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众服务首页
司法行政人员首页
欢迎您访问司法行政(法律服务)案例库
首页 > 运用合理情绪疗法治疗戒毒人员王某焦虑失眠的教育矫治案例

运用合理情绪疗法治疗戒毒人员王某焦虑失眠的教育矫治案例

分享
案例内容
【案例背景】

本案例通过对一例吸毒人员因错误认知产生焦虑情绪并导致失眠个案的咨询、治疗,利用埃利斯合理情绪疗法的ABC理论,分析了产生错误认知的原因,通过与错误信念的辩论,树立了对待事物正确的理念,帮助吸毒人员减轻了焦虑情绪,改善了睡眠状况,更重要的是其通过咨询学会了认识事物、看待问题的正确思维,对吸毒人员今后的成长起到促进作用。

【案例基本情况】

 (一)基本情况

 1. 人口学资料

吸毒人员王某,女,离异,1983年1月出生于青海省海西州一干部家庭,中专文化,2018年2月入所强戒,入所后查出甲亢,易饿,患有活性物质引起的精神障碍伴抑郁。
    2. 个人成长史

该员三岁时父母离异,四岁时父亲娶妻,带一个一岁男孩,自述与父母及弟弟感情较好。从小因父亲工作调动等原因经常换学校。王某中专毕业后当过幼教,后到浙沪一带打工陆续沾染K粉、摇头丸、冰毒。2008年与丈夫结婚,2013年育有一女,2017年因丈夫出轨、家暴离异。入所后,还能认清现实环境,认识到吸毒行为的危害性,父亲与继母常来探望。

(二)主诉与自我陈述

1. 主诉:紧张、压抑、烦躁、情绪不稳定、伴失眠及食欲不振三月余;

2. 自我陈述:我因为从小上学经常换学校,没有固定的朋友,不会与别人相处,导致我性格不好,说话也容易得罪人,现在和其她强戒人员相处特别紧张,很容易冲动,稍微不顺心就想吵架,控制自己的情绪比较困难,晚上老是睡不着。民警和我谈过几次话了,自己在冷静的时候,也知道这样下去不行,但是就是不知道怎么样才能解决?

(三)该求助者目前的精神状态、身体状态及社会功能

1. 精神状态

求助者着装整洁、举止规矩、神志清晰,无异常举止;情绪焦虑,苦恼、并伴有一定程度的抑郁。

2. 身体状态               

身体健康,无躯体疾病,睡眠差,疲倦感较重。

3. 社会功能

因性格原因,日常戒治生活中与其她学员关系紧张,无关系很好的朋友,自入所以来睡眠不好;在学习中由于注意力不集中,经常出现思想抛锚的情况,不能完成每天的学习任务。
   (四)咨询师观察、她人反映及心理测试结果

1. 咨询师观察

王某衣着整齐,坐姿端正,意识清楚,言语清晰,表达准确;言语较多,性格较外向。在谈到孩子情况时表现得紧张不安,内心总是想念孩子,表情伤心并哭泣;说到自己每天总是担心有没有言语失误,并对自己的人际关系状况较为担心。其自知力完整,内心体验与现实一致,无感知觉异常,无逻辑思维混乱,有明确的求助需求。
    2. 大队民警反映

该学员平时表现一般,最近几周以来,每日睡眠较差,谈话时很消极,上课时注意力不集中,没有精神,经常打瞌睡,晚上又睡不好,心理压力较大。

3. 其她强戒人员反映
    王某言语多,不易相处,爱发脾气。心理测验征得王某同意,咨询师选用SCL—90、SAS、SDS心理测验结果如下:

(1)SCL-90量表因子分:

项目   

因子

躯体

强迫

人际

其它

阳性

项目

平均分

1.5

2.6

2.8

3.5

3.2

1.6

1.7

2.3

2.8

1.6

57

由以上检测的结果可以看出,存在明显的焦虑和抑郁情绪,人际关系敏感;有较为明显的不自在感和自卑感;并伴有强迫症状,明知没有必要但反复盘旋的念头在脑海中出现;存在一定的偏执观念。

(2)SAS量表:标准分62分  表明存在中度焦虑情绪

(3)SDS量表:标准分57分  表明存在轻度抑郁情绪

(五)资料分析
   1. 各类资料之间的关系
    咨询师观察,大队民警及其她学员情况反映,心理测验结果,王某自己陈述的情况都相符合,证明以上资料具有可靠性,可以据此做出初步诊断。
   2. 病因分析

(1)生物学因素:无明显的生物学因素。
    (2)社会学因素:年幼时经常换学校,无法建立良好的社会关系及交往基础;存在负性生活事件,婚姻的不完整造成了心理压力;缺乏社会支持系统的帮助。

(3)心理学因素:成长过程中,缺乏良好的人际关系基础,没有建立安全感,从小在家被宠爱,没有经历过挫折,不懂得怎样和别人相处,无法和别人建立比较好的关系。由于人际关系的不稳定,内心十分敏感。对离婚事件的非理性理解,以及应对方式上的错误,导致出现糟糕至极的情绪反应。缺乏有效的解决问题的行为模式,面对这样的问题,不知道怎样去解决。个性特征,性格较为外向。

3. 主症状与派生症状
   (1)主症状为:焦虑、抑郁情绪。

(2)派生症状为:失眠、紧张、压抑、烦躁、情绪不稳定。

(六)评估与诊断

1. 诊断结果:严重心理问题

2. 诊断依据    

A、引起“严重心理问题”的原因,是较为强烈的、对个体威胁较大的现实刺激,内心冲突有现实意义,具有明显的道德性质。

B、以产生痛苦情绪开始,自知力完整,有求助愿望。

C、兴趣下降,生活质量减退等不良行为,并出现人际关系紧张,与其她学员不愿交往,睡眠状况差,社会功能受到明显影响,即反应对象被泛化。

D、无器质性的病变做基础。

E、心理测验的结果支持本诊断。

3. 鉴别诊断

(1)与器质性精神病性障碍相鉴别

依据所卫生医疗队提供的近期体检表,判断求助者身体健康,躯体无任何器质性病变,可排除器质性精神病性障碍。

(2)与精神病相鉴别

根据判断病与非病的“三原则”来分析,其主、客观世界是统一的;其认知、情绪、意志三个方面的心理活动是协调一致的;个性是相对稳定的;对自己的心理问题有自知力,有主动求医的行为,无逻辑思维的混乱,无感知觉异常,无幻觉、妄想等精神病性症状,但患有抑郁。

(3)与神经症相鉴别

根据许又新教授关于神经症诊断的论述,该求助者经历较为强烈的现实性刺激,内心冲突有现实意义,具有明显的道德色彩(即心理冲突没有变形),病程持续数周,且无任何器质性病变作基础,因此可以排除神经症。

(4)与焦虑性神经症相鉴别

焦虑症在症状表现上主要是焦虑的情绪体验,有持久的痛苦不能解决,其基本内容是为未来担心和害怕,而这种担心和害怕并没有事实的依据,担心的内容很广泛,想到什么就害怕什么,最主要的特征是说不出原因的焦虑,且缺乏具体的对象,同时有植物性神经系统紊乱的症状,如心慌、胸闷、出汗;对社会功能造成严重影响,出现泛化和回避,反应与初始事件本身不相关,持续时间长,一般在半年以上,而该吸毒人员虽然有焦虑症状但有明显的现实刺激,没有严重影响逻辑思维,因此可以排除焦虑性神经症。

(七)咨询目标的制定

根据上述评估与诊断,与王某协商,共同确定如下咨询目标:
     1. 具体目标与近期目标
    (1)针对王某的症状,尽可能减少不合理信念所造成的情绪困扰,缓解当前焦虑、抑郁、紧张、烦躁等不良情绪。
   (2)降低内疚感。
   (3)改善睡眠状况,使其每晚睡眠增加到5~6小时。     

2. 长远目标与最终目标:

逐渐减少并消除不合理的信念,帮助其以合理的信念面对现实;使其正确看待自我,克服自卑心理,学会自我心理调控,提高自信心及自我价值感;获得健康有效的人际交往技巧,重新树立起对生活的信心;最终达到促进心理的健康和发展。

(八)咨询方案的制定

1. 主要咨询方法和适用原理:合理情绪疗法(RET)

合理情绪疗法(Rational—Emotive Therapy,简称RET),又可译作“理性情绪疗法”,是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埃利斯(Ellis,A)于20世纪50年代首创的一种心理治疗理论和方法。它是认知疗法的一种,因其采用了行为治疗的一些方法,故又被称之为合理情绪行为疗法。这种方法旨在通过纯理性分析和逻辑思辩的途径来改变求助者的非理性观念,以帮助求助者解决情绪和行为上的问题。这种理论强调情绪的来源是个体的想法和观念,个体可以通过改变这些因素来改变情绪。

ABC理论是合理情绪疗法的核心理论,在ABC理论模式中A代表诱发事件,B代表个体对这一事件的看法、解释和评价,C代表继这一事件后个体的情绪反应和行为结果。该理论认为,使人们难过和痛苦的情绪体验和行为(C),不是事件本身(A),而是对事情的不正确的解释和评价(B) 造成的。事情本身无所谓好坏,但当人们赋予它自己的偏好、欲望和评价时,便有可能产生各种无谓的烦恼和困扰。因此,只有通过理性分析和逻辑思辩,改变造成求助者情绪困扰的不合理观念,建立起合理、正确的理性观念,才能帮助求助者克服自身的情绪问题,以合理的人生观来创造生活,并以此来维护心理健康,促进人格的全面发展。
    产婆术式:是苏格拉底的特色辩论技术。指依据求助者的信念与求助者辩论,推论出不合理的推断,使求助者找到自己存在的不合理的欲望和非理性观念,并主动加以矫正,按“黄金规则”思维。

2. 双方责任、权利与义务

(1)求助者的责任、权利与义务(略)

(2)咨询师的责任、权利与义务(略)

3. 咨询时间:每周1次,每次50分钟。

(九)咨询过程

咨询过程分为三个阶段八次咨询

第一阶段:初诊接待(2次)

建立良好的咨询关系,收集相关信息,进行心理诊断,调整求助动机,确立咨询目标,制定实施方案。

第二阶段:心理帮助 (4次)

此阶段是咨询过程中的核心阶段,主要任务是帮助求助者改变其错误的认知,消除不良情绪,训练并建立积极的行为模式。

第三阶段:结束与巩固咨询成果 (2次)

帮助求助者把所获得的知识、体验运用到今后的生活中去,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促进其自我成长。

具体过程:

第一阶段(第1、2次咨询)

1. 第一次咨询

目标:建立咨询关系,作出初步分析诊断,确立可行性咨询目标,并制定咨询方案。

首先咨询师按照心理咨询的原则,从了解王某一般生活状况入手,进行摄入性会谈,运用倾听、开放式提问,鼓励、重复及释义等参与性技术与其建立良好咨询关系,使其感受到尊重,热情、真诚、共情以及积极关注的咨询态度,并认真收集相关信息资料,观察行为特点及心理困惑。作出初步的问题分析,诊断为严重心理问题。共同协商制定咨询目标和方法,为下一步咨询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2. 第二次咨询(分析阶段)

目标:使王某能够接受ABC理论及其对自己心理问题的解释;掌握肌肉渐进性放松训练方法。

(1)咨询师在第一次咨询目标实现的基础上,继续深入。介绍合理情绪疗法的核心理论ABC理论,通过举例使予以接受,再结合其具体问题进行分析,对产生不良情绪的深层原因进行探索。找出她目前存在的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环境及人际关系不适应的问题(C)与相对应的诱发事件如离异(A),并对两者之间的不合理信念“都是因为我吸毒”(B)进行分析和辩驳,使求助者感受到自己心中的困难有助可求,心里得到了安慰。而且让求助者明白:诱发性事件A只是引起情绪及行为反应C的间接原因,而人们对诱发性事件所持的信念、看法、理解B才是引起人的情绪及行为反应的更直接的原因。所以只有通过理性分析和逻辑思辩,改变她的不合理观念,才能克服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及其它不适应的问题。

通过分析,了解到王某问题所在,发现了一些不合理信念(B):

B1、离婚是因为我吸毒造成的;

B2、我没有用,活着没有意义;

B3、其他强戒人员不喜欢我,故意与我过不去。

(2)行为放松训练
    在咨询师的指导下,练习肌肉渐进性放松训练。让其坐在椅子上,先做深而慢的呼吸,然后按手臂、头部、躯干、腿部等部位的顺序进行肌肉“收缩——放松”交替训练,通过了解紧张与放松的不同,最终体会全身放松的状态。通过放松训练来控制焦虑、抑郁情绪,促进睡眠。
    (3)布置作业

① 要求自己每天多做放松练习。

② 分析自己的错误观念,看“我离婚”是不是“我吸毒”的原因。  

评估:主动配合,这一阶段咨询目标基本实现。

第二阶段(第3、4、5、6次咨询)

1. 第三、四次咨询(领悟阶段)

在领悟阶段,使其意识到什么是合理信念,什么是不合理信念,咨询师帮助她更加深入的寻找和确认自己的不合理信念,并通过对理论的进一步解说和证明,使她在更深的层次上领悟到她的情绪问题,正是由于她现在所持有的不合理信念造成的,因此应对自己的问题负责。

表现出“怎么会这样呢”的态度,在寻求和确认不合理信念时,咨询师抓住了她的典型特征,即绝对化的要求和糟糕至极的想法,并把这与不适应的情绪和行为反应相联系,使其领悟对自己的问题及其与自身的不合理信念的关系,使求助者的信念引起了痛苦的情绪;让她知道现实的状况永远不是最糟糕的,但如果继续持有这些不合理的信念,情况将会越来越糟糕,促她认识到只有转变了不合理信念,才能减轻和消除她目前存在的各种症状。

布置作业:让求助者思考:信念不一样,会不会引起对生活中事件的看法不一致?如果换个角度考虑问题,会不会有不一样的情绪体验? 要求求助者结合日常生活事件反思自己的不合理信念,并记录下来。

评估:通过前段时间的咨询,根据大队民警反映,王某对“事件”、“看法”、“情绪体验”之间的关系有了一定的思考,其烦躁不安、痛苦的情绪体验程度稍有所减轻,表面上看,她的症状得到了一定的缓解,但依然摆脱不了愧疚、自责的痛苦情绪,还有想自暴自弃的念头,但程度不像以前那么重了。

2. 第五、六次咨询(修通阶段)

目标:辩论其观念的不合理性,运用新的合理性观念思考自己的实际问题。

咨询师检查作业,发现她能在咨询师的启发下做建设性的思考,基本理解“同样事件,不同的人观念不一样,对事件的看法不一样,引起的情绪体验也不一样”这句话。修正原有的信念,并代之以合理的信念。与不合理信念辩论,运用“黄金规则”来反驳存在的不合理信念,诸如:“我这辈子完了”等,进一步摆脱原有的不合理信念及思维方式。

修通阶段的工作是合理情绪疗法中最主要的部分,咨询师运用“产婆术”与之不合理信念展开辩论,通过介绍“黄金规则”与“反黄金规则”,通过各种质疑式的提问,也通过合理情绪想象,布置作业等技术,使她认识到其观念的不合理性,引导求助者对自己的问题进行主动思考,修正或放弃原有的非理性观念,并代之以合理的信念,明白了对于和其她人员的关系,可能是自己太敏感了,人家也许并不是针对自己的,从而使新的观念得以强化,致力于减轻其面对当前具体情况的不良反应。

布置作业:完成RET自助表,要其对这些非理性信念B逐一进行分析和驳斥,并找到一些建设性的、理性的信念加以替代。

评估:从前面的咨询情况看,主动提出思考,其实说明了其原有的不合理信念在动摇,新的理性观念逐渐进入求助者意识框架,但要在根本上消除,需要一个长期过程,并且其观念得到改善过程中还会受到来自周围环境的不良刺激、其固有观念、文化水平局限等等多方面的影响。在第六次咨询后的四、五天,咨询师通过回访,据大队民警反映,该强戒人员负性情绪逐渐减轻,情绪基本能自我控制。

第三阶段(第7、8次咨询)

1. 第七、八次咨询(咨询结束与巩固阶段)

精神状态比较放松,检查并讨论作业,发现她开始积极的自省。对她的思考、领悟和进步,咨询师都及时的给予肯定和鼓励,以巩固前期的咨询效果。并要求将此项作业坚持做下去,使已掌握的合理信念得以强化,并内化到自己的认知系统中。在咨询师的帮助强化下,能够接受并尝试运用新的理念来考虑自己目前面临的问题,以及将来遇到的类似新问题。咨询阶段基本结束。

(十)咨询效果评估

目标:对她的精神、生理状态及社会功能进行评估,评估近期目标完成情况。

1. 自我评估

自述:自己原有想法比较极端、不合理,现在知道怎样合理去应对,内心感觉轻松了许多。虽然心里仍然感到有所担心、自责,但不如先前那么剧烈;晚上睡觉踏实了许多,白天精神好多了。

2. 其他人评估

大队民警反映:情绪基本能稳定,开始和其她学员相处,冲动行为明显减少,能参与正常的教育活动,戒治生活基本正常化。

其她学员反映:睡觉情况好多了,有时也会和我们聊一聊,心情比以前好多了。

3. 心理测验评估

(1)SCL-90量表因子分:

项目


因子

强迫

人际

阳性

项目

平均分

1.5

1.4

1.6

2.8

1.9

1.5

1.4

1.4

1.5

1.5

43

从因子分析结果可以看出,焦虑症状有了明显改善,抑郁情况相对还有,其他恢复正常。

(2)SAS分:标准分53分  表明焦虑症状明显减轻

(3)SDS分:标准分47分  表明未见抑郁症状

结果均显示正常

4. 咨询师评估

通过回访和跟踪,从目前的社会功能看,能基本与人正常相处,能主动完成戒治;从身体状态看,失眠症状基本改善;从精神状态看,焦虑紧张、抑郁的情绪体验有了一定程度的改善;学会了调节自己的情绪,能客观理性看待问题,达到了预期目标;从长远和最终目标上看,促进了她心理的自我成长和健康发展。

【案例思考】

在本案例中咨询师运用尊重、热情、真诚、积极关注等咨询技能与吸毒人员在建立良好的咨访关系基础上,收集其各方面的资料。结合心理测验手段的应用对导致她的各种不良情绪体验和不合理信念与行为的表面原因以及深层次原因进行分析;对她的心理问题作出诊断。并成功运用合理情绪疗法,产婆术等咨询技术协助解除不合理情绪体验和不适的行为,学会面对现实、应对现实的理性思维和合理行为模式,促进了吸毒人员心理的自我成长和健康发展。

您的满意度:
满意
基本满意
不满意
您的满意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