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众服务首页
司法行政人员首页
欢迎您访问司法行政(法律服务)案例库
首页 > 运用“六字诀”帮助未成年戒毒人员王某转变戒治态度的教育矫治案例

运用“六字诀”帮助未成年戒毒人员王某转变戒治态度的教育矫治案例

分享
案例内容
【案例背景】

王某,男,17岁,初中文化,未婚,云南省文山人。父亲做物流生意,工作繁忙,与其沟通较少,对王某的管教方式比较粗暴,犯了错非打即骂,王某虽有父亲但是父爱缺失;母亲无业在家照顾王某和其哥哥,文化水平较低,不善管教;哥哥曾因偷盗进过少管所,耳濡目染,对其存在较多不良影响。王某初二开始经常逃学和朋友夜宿网吧,因交友不慎,被社会上不良人员引诱,染上了毒瘾,成瘾严重。因吸毒2020年12月被文山市公安局警察查获,2021年1月进入云南省第一强制隔离戒毒所戒毒。

王某系未成年人,入所后适应不良,表现一般。自从王某被强制隔离戒毒后,王某父亲因为无法谅解其吸毒行为从来没有联系过他,王某为此常常情绪低落,沉默寡言,喜欢独处,出现任性、胆小、冷漠、孤僻等性格缺陷,认为自己改不改正根本没有人关心,开始自暴自弃,不时与同戒人员有口角,缺乏戒治动机和信心,对教育戒治有抵触情绪。

【案例基本情况】

一、教育方案的制定

经研判分析,要让王某安心戒治,最重要是采取多重综合手段做好王某教育矫治工作,帮助其树立正确戒治观念,转变戒治态度,有了好的习惯,才能得到家人认可和关心,从而修复他与父亲的亲情,从情感上唤醒王某沉睡的心灵,坚定王某的戒治信念,经大队讨论制定了以下“六字诀”措施。

一是“引”字诀,通过开展个别谈话教育引导王某树立正确的戒治观念;二是“疏”字诀,通过心理疏导帮助王某舒缓情绪、解开心结;三是“普”字诀,通过进行普法教育增强王某法制意识;四是“培”字诀,通过开展职业技能培训帮助王某掌握一技之长;五是“信”字诀,通过建立信任机制激发王某的戒治积极性;六是“修”字诀,通过帮助王某进行亲情修复、弥补情感缺失、找到家庭支撑。

二、方案实施过程

根据王某的实际情况,大队警察为他量体制定了综合矫治方案,帮助王某修复亲情、增强戒治信心,顺利回归家庭、融入社会,重回正常生活轨道。

(一)“引”字诀——个别谈话做引导

王某系未成年戒毒人员,缺乏社会经验、思想不够成熟,处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和发展的重要时期,容易被外界环境所影响和误导,需要警察正确引导,树立正确的戒治观念,增强戒治自信心。大队警察有计划有步骤地定期开展个别谈话教育,一人一策,因人施教,通过个别谈话沟通交流达到转变王某戒治态度的目的。一是走进内心,关心帮助。针对王某家庭情况,大队警察通过与王某拉家常的方式,慢慢走进王某内心,时时了解王某思想动态,拉近与王某关系,取得王某信任,及时为王某提供关心帮助,安排王某同乡和其他同戒未成年人给予关心帮助,给王某温暖和被关心的感觉。二是反向教育,靶向施力。在谈话过程中,加入针对性反向教育、案例教育,以多次戒治不思悔改最终死于吸毒过量的反面案例,让王某认清吸毒行为造成的负面结果,帮助其理解有了好的习惯,才能得到认可和关心,家里教育方式固然有问题,但作为成长的个体,自己更应努力向前,帮助其树立正确戒治观念。三是鼓励劝诫,对症下药。通过谈话了解王某不积极戒治的原因,掌握王某思想动态,对症下药找寻合适王某的教育矫治方法,劝诫王某不要自暴自弃,趁年纪小还有机会从头再来,好好安心戒治,争取早日解戒出所重启人生。在大队警察悉心引导下,王某性格变得开朗许多,人变得积极主动起来,精神面貌及行为举止都有了极大变化,与其他戒毒人员的沟通交流也逐渐增多,戒治的积极性也有了极大提高。

(二)“疏”字诀——心理疏导解心结

心理矫治中心的心理咨询师对王某开展心理咨询,及时对其进行心理疏导。王某的父亲长期缺位,母亲对其过于放任,哥哥的负面影响让王某渐渐变得敏感、淡漠、孤僻、自卑、叛逆。心理咨询师根据王某情况采用以下心理矫治方法:一是故事疗法,学会感恩。使用故事疗法帮助王某解决心理问题,用乌鸦反哺、羊羔跪乳的故事引导王某父母的爱是伟大的,是不需要回报的,要学会感恩,和父母相处时,尽量站在对方的角度,去理解和思考问题,这样也能感受到更多的来自家庭的温暖;二是心理治疗,缓解情绪。用音乐放松治疗及沙盘游戏治疗对其进行心理疏导。通过聆听音乐,逐步深入和释放王某情绪,分享心理感受,积极地影响其心理状态,调适心态,缓解焦虑紧张情绪;通过沙盘游戏治疗,让王某进行自我表现、自我探索,现场进行解读和指导,进行问题溯源和心理发展阶段解析,为王某存在困惑答疑解惑,唤醒其内在的治愈力量,达到自我成长与治愈的效果,帮助其减轻心理压力,打开心扉,解开心结;三是团体辅导,找到共鸣。定期组织团辅活动,营造了团体氛围,让王某和有同样遭遇的戒毒人员互相分享交流,找到共鸣点,团体成员间建立相互支持、相互理解、相互影响、共同成长的积极人际关系,学习新的良好行为方式,提高其社会适应性。通过团辅活动,团体成员之间互相提供安全感、归属感和自我相同感,各自抚平内心的伤口,学会面对亲情,重新接纳自己。在心理咨询师开导下,王某性格变得开朗活泼多了,渐渐与人沟通交流多了,戒治的积极性也有所提高。

(三)“普”字诀——普法教育遵法纪

大队警察结合正在开展的普法强基补短板专项行动,针对王某理论知识水平不高,法律法规常识知之甚少的实际,以王某听得懂、能理解的方式,对王某多次开展专题法治教育、法律法规、所规队纪教育,在大队警察不断的引导教育下,王某认清了吸毒对自身的危害,了解了国家戒毒相关法律法规,掌握了基本法律知识,树立了法治信仰,增强了法律意识,积极参加戒治活动,遵守所规队纪,树立了坚定的戒治信心。

(四)“培”字诀——职业培训学技能

为帮助王某掌握一技之长、顺利回归社会,大队让王某参加了老年人护理专业的戒毒人员职业技能培训,仅有初中学历的王某非常珍惜这次培训机会,课上认真听讲做笔记,目不转睛观察培训老师示范老年人应急救护操作,课后还找人配合一遍遍演练,以确保能顺利通过技能鉴定考试。王某在培训后顺利通过职业技能鉴定考试并获得了国家专项职业能力证书,学到了老年人饮食种类、照料老年人吃饭喝水等日常起居以及应急救护知识,在解锁老年人照料和病人护理新技能的同时,也懂得了如何关心人、照顾人。王某表示:“感谢戒毒所为我提供的学习机会,没想到在强制隔离戒毒期间还能免费参加职业技能培训,学习了新技能回去不愁找不到工作了,现在我对今后就业充满了信心,回归社会后我要自食其力,帮助父母分担家庭压力。”

(五)“信”字诀——建立信任促戒治

在大队警察事无巨细的关心关爱和耐心引导下,王某逐步对大队警察产生了信任感,表示自己一定积极戒治,好好表现。大队警察看到王某身上的变化,尝试让王某担当事务性人员,承担一定责任,没想到效果明显,王某自从担任事务性人员以后,生平第一次体会到信任感,认为大队警察肯信任自己,自己身为事务性人员一定要起好带头作用,履行职责,做事变得更加积极主动,周围戒毒人员如果出现特殊情况他还会及时向警官报告,无论在遵守所规队纪还是教育矫治、职业技能学习等方面都表现良好,能安心戒治。

(六)“修”字诀——亲情修复系纽带

为了帮助其顺利回归家庭,找到家庭支撑,大队发挥桥梁作用制定策略逐步修复王某与家人间受损的亲情关系,通过亲情纽带的重新维系,帮助王某找回亲情,回归正常情感轨道,安心戒治。第一步,找准原因,发现突破难点。王某能否与家人修复亲情关系突破口在其父亲身上,大队警察首先与王某父亲取得联系,询问了他在王某到戒毒所戒治后从来不联系自己儿子的原因。通过与王某父亲沟通交流大队警察了解到,王某父亲由于王某误入歧途走上吸毒的道路,非常生气。王某父亲说:“儿子小小年纪吸食毒品,把妻子气病,全家遭到周围邻居指指点点,我感到很伤心、很失望,现在不想见他,就当没这个儿子。第二步,锲而不舍,搭建沟通桥梁。了解了王某父亲的想法,大队警察发挥沟通桥梁作用,多次通过家访和电话回访不断做王某父亲思想工作,希望王某父亲不要放弃自己儿子,王某现在最渴望的就是父母的关心和支持,家庭的温暖能让王某树立坚定的戒毒信心,家庭的支持才是王某的力量来源,并把王某近期积极的表现告诉了王某父亲。在大队警察坚持不懈地努力劝说下王某父亲终于松口同意给王某个机会,等探访日去戒毒所看看王某,亲自了解一下王某戒治情况。第三步,修复情感,重系亲情纽带。王某终于等来了父亲的探访,见到父亲后王某泪流满面的表示:“很后悔自己吸毒的行为,感觉对不起父母对他的养育之恩,其实一直以来挺想他们的,自己也挺后悔,跟我一样大的玩伴现在都在读书,以后要多和父母联系汇报自己戒治情况,自己一定遵守好纪律,好好安心戒治,好好听父母的话,不让父母担忧。”王某父亲见到王某有所悔改,心里的冰山有所融解,对王某在强戒所的表现感到十分欣慰,含泪告诉在场的警察自己还是很记挂自己的儿子的,其实经过反思儿子吸毒自己疏于管教也有责任,以后要定期对王某进行电话或者视频探访,多了解王某的情况,多关心关怀自己儿子。在父亲亲情关怀下,王某情绪有所缓和,越来越开朗,决心好好表现,回归社会后要好好孝顺、照顾父母。

三、戒治效果

通过“六字诀”措施综合施策,王某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改变了不良习气,解除了情绪困扰,性格渐渐变得开朗起来,和其他戒毒人员也能和睦相处,脸上的笑容也多了起来,精神面貌和行为习惯都有了积极的变化;学会了感恩父母,时常通过“云戒通”与父母视频探访,汇报和分享戒治成果,父母也经常打来亲情电话,和父亲的关系也大有改善,修复了破损的亲情,解开了心结,积极的表现获得了家人的肯定,家人对其的巨大变化感到非常欣慰;学会了职业技能,掌握了一技之长,调动了就业积极性,重拾对生活的希望,坚定了戒治信念,增强了戒治信心,为重新融入社会再起航做好准备。

【案例思考】

在大队警察的帮助和王某自身努力改变下,王某变得积极好学,从根本上转变了戒治态度,和家人的关系也有所缓和,由此我们认识到:

一、学校、家庭和社会要引导青少年树立正确的三观,规范其行为习惯,避免不良行为的产生。

本案例中王某是未成年戒毒人员,青少年时期正是人成长的关键时刻,也是三观的重要形成期,更是青少年的心理叛逆期。在这一时期青少年的思想和行为如果得不到正确引导,情感需求在家庭中得不到满足,可能会交友不慎,受到不良诱惑,容易走上邪路,产生违法犯罪问题。在这个时期,学校、家庭和社会要多关心青少年的身心健康成长,应加大对未成年人的思想、心理状态的关注和引导,适时开展心理适应能力和道德行为规范教育,在他们需要的时候,给予他们足够的支持,便能够减少他们以不恰当的方式处理问题的行为。

二、家庭的支撑作用有利于戒毒人员操守保持,戒毒人员戒毒信心的树立离不开亲情关怀与支持。

家庭的力量是戒毒人员战胜毒魔的最强武器,亲情是支撑戒毒人员安心戒治的力量来源。积极帮助戒毒人员修复改善家庭关系,切实解决戒毒人员生活上存在的困难,能帮助其增强戒治信心,安心戒治,确保教育矫治工作有序开展。家属的关爱和监督是帮助戒毒人员与周围的不良环境相抗衡的最直接力量,良好的家庭关系能让戒毒人员增强戒毒动机、防止复吸、保持操守。戒毒人员通过与家人的不断沟通交流,消除隔阂,唤醒人性良知,找回从头再来的勇气,为戒毒人员回归社会做一个有用之人奠定基础,为消除社会不良隐患,构建和谐社会做出贡献。

三、司法行政戒毒机关应积极履行禁毒戒毒宣传社会责任,切实提高青少年群体的识毒、防毒、拒毒、禁毒意识。

司法行政戒毒机关要肩负社会责任,充分发挥职能作用,持续开展多形式多载体的禁毒戒毒宣传教育活动,加大禁毒戒毒普法宣传力度,不断扩大戒毒工作的社会影响力,讲好禁毒戒毒故事,不断提升毒品预防宣传教育的传播力、感染力和影响力,加强青少年拒毒抗毒能力的培养教育,系好青少年人生的第一粒扣子,增强了青少年的法治意识、自我防范意识及自我保护意识,进一步加深对毒品危害的认知能力和抵御能力,提高识毒、防毒、拒毒、禁毒能力,远离易染毒场所,筑牢拒毒防火墙,从源头上杜绝青少年吸毒,引导青少年在学习生活中以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为导向,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远离毒品,珍爱生命。

四、司法行政戒毒机关要积极探索丰富多样的教育矫治手段,综合施策、多维发力,推动工作干在实处。

教育矫治工作是一项需持之以恒、综合发力的系统性、连续性工作。司法行政戒毒机关要因地制宜地采取形式多样、针对性强的综合矫治措施,以抓实抓细教育矫治工作为核心,不断创新教育矫治手段,提高教育矫治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促进教育矫治工作全面发展。本着因人施教、综合矫治、面向社会、科学创新的教育矫治工作原则,立足戒毒人员的戒毒需要,科学安排教育矫治内容,选择有针对性的教育方法,营造尊重、信任、互助的人文矫治氛围,充分调动戒毒人员自觉、主动参与教育矫治的主体意识。

您的满意度:
满意
基本满意
不满意
您的满意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