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用认知行为疗法咨询治疗戒毒人员心境障碍的案例
案例内容
【案例背景】
强戒人员中心境障碍患者较为多见,该类人员的行为表现不仅对场所安全造成威胁、对家庭生活及个人生活品质严重影响,也成为越来越严重的社会问题。因此,对强戒人员心境障碍的治疗之于场所安全来说是十分重要的内容之一。以下是笔者在实践中运用认知疗法对冶心境障碍的一点体会,鳞选一例以供探讨。
心境障碍,又称“情感性精神障碍”,是一种以心境紊乱作为原发性决定因素或者成为核心表现的病理心理状态。心境障碍者悲伤或情绪高涨显得十分强烈,并且持久,其症状表现超过了对生活事件应激反应的程度。
认知行为疗法是心理疗法之一。是一组治疗方法的集合名称,强调认知过程在决定行为中的重要作用,认为行为和情绪大半是来自个人对情境的评价,而评价受到信念、假设、形象的影响。
笔者尝试运用认知行为疗法,启发戒治人员从外部环境刺激、内部心理作用、行为表现过程等三个方面来主动认识问题所在,并使其向以下良性循环方面作出心理行为调整,即:对错误“三观”形成有客观认识——对不良心境有一定程度的认知——对不良行为主动矫正——积极求治或自治——获得可预期的良性心理行为环境——有适应环境和生活变化的能力。
一、系统分析问题
戒毒人员杜某,女,1980年4月出生,本科文化程度,2000年初,杜某辞去了虽稳定但清贫的教师职业,投身“商海”经营当地一家较有名气的“瑞隆山庄”,短短几年时间就创下个人资产百余万,可不幸的是身陷了那时风靡内地的六合彩,几乎一夜之间倾家荡产,还欠下了数十万的外债。老公最终在金钱的驱使下尝试了毒品的交易,一沾染便尝到了“甜头”,好像是一个掘金者在发现第一笔宝藏就认定这是一项至死不渝的“事业”,2008年因涉黑涉毒被判入狱九年,她也因从犯而被判缓刑一年,也是从那一年她的世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改变,最疼爱她的父亲肺癌入院,在得知她涉毒时含恨离开了人生,母亲在得知这一消息时近乎崩溃,在父亲的葬礼上将她逐出家门。杜某无法承受这一连串的打击,将自己彻底“奉献”给了毒品,2008年至今6年时间,两次被公安机关送往我所执行强制隔离戒毒。
2013年,强戒之初,杜某再次面对两年的教期,自诩“中路因循我所长,古来才命两相妨”,自恃清高,言行尖酸,散漫,思想悲观偏激,性格固执,强势,自私,以自我为中心,心胸狭隘,不愿接受批评,特别是对班组长骨干学员即便是一句善意的提醒,她也会嗤之以鼻,每次的亲情电话,总是离不开一个主题“强烈要求家人找关系出所”。如遭到母亲的拒绝和民警的制止,便会大动肝火,咆哮,发怒,长期消极怠工,很长一段时间以来情绪一直不稳定,抑郁、焦虑、孤傲,甚至有逃跑和自伤的倾向;对干警有极度的抵触情绪,显现出极端地不信任,不愿意与干警谈话,导致包班民警对她的具体情况知之不祥,给监管安全带来了隐患。为了矫正不良心理行为,笔者决定亲自负责她的心理矫治工作。
【方案制定】
二、制定矫治策略
一是建立良好的咨访关系,启发案主认识“非理性情绪”和“不合理信念”,这是认知行为疗法的前提和基础。
二是破除“负性自动化思维”和“功能失调性假设”是认知行为疗法的关键。
三是学会“适应技能”,实现“自我指导”是认知行为疗法的核心。
四是构建新的解决问题模型是认知行为疗法的标的。
【实施情况】
三、方案实施情况
(一)建立良好的咨访关系,启发案主认识“非理性情绪”和“不合理信念”,这是认知行为疗法的前提和基础。
策略设计的理论依据:1、以来访者为中心疗法又称人本主义疗法,是由美国心理学家卡尔罗杰斯(CareRogers)所创立。罗杰斯认为,人本身是善良的、可信赖的、富有创造力和巨大潜能的生物,且有潜能的人又都具有自我实现的倾向,即他要求生存、求发展和不断自我完善,要将自已的潜能充分的展现出来。基于上述对人的看法,不同意将有心理障碍的人视为病人,而应当称之为来访者。
2、埃利斯(E.Ellis)的理性情绪行为疗法(REBT)认为:每个人头脑中都有一些“不合理信念”,因此,人是理性的又是非理性的,人如果按照“不合理信念”去认识问题,就会产生焦虑、抑郁等负性情绪。心理咨询师要以教师兼朋友身份帮助求助者认识这些不合理信念,并通过练习学会用合理信念去认识问题。
笔者认为,许多戒毒人员的心境障碍,其根源往往可以追溯到情感问题上(非理性情绪),但究竟是哪类情感的丧失和追求无望而落入问题的陷阱,则因人不同而千差万别。为了营造一个适合案主理性思考的心理环境,笔者尝试同案主建立相互信任的咨访关系,启发她去寻找“不合理信念”产生的主要生活事件——这是解决问题的第一步,也是至关重要的一步。我的具体做法是:不受民警角色与技术规范的限制,积极关注她,以一个母亲慈祥、真诚、亲切的姿态,不加任何条件地接受、赞同、赞许她,不论她的情绪、思想多么混乱和不合理,都从她的认知角度出发去感知和理解她的世界,准确地体验她经历的情感,理解发生过的事情对他的意义,并知道她是怎样感受和思考的,然后同她沟通。 时间久了,案主便以“干妈”来称呼笔者。笔者也对她说:即使你是个杀人犯,全世界的人都不接受你,我依然会接纳你。案主常常会流着泪说和笔者在一起有妈妈的温暖感觉。良好的心理气氛和良好的咨访关系建立之后,案主敞开心扉,走出了自我治愈的第一步——主动寻找心境问题产生的主要事件。焦虑、抑郁、攻击等非理性情绪在主动寻找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地得以有效改善(具体事件见后文所述)。
(二)破除“负性自动化思维”和“功能失调性假设”是认知行为疗法的关键
策略设计的理论依据:认知疗法(CT),由贝克(A.Beak)创立。侧重于改变信念和假设。他认为有心理障碍的人,形成了一种负性“自动化思维”的思维方式。具有这种思想方式的人,他们看任何事,不论是成功的或者是失败的事,总喜欢朝不利于自己的方向去思考,因此,他们的情绪总是悲观的,自卑的,抑郁的。治疗这类心境障碍者即要破除其表层的“负性自动化思维”,更要破除其深层的“功能失调性假设”。
笔者认为“负性自动化思维”及“功能失调性假设”,与案主的家庭教育是分不开的。为破除案主“负性自动化思维”和“功能失调性假设”笔者主要是引导案主了解自己的三观(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建立过程,动员案主自身的潜力所在来进行自我治愈。
杜某的父母均毕业于武大这样的名校,可结婚七年一直未育,万方求子,直至她的出生,所以她的身上承载和寄予了父母过多的厚望,一心望女成凤,特别是母亲,总是打着爱的名义或者是打着为她好的旗帜,非得要杜某服从自己的意志。杜某说她小时候常挨母亲的打,因此非常盼望得到母亲的关爱与鼓励。她印象很深的一次是小学五年级有次期末考试得了全班第三名,高兴的告诉母亲,母亲却罚她跪了两小时的搓衣板,让她好好反省为什么人家的孩子能得第一名。后来进入初中了更是越加严厉,每当周末或是寒暑假别人的孩子都在父母的陪同下走亲访友,嬉戏玩耍时,她永远只能穿梭在各种奥赛考场和没完没了的培优班,特别是考入了父母所在的那所重点高中后,母亲用没完没了的规定和限制完全控制了她的一举一动,她的父母爱她那是毋庸置疑的,可是深层里其实是藏着她母亲自己的恐惧、担心、不喜欢、期待、失望的,她的母亲望女成材的心太切,只知道拿起控制的武器,认为这样可以把事情控制在她认为安全的范围之内,于是她不断地向杜某发号施令,不断地要求,不断地规定。她对母亲无止境的高要求感到十分焦虑和压抑。为了缓解心理压力,她不断地强迫自己做到最好,因为只有这样她才感到安全。由此,只有得第一名才安全的信念牢牢扎根于心。
父母虽是高知,但教师的生活却是清贫的,所以对她物质上的要求也总是不能如愿的满足,杜某说“我的父母怕花钱,花钱就像在剜他们的肉,母亲很多年都舍不得为自己添置一件新衣裳,家里所有的东西都舍不得丢弃,只要是节假日她的母亲绝对是在给学生补课而赚取外快来贴补家用”,而她,作为家中只花钱不挣钱的纯消费者,她说她每次向父母开口要钱都要把自尊心踩在地上被再三蹂躏才有可能达到目的。终于有一次当她因穿着破烂的鞋而被同学嘲笑时,“有钱才有尊严”的信念萌芽并随着畸形家庭教育的潜移默化而茁壮成长起来了。
笔者与案主共同分析:该员 “负性自动化思维”和“功能失调性假设”的形成,表面上看是家庭教育问题,深层次看根源在社会价值影响.案主父母所在的“金钱为上”的时代,其金钱至上的人生价值在两代人心理打上了深深的烙印。这是不能回避的事实。“法不孤起,仗境而生”,深层次的社会潮流价值与家庭教育价值共同塑造了案主的“负性自动化思维”和“功能失调性假设”。
案主认识到自已的负性思维有两大特点:一是一方面痛恨爱财如命的家庭教育,另一方面又在这种价值观的长期熏陶下建立了思维假设模式。二是一方面从道理上知道 “只要有钱就安全”和“只要优秀才能安全”的观念是错误的,另一方面在面对困境时又认为是真理。于是把错误观念当成真理来追求和奉行,建立了负性思维模式。正确的认识必然带来转变,案主的思维方式由此实现了突破性转化。
(三)学会“适应技能”,实现“自我指导”是认知行为疗法的核心。
策略设计的理论依据:自我指导治疗是唐纳德. 米切鲍姆(D.Meichenbaum)创立。这一理论侧重于改变言语。这是一个适应技能的疗法,创建者称之为“隐蔽的模型化”。具体操作方法是在进行作业之前,训练病人对困难作业进行心理复述;另一个疗法是系统地去敏化。治疗者先诱导病人产生焦虑,然后训练他们有效地应对它。适应技能法主要是教给病人适应技能,通过操作认知摆脱焦虑。
根据该理论,笔者进一步引导案主对痛苦事件进行复述。通过心理复述,让案主自已找到病症,促使其学会运用“适应技能”进行自我治疗。以下是该员复述的内容:
在婚姻的围城里,母亲性格的遗传也让杜某在婚姻中陷入了下一个循环。 她喜欢控制她爱人的一举一动,追踪他的行程,检查他的开销,不打招呼就查看他的手机、电脑等个人信息,到了让他讨厌的地步,他们常常为此冷战,由于杜某在家中不可动摇的经济地位,决定了她在婚姻生活中的主导地位,丈夫更多的时候只能是耳提面命,尽管牢骚满心,为了那个家却只能将就委屈,她在丈夫面前如母亲在她面前一般,总是用批评、挑剔、要求完美的眼光在对待,咄咄逼人的态度、尖酸刻薄的语言,驾驭一切的行为和自以为是的判断,直至一点一滴的亲手将老公送入了别人的怀抱,她是个自尊心超强的人,她认为他的出轨绝对触犯了她的尊严和人格底线,人前她为了继续维系这个在外人眼中看似非常幸福的家,强颜欢笑,背地里,却是整日以泪洗面,两人多年来一直过着同床异梦的家庭生活。婚姻失败的挫折使她的自尊心受到重创。
通过心理复述,杜某认识到了自己的性格有三点严重扭曲:一是强烈的控制欲导至了自已持续焦虑的心理问题。二是扭曲的“尊严”导至自已严重抑郁的心理问题形成。三是想改变别人的心理导到自已的情绪持续处在“高热”状态而失去理智。案主认识问题的同时就是解决问题的当下。这种反复进行的心理复述是一个“隐蔽的模型化”方法,使案主在复述中产生焦虑,在焦虑中掌握“适应技能”。从而使案主在任何时候,遇到任何人,遇到任何问题都在正性思维模式下。简言之就是案主在心理复述的同时使心理问题得到治疗。
(四)构建新的解决问题模型是认知行为疗法的标的
策略设计的理论依据:唐纳德. 米切鲍姆认为:主张认知行为疗法的人相信,忧郁、焦虑等情绪与不恰当地解决问题有关,而构建新的解决问题模型,就能使患者减少这类情绪。
这一方法与前一方法是递进关系,前者是通过心理复述形成隐性思维模型,而后者则是通过解决问题使隐性思维模型显性化。
笔者与案主深入到解决问题的方式时,案主意识到:畸形的对治方式是心理问题恶性循环的外部助力。杜某说几十年了,她几乎很少向人提及她的家事,她认为家丑不可外扬,说给别人听只会成为别人茶余饭后的笑柄、谈资,特别是近几年生活节奏如此之快,压力如此之大,但她从来都没有找到渠道去表达,或者有渠道她也不愿意说真话,说实话,甚至有时不得不开口说出来的话却依然是用来掩饰自己真实想法的,所以她只有不断的压抑下去,就必然隐藏得更深,直至后来她选用了(吸毒、赌博)这样自残自虐的形式表达了压抑太久太深的自己。
案主假设了一个完美的理想的自我,认为家庭应该是温暖的、爱人应该是亲爱的、自己应该是有所成就的。然而现实的她无论是家庭、婚姻还是事业都不完美;这点在她的日记中有淋沥尽致的体现:“如果丈夫能多给我一份理解和宽容,我的婚姻一定不会多年如履薄冰。如果母亲不将我逐出家门,有一份足够温暖的亲情做后盾,我困顿毒魔的沼泽绝不至于如此漫长、阴冷。如果…… ”。她常哀叹:“不是所有的父母都是无私伟大,不是所有的父母都是胸怀宽广,不是所有的家庭都一定和谐美好,人生的经历,我的家庭,婚姻就像碎掉了的镜片”。同时她又太希望理想的自我就在眼前实现:“这些年来,我一直在收拾这些碎片,并把它们捂在怀里,期待捧出的依然是温暖的亲情。”
经过不间断的情感培养式咨询,案主在向笔者的倾诉中逐渐理清了思路,认识到自已在处理问题时存在四个错误方法。
一是自己在抗拒母亲控制式教育的同时,又在不知不觉中不折不扣地承袭了母亲强迫压抑和焦虑不安这两个致命的心理缺陷,从而形成了负性的自动思维模式以及只有做到最好才安全的错误假设。二是在反感母亲爱钱胜过爱自己的同时又承袭了母亲金钱至上的价值信念。三是在希望母亲和丈夫能多给自已一份理解和包容时,却给了身边人最大的冷酷和拒绝。四是所有依赖毒品的人都有一些促成问题的个性缺陷,如被恐惧、愤怒或内疚的情绪占据,而选择毒品能帮助他们应付这些情绪。
深刻的自我剖析就是最大的自我转变,现在的杜某在民警的启发下,在一次又一次的“自我治疗“中,已逐步建立较为正确的思维方式。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也发生了根本的转变,如她在今年的中华魂征文比赛中她写了一篇《摒弃欲望,承启梦想》文章结尾时写道:“此时的我已不再像彼时那样好高骛远,我的梦想很简单,只关乎幸福,而再无关金钱。我想做一个每天下班骑车买菜的妻子,一个每夜给孩子讲睡前故事的母亲;一个愿意寸步不离,膝下承欢的女儿。”
【案例思考】
四、两点建议
一是对强戒人员的心理矫治是一个长期的、复杂的、系统的、艰苦的工作,是一个重新塑造戒毒人员人格的过程,对戒治人员来说是一个痛苦而又漫长的过程,在这痛苦的蜕变过程中,戒毒人员总是自觉或不自觉地在“旧我”与“新我”之间斗争。吸毒心理结构的彻底粉碎、认知重建,消极人格的完全否定、重新肯定等必然带来心态、情绪经常性的起伏波动,行为上就会表现为戒治反复、违规违纪、抗管抗教,甚至自伤自残。对此,民警要保持足够的耐心、爱心、宽容心。
二是民警强制纠偏必须与案主主动治疗相结合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心理矫治过程中,笔者主张应以启发对象进行自我治疗为主。强行灌输和强制要求能起到一定的作用,但民警的时间和精力付出太多,安全成本太高,得不偿失。
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拟在启发案主在认知上主动纠偏方面作进一步的实践和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