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例用“小米粉”打造“戒治新引擎”的教育矫治案例
案例内容
【案例背景】
2021年4月26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柳州螺蛳粉生产集聚区,考察了解螺蛳粉特色产业促进就业、带动农民增收等情况。总书记称赞道:“真是令人惊奇!小米粉搞出这么大规模的产业来,不容易,值得好好研究总结。”作为风靡全国的“舌尖网红”,柳州螺蛳粉既是民生,也是产业,承载着人民群众对幸福生活的期盼,吸引了一批创业者,在带动就业、促进增收方面发挥着积极的社会效益。广西第二强制隔离戒毒所位于柳州市,瞄准螺蛳粉作为地方特色小吃,深受民众喜爱、制作技术易掌握、创业起点低等特点,结合戒毒人员的就业兴趣开展螺蛳粉制作职业技能培训,着力为戒毒人员就业谋生打下坚实基础。戒毒人员黄某就是一个通过参加螺蛳粉制作职业培训,顺利回归社会实现自我价值与社会价值双赢的例子。
【案例基本情况】
一、基本情况
戒毒人员黄某,男,34岁,未婚,初中文化,广西来宾人,于2021年进入广西第二强制隔离戒毒所强戒。入所后,黄某沉默寡言,消极对待个别谈话教育,拒绝谈论个人家庭情况,抗拒家人的关心,拒绝与家人联系。鉴于黄某的异常表现,大队民警将黄某作为重点关注对象,详细了解既往生活史。
通过黄某的档案,民警找到了黄某家人的联系方式。经向家人了解得知:黄某从小乖巧听话,吃苦耐劳,初中毕业后一直在家跟随父母种植甘蔗,家庭条件较好。但黄某与父母对于未来生活规划一直存在较大分歧:黄某希望从事餐饮行业,最好是能在柳州市区开一家螺蛳粉店;黄某父母则认为他作为家里唯一的男孩,应该留在老家种植甘蔗继承家业。黄某与父母的冲突在2021年初爆发至顶点。为了躲避父母的责骂,奔着“躲清静”、逃离父母管束的想法,黄某在2021年主动接触了2次毒品,后因违反社区戒毒规定,送到强制隔离戒毒所戒毒。
二、方案制定
大队召开教育矫治专题会,就黄某“逃避”“消极”“抵触”的戒治情况进行深入讨论,从以下四方面对黄某进行分析:
(一)认知方面:黄某在34岁时明知毒品危害而故意沾染毒品,虽然对吸毒的法律后果有一定认知,但缺乏对毒品危害的全面认识,特别是对个人身体、意志、社交圈、就业等方面的危害认识较少。
(二)心理方面:黄某初中毕业后一直跟随父母谋生,经济收入也主要掌握在父母手中。黄某渴望从事心仪行业,自己掌控生活,实现职业抱负,但是父母无法理解自己,在矛盾冲突难以解决的情况下,选择以“叛逆”“逃避”“自我伤害”的方式应对。黄某内心极度渴望得到理解与支持。
(三)家庭关系方面:对于黄某通过吸毒强戒的方式逃离家庭,其父母十分痛心,既对儿子感到恨铁不成钢,也担心儿子沾染毒品之后越陷越深。父母希望黄某能尽快回到原有生活轨道,回归家庭怀抱。但是黄某拒绝与家人的一切联系,矛盾无法调和。
(四)就业能力方面:黄某一直跟随父母务农,认为种植甘蔗赚钱少,希望能在城市开家螺蛳粉店。但其并没有螺蛳粉制作的相关技术,缺少启动资金,缺乏市场调研、店铺选址、员工管理、运营技巧等方面的经验,就业能力与职业梦想之间存在差距。
经过讨论,大队决定抓住“职业梦想”这个“牛鼻子”,从“冷却”“润滑”“燃料供给”“启动”四大系统入手,为黄某打造戒治动力“新引擎”。
三、方案实施
(一)审视现状,打造认知“冷却系统”。大队给予黄某充分的“冷静”期适应所内生活,在课堂化教育、团体心理辅导、康复训练等集体戒治活动中重点观察他的行为表现。入所两个多月后,民警与黄某进行了一次深入谈话。黄某表示,这次入所,虽然达到了自己“与家人隔绝”的目的,但经过在集体活动中与其他戒毒人员的交往,也开始出现了“我未来是否会和那些长期的毒品滥用者一样”的担忧。民警首先对黄某的自我觉察表示肯定,指出“使用毒品”是应对挫折与压力的错误选择。其次,帮助黄某从毒品危害身体健康、消磨意志品质、破坏正常人际关系、结交损友、不利于个人就业创业等角度,全面分析毒品危害。再次,结合黄某的职业梦想,与黄某共同讨论分析家人反对自己从事螺蛳粉行业的理由,如家人有哪方面的担忧,自己是否有详细的创业计划,自己的创业能力还有哪些方面的不足等。通过深入谈话,促使黄某将个人当下状况与创业就业梦想相结合,进行全面审视,意识到盲目的吸毒叛逆是不理智和错误的,应尽早纠正;只有增强自己螺蛳粉创业梦想的成熟度和可操作性,在实现创业梦想与父母的担忧期盼之间求同存异才是最佳选择。
(二)双向沟通,打造家庭“润滑系统”。创业梦想受阻引发家庭关系不良,是黄某沾染毒品的关键因素,因此,大队民警着力畅通黄某与父母间的沟通渠道,争取家庭支持点燃戒毒信念。一是向黄某父母分析其当前在所情况,指出黄某之所以吸毒是因为在家中得不到肯定与支持,滋生叛逆心理,在偶然的情况下接触了毒品;入所后的戒治表现依旧延续叛逆的特点,这种情况下,如果依旧采取强硬的教育态度,极有可能加大亲情裂痕。二是建议换位思考,引导黄某父母实行民主的教养方式,充分理解尊重黄某的理想抱负,在条件允许及充分沟通的前提下,用理解和信任抚平黄某的叛逆心理。三是向黄某父母宣传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柳州螺蛳粉生产聚集区时的讲话精神,总书记亲自为螺蛳粉产业发展指明了方向。在总书记的指引下,螺蛳粉从街头小吃发展成为蓬勃兴旺的富民产业,不断向品牌化、标准化、规模化迈进,只要坚持高质量高标准,“一碗粉”也能带来生活好光景。在民警的宣教下,黄某父母对于黄某螺蛳粉创业的态度开始松动。当民警把父母的转变告诉黄某时,黄某眼睛一亮,感到有机会实现梦想了!整个人的情绪状态、思想认识、矫治态度都发生了明显的改变,开始端正戒治态度,愿意与家人进行联系。
(三)学习赋能,打造创业“燃料供给系统”。一是在民警支持和父母同意下,黄某参加了所内开办的传统螺蛳粉烹制职业培训。课堂上他认真学习高汤熬制、食材处理、辣椒红油调制等制作环节,通过记录笔记、反复实操和请教老师,很快就熟练掌握了螺蛳粉制作技术。但要想开一家螺蛳粉店,光会制作还不行,还需要掌握证照办理、人员配置、店面设计、物料采买、策划推广等一系列知识。为此,大队民警专门通过向有关部门咨询、网上搜集资料、邀请创业成功者分享创业经验等方式,为黄某提供从理论到实践的全方位指导。通过培训,黄某及其父母感受到了大队民警帮扶创业的决心与行动,极大增强了黄某的创业信心。二是针对黄某的个性特征与认知特点,大队加强了对黄某的禁毒戒毒知识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帮助黄某澄清毒品危害,牢固树立远离毒品的决心;通过个体心理咨询、团体心理辅导等方式帮助黄某反省自我,增强抗压耐挫力,改善与家人的沟通交流方式等。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黄某明确了戒治目标,并主动通过会见、亲情电话等方式加强了和父母的联系,经常向父母汇报自己的戒治收获,不断调整创业计划。黄某螺蛳粉创业的梦想逐渐变得成熟起来,父母对于黄某创业的态度也日趋缓和。
(四)延伸照管,打造新生活“启动系统”。2022年底,黄某顺利解戒出所,由熟悉黄某情况的大队民警继续对其开展后续照管工作。在民警的指导下,黄某对螺蛳粉创业市场和铺面选址进行了实地考察,从市场规模、消费者需求、品牌建设、团队管理、风险分析等方面拟定了详细的创业计划书。黄某父母在理解创业计划及风险后,同意出资支持黄某创业。黄某的第一家螺蛳粉店于2023年上半年顺利开张营业。后续照管民警持续及时跟进黄某的创业情况,根据经营情况,建议其通过社交媒体平台、试吃品尝等方式定期举办促销活动,提高品牌知名度,吸引顾客。经过3个月的试营业,黄某的螺蛳粉店经营步入正轨。
四、实施效果
目前,黄某已经结婚,在柳州市区经营两家螺蛳粉连锁店,雇佣员工10余名,每月总营业收入近40万元。在最近的一次电话回访中,黄某谈到,“回想过去,自己真是昏了头,通过吸毒的方式和家人置气,真是不该。现在希望通过自己的奋斗回报家人的信任,做出实实在在的事情争取社会的认可,用自己心爱的螺蛳粉事业打造热辣滚烫的美好生活,这就是自己生活的全部意义。”黄某螺蛳粉创业所取得的成绩得到了父母的认可,其家人对黄某当下的生活状态表示十分满意。
【案例思考】
近年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考察调研地方小吃,坚持把人民群众的“小事”,作为党和政府的大事。老百姓的房前屋后、柴米油盐,都是总书记心头的挂念。习总书记关心柳州螺蛳粉产业的发展,为人民群众增收、经济产业发展指明了方向。本案例中,广西第二强制隔离戒毒所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广西重大方略要求,将戒毒人员教育戒治与螺蛳粉创业相结合,通过职业培训、教育矫正、心理矫治等方式,帮助黄某拟定切实可行的创业计划,争取家人理解支持,激发戒治动力。在黄某解戒出所后,仍然通过后续照管方式及时跟进指导创业,黄某除了自身工作稳定外,还为社会提供了10余个就业岗位,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不断突显。
开展司法行政戒毒矫治工作,要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对广西重大方略要求为契机,切实解放思想、创新求变、开放发展,结合社会经济发展新形势开展戒毒人员实践教育活动,及时在戒毒人员及其家属中宣传党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帮助戒毒人员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从当今社会所需要的奋斗精神、创业精神出发,把丰富戒毒人员所内所外实践活动作为认知行为教育的重要形式,打造开放包容、鼓励创新的矫治氛围,促进司法行政戒毒事业与时代发展紧密联系在一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