾滋病回归戒毒人员的重要基石,跟踪回访、帮教是一项综合性工作,仅仅依靠戒毒所的力量远远不够,还需要社会各界的联手帮教。从李某的案例来看,遇到问题向帮教民警倾诉,寻求解决之道,说明民警在此过程中用真心、耐心、爱心去帮助每一个回归人员。但是,远水救不了近火,回归人员遇到其他复杂难题时,就需要多部门的携手解决。

(三)帮助戒毒人员提高心理自我修复能力。外因是条件,内因是根本,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通过一次次有效解决李某遇到的问题,增强回归社会的信念、提高心理自我修复能力,从而达到融入正常社会生活的目的。

您的满意度:
满意
基本满意
不满意
您的满意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