戒毒人员人际关系不良引发的严重心理问题的案例
案例内容
【案例背景】
人际关系是指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人与人交往过程中所产生的各种社会关系的总和。不同的发展阶段,会形成不同的人际网络。我们最早产生的、最持久的人际关系是以情感为基础的人际关系。
本文是运用认知行为疗法,对一名戒毒人员因人际交往不良引发的严重心理问题干预的案例。咨询师通过对戒毒人员肖某的临床资料进行系统采集、综合分析、鉴别诊断得出诊断结论,判断造成其人际交往不良的根本问题所在,制定出相应的咨询目标和方案。纠正其所存在的不合理信念,并替代以合理的信念,从而使肖某走出人际交往不良引发的严重心理问题的困惑。
一、基本情况分析
(一)基本资料
肖某,女,32岁,初中文化程度。吸食麻果、冰毒3年。肖某是家里的独生女,但是由于父亲重男轻女的思想严重,父母的关系一直不好,由于父亲脾气暴躁,有暴力倾向,经常打他们母女,家庭留给她的没有温暖只有恐惧。在其十多岁时父母离异,肖某性格变得内向、孤僻,又因母亲的补偿心理过分溺爱导致她性格倔强、任性。母亲的再婚让肖某一下子感到自己是这个世界上多余的人,母亲不再疼爱自己,自己也不再是母亲的唯一。极度缺乏安全感的肖某在15岁时负气离家出走混社会,17岁时在朋友的诱惑下吸食了毒品。20岁被母亲找回后,在母亲一再劝阻下决定用婚姻改变命运。但婚姻生活并没有给肖某带来希望,而是无尽的痛苦与折磨,她偶然的机会发现老公也吸毒,就耐心的劝阻,但老公不但不听劝而且为了不让她管自己还引诱她走上复吸的道路,最后不可自拔。
由于吸毒过量,肖某出现幻视、幻听,天天疯疯癫癫,还经常打自己的母亲、孩子、老公,母亲没有办法两次把肖某送到精神病医院进行治疗,但每次都没有坚持过两个月就又开始复吸,无奈之下母亲只好报警将其送到强制隔离戒毒所。
肖某入所后因为性格的内向,不爱与人交往,一直没有朋友,自认识一个老乡后对她无比的依赖和信任。当她发现老乡与另一个学员成为朋友后,经常冷落她,孤立她,冲她发脾气,甚至还会拿自己的秘密和痛处开玩笑,心里一时接受不了,情绪也很低落、压抑,学习、生产效率下降,睡眠较差。喜欢一个坐着发呆,看到别人议论时也会觉得别人是在说自己的坏话,并感觉自己渐渐被孤立、被歧视、被异化,索性将自己封闭起来。肖某深感苦恼,希望能改变现状,但又无力摆脱。
(三)观察和他人反映
咨询师观察:肖某衣衫整洁大方,举止文明。开始时有些紧张不自然,低头,不愿意与咨询师有目光的接触和交流。交谈20分钟后,逐渐放松。对人际关系的期望值很高,偏激,抱怨,不满情绪明显,说话语音较低,带有沮丧,谈话中经常叹气,表达清晰,迫切地希望能改善自己的状况。叙述过程条理清晰,回答问题时能抓住要领,注意力集中。
大队民警反映:肖某平时不愿意主动与人沟通交流,生性感多疑,自与老乡发生争吵后情绪一直不稳定。
班上戒毒学员反映:肖某个性比较偏执,喜欢斤斤计较,总觉得别人老是针对她,瞧不起她。最近一段时间睡眠较差,易醒。
(四)评估与诊断
精神状态:意识清楚,思维清晰,情绪抑郁
测验结果:社交焦虑量表的测评得分30分,(说明肖某焦虑程度相对来说较低),抑郁自评量表(SDS)得分70分肖某的分数稍高于已发表文献中报告社交焦虑障碍临床样本的平均值。
社会功能:肖某家中仅其母接济她,老公只是偶尔电话里问一问情况。能正常参加矫治生活,但效率明显降低。心理问题的关键点:表面上,肖某总是对朋友,家人等人际交往对象感到不满和失望,觉得大家都不喜欢她,针对她。实质上是不能够对自己进行客观的认识和接纳,加之吸食毒品后几乎不与外界联系和接触,与人交往的能力削弱和退化,但内心仍对朋友和亲人的有渴望和期待,便产生内心的不平衡和冲突。
问题性质:属于严重心理问题
【方案制定】
二、咨询目标的制定? 在对以上资料评估、诊断,及原因分析的基础上,同肖某进行协商,确定以下咨询目标:
(一)近期目标? 逐步改善肖某的人际交往,提高其当前的人际交往能力,学会处理人际交往中的事件,消除来访者的认知偏差。? (二)远期目标? 增强其社会(人际)适应能力,建立良好的人际沟通模式,完善肖某的个性,最终养成健康的心理。
(三)最终和远期目标
纠正肖某在人际交往中存在的不合理信念;增强自信克服自卑心理;建立良好的人际交往模式,提高生活质量。 三、咨询方案的制定? (一)方法与原理? 采用认知行为疗法。认知行为疗法认为,错误的认知和观念是导致情绪和行为问题的根源。认知过程决定着行为的产生,同时行为的改变也可以引起认知的改变。认知和行为相互关系在来访者身上常常表现一种恶性循环,即错误的认知观念导致不适应的情绪和行为,而这些情绪和行为也反过来影响认知过程,给原有的认知观念提供证据,使之更为巩固和隐蔽,使来访者的问题一步步严重起来。因此该咨询目标就是要发现并纠正错误观念及其赖以形成的认知过程,使之改变到正确的认知方式上来。? (二)双方的责任、权力与义务
(三)咨询的时间安排:每周一次,每次50分钟
【实施情况】
四、咨询过程
(一)摄入性会谈(第1-2次咨询)
第一次面谈的目的在于与肖某建立良好的心理咨询关系,获得肖某的信任。虽然肖某是大队民警建议来访,但其本身的求助愿望比较强烈,咨询师利用真诚、倾听、尊重、共情和积极关注等技术,与肖某建立了牢固的治疗联盟的关系。肖某也表现愿意积极配合咨询师,并共同协商制定的明确的咨询计划和具体步骤。
(二)心理诊断阶段(第3-4次咨询)
咨询师通过搜集相关资料,进行分析诊断和鉴别诊断,为来访者介绍认知疗法阿龙·贝克提出的情绪障碍认知理论,假设基础,并与肖某共同讨论贝克在认知过程中常见的认知歪曲归纳为五种形式:1、任意推断2、选择性概括3、过度引伸:或称过度泛化4、夸大或缩小,5、走极端的思维。通过运用角色扮演、模仿掩饰等技术将现实中发生的事件和来访者原有的想法剥离开来,促使来访者体验不同的情境,直接体验到自己的情绪,从而检验自己的观念是否合理。
咨询过程:
肖某:我就是觉得我这样对你,你却抛弃了我,伤害了我,我接受不了。
咨询师:那我们现在运用刚才我们学习的角色扮演的方式,看看你在当时情景下你的表现,可以吗?
肖某:可以。
咨询师:你现在先想像一下你们吵架时的情景,你把我当成你的老乡,你想对她表达什么?
在咨询师的引导下,肖某多次角色扮演的过程将自己的真实想法进行表达,情绪得到了宣泄。整个过程持续了十分钟后,肖某号啕大哭并陷入深深的思考。
咨询师:这个时候你在想什么?
肖某:我想了很多很多,其实在一开始说的时候我觉得自己很有道理。
咨询师:你当时心中真实的感受是什么?
肖某:愤怒、悔恨、厌恶。
咨询师:那后来你的想法发生了怎么样的改变?
肖某:但当多次的情景重现后,我怎么发现我好像错了。难道我身边的每个人都必须围着我转,难道别人必须把我当成唯一?
咨询师:你好像感受到了你对他人的“必须”的要求似乎不太合理?
肖某:是的,我确实意识到了,好像也有了不一样的体会。
咨询师:你的体会是什么?
肖某:我感受到了内疚、自责,这种内疚不止对于我这个朋友,而且让我想到了我的母亲、老公和身边其他的人。
肖某沉默,沉思……
肖某:在人际关系中每个人都是平等的,每个人都有选择的权利。我需要从一个人的世界走进一群人的世界,找到自已并学会生存。
咨询师:是的。
布置家庭作业:填写表(一)记录心情日志
日期: |
星期: |
||||
躯体不适表现 |
情绪表现 |
情绪强烈程度 (1~100) |
对事件的评价 |
对想法确认程度(1~100) |
|
|
|
|
|
|
|
|
|
|
|
|
(三)问题澄清阶段(第5-7次咨询)
自上次咨询后肖某对咨询过程进行深入的思考,并将初步掌握的认知疗法运用到了矫治生活当中。肖某表示要真正的改变自己根深蒂固的想法确实很难。现在的自己总感觉到自己的头脑中总会出现两个小人打架,思想上更矛盾和纠结了。
咨询师留意到来访者的畏难情绪,并鼓励、肯定和表扬了肖某在上周做出的努力和改变,并让肖某意识到“冰冻三尽非一日之寒”,改变是需要漫长的过程,只要我们一直在改变的路上就是进步和成功。肖某表示自己确实在这个过程中有些着急,希望在咨询中有更多的体会、收获和成长。
布置作业:填写心情日志的记录
(四)领悟阶段(第8-9次咨询)
在咨询的过程中,咨询师发现肖某的治疗意志在动摇,对自己的行为提出不一样的想法和认识。她将自己的症状及问题,归结于吸食麻果后导致的精神障碍症状,并对自己的问题表示出了担忧。咨询师根据戒毒人员吸食毒品后的稽延性症状表现,结合肖某前几次的咨询过程资料进行了查阅及学习,积极接受心理老师的督导,并与肖某进行讨论,让她重树了信心及改变的动力。
继续与肖某共同探讨和找出了其不合理信念,并结合理论进行了更深入的剖析:
1.我是一个一无是处的人,我活的特别失败。
2.别人永远都不能伤害我,我的回避、反击都是自我保护。
3.吸毒让我永远都不可能重新找回以前的自信和生活和希望。
布置家庭作业:继续填写格记录心情日志。
来访者在咨询师的协助下通过真实性检验、去中心化、识别认知性错误等技术一步步揭开其自身存在的不合理观念的面纱,象剥玉米一样一层层内心深处的根深蒂固的不合理观念揭露出来,认识到其不合理性及危害,增强来访者了的求治愿望和解决当前问题的信心。充分运用演示、模仿、家庭作业等办法,使得来访者学到的认知行为疗法能真切的迁移到实际生活中加以运用,做到熟练化,充分调动来访者的内在潜能建立合理有效的行为模式和认知观念完善其自己。
(五)修通阶段(第10-11次咨询)
在整个的修正或者放弃原有的非理性观念的过程中,引导运用认知重建的方法,帮助肖某运用应对性思维替代歪曲的认知,使肖某进一步摆脱原有的不合理信念和思维方式,教授一些人际交往的基本技能。在咨询前,咨询师处理好来访者的移情问题。
【案例思考】
五、咨询效果评估
(一)肖某的自我评估
过去从没有这样考虑过那些令我心情不好的问题,更没有尝试过改变。现在再面对类似的问题时,我就会主动的按照这段时间一直练习的方式进行思考,对周围的人不那么失望了,心里不那么堵了,也轻松多了。有的时候也还是会有生气愤怒,但程度不像过去那么严重,并且有主动克服调整自己心情的意识了,也学会了调整的方法。在交往中也能够运用咨询师教的方法和技巧,人际关系得到明显的改善,睡眠比以前好多了。
(二)心理咨询师的评估
整个咨询过程中,肖某给予了充分的信任,并且做到了积极的配合。随着咨询的进行,肖某倾诉的欲望逐渐降低,主动思考的成分逐渐增多。咨询结束时,观察到肖某自信心有所增强,精神状态好了很多,抑郁和压抑的情显好转。
(三)心理测验:SDS测评得分标准分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