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用焦点解决式思维治疗戒毒人员舒某偏执人格的教育矫治案例
案例内容
【案例背景】
焦点解决思维模式属于发展性思维模式,类似我们国家的中医思维,是一种以儒道“动态平衡”为思维方法的哲学思维,强调事物和事物之间的功能性联系,在看待问题的时候,不重“对错、好坏、成败”,而是把解决的关注点放在“积极反馈、适应情境和成长发展”这些策略运用上,从而形成了一套十分人性化的注重“合作、梦想、当下和精进”的问题解决方式,非常契合当下中国人解决问题的思维需求。在戒治的过程中民警通过运用焦点解决式思维帮助戒毒人员纠正错误认知,增强戒毒动机,增强积极行为,促使戒毒人员最终戒断毒瘾有着重要作用。
【案例基本情况】
一、基本情况
戒毒人员舒某,男,35岁,离异,怀化人,2012年3月因吸毒被当地县公安局行政拘留并责令社区戒毒三年;2018年因犯非法经营罪被某市中级人民法院判处有期徒刑二年三个月。2022年3月因吸食毒品被当地县公安局抓获,并对其强制隔离戒毒两年。
舒某进入湖南省新开铺强制隔离戒毒所后,与同戒人员交谈都总是钻牛角尖、走极端、偏执,前一秒还是兴高采烈,后一秒就焦躁不安,情绪化症状明显,有严重的敌对心理,和同戒人员关系非常紧张。与民警谈心谈话时,会突然情绪激动,不受控制大喊大叫,表达出有自伤自残想法。经情绪宣泄和安抚教育后,又对会自己的言行表示歉意,对民警的耐心安抚表示感谢,向民警倾诉。
舒某有十余年吸毒史,无正当职业,对父母、妻儿常年不管不顾,亲情淡漠,家人对其失望至极。与妻子离婚后,孩子由舒某父母监护。舒某母亲身患肝癌,父亲是退伍军人,自小对舒某要求严格。舒某十分叛逆,父子关系紧张,在得知舒某因吸毒被抓之后,其父在电话中斥责舒某说“我没有你这个儿子,不用再打电话了”。
舒某入所时身上长满疑似神经性纤维瘤,其担心任由病情发展,会成为恶性肿瘤,进一步加深了焦虑,对生活愈发绝望。舒某性格内向,易激惹,目前为首次强制隔离戒毒,非常不适应。在贵州铜仁某医院接受戒毒治疗期间曾吞食牙刷企图自杀。
二、问题分析
1、心理测验结果
SCL-90症状自评量表测验结果为175分,经筛选后,量表显示舒某人际关系敏感2.6;敌对3.3;偏执2.9,确为阳性。
2、原因分析
①家庭原因:舒某严重的逆反心理,造成家庭关系紧张。母亲重病,与父母关系冷漠,造成心理不安全感,关爱需求未得到满足。
②病理原因:神经性纤维瘤生长迅速、数量越来越多,担心成为不治之症。同戒人员带着有色眼镜看待,情绪不能正确释放。
③认知局限:主要体现在文化水平、谋生技能、生理常识和法律法规上,对需求的实现方式仅采取争抢、打闹等最原始的实现方式。
三、方案制定与实施
民警结合舒某实际情况,采取强化焦点解决式思维缓解个人情绪化症状、引导敬畏规则和促进家庭关系改善为目标的心理干预方案,帮助舒某解决问题情境,提高其实际解决问题能力,缓解或消除负性情绪。
1、强化焦点解决的思维模式。焦点解决的合约是以目标的形式存在,利用合约引导舒某明确达成的近期目标,通过建构下一个问题的方式帮助舒某引导出对自己戒治生活乃至人生的下一步规划。放大和探索已有资源,引导舒某详细描述替代行为,改变所处的状况。从生活中一些小的方面慢慢改变自己的陋习,不断积累良好的行为养成、思维习惯,从而达到戒除毒瘾、康复身心的效果。
民警通过和谐环境的营造来缓解焦虑情绪。在全体戒毒人员中开展团体疗法,促进舒某和同戒之间的相互了解;要求其他戒毒人员正确认识舒某的情绪化反应,尽可能多的在戒治生活中包容、帮助、悦纳舒某,让他感受到集体的温暖。另一方面,安排专人对舒某进行全天候关注,发现舒某发生过激言行时及时予以制止;常态化开展个体心理咨询,在所部聘请的心理教授及所内心理咨询师地细心帮助下,进一步引导和培养舒某学会正确释放情绪。
2、强化认知教育。舒某受教育程度不高,规矩意识淡薄,对规则缺乏敬畏之心。舒某认为“义气是安身立命的根本”,“吸毒是一种交际手段”。民警通过《禁毒法》、《戒毒条例》、《治安管理处罚法》等法律法规的讲解,促使舒某认识到吸毒并不是个人私事。舒某目前面临的诸多困境正是因为吸毒造成的危害和后果,不论从身体上,还是家庭关系上,都应该深刻地体会到这种刻骨切肤之痛。场所的规矩约束了人的很多行为,同时也保护了每个人的生命安全等基本权利,任何人没有借口和理由去规避、抗拒规则的管理和约束,否则就会被更严格的管理和约束。比如舒某身上的瘤,以舒某的现实条件,在所外可能自己也无法得到积极的医疗处置和治疗。但正是因为有的规则,在场所内,民警会要保障舒某的身体健康权,会给予舒某积极的医疗干预,提供基本的治疗,必要时会邀请社会医疗力量支援,而这些都是规则约束保障的结果。我们不能只要规则的保护,而不想被约束,包括生活、医疗、教育、习艺劳动等方方面面,按要求学习法律法规和所规所纪,才知道如何积极戒治,如何身心康复,如何做一名懂法守法的合格公民。
3、强化感恩亲情教育。民警多次与舒父联系,沟通共同引导舒某积极转变的方式方法,让舒父感受到民警地不懈努力和付出,对舒某提供家庭亲情支持。在所内,民警与舒某约定,如某一阶段完成民警要求的戒治任务和管理目标,会做通其父亲的工作,与舒某进行通话。舒某知其母亲病重在床,在母亲的劝说下悔改之心逐渐萌生,希望父母能摒弃前嫌,自己也保证能够好好戒治,虚心接受民警管理教育,争取早日回归父母身旁尽孝。在此过程中,民警及时跟进对其进行强化焦点解决式思维练习,进一步强化其远离毒魔的决心。
4、积极反馈,挪开成长发展的绊脚石。离所就医后,舒某身体瘤经省某三甲医院完善相关检查,明确诊断为脂肪性纤维瘤,而非神经性纤维瘤,医生告知其病情稳定,不会危及生命,也不会恶化,后续将根据病情发展情况,完善治疗方案。在所内医务人员的医疗科普告知后,舒某对身体状况的担忧明显减少。管教民警跟进开展个别教育,对前期舒某的表现给予肯定和积极反馈,在排除一大身体隐患后,要更加爱惜自己的身体,果断坚决地远离毒品,在后续戒治生活中,也要放平心态,轻车上阵,用良好的表现去回馈家人、民警和同戒人员的关怀和帮助。
四、实施效果
心理自评量表(SCL-90)测试结果显示,舒某在人际关系敏感、偏执、敌对情况等各项指标已经趋于正常水平。通过心理疏导、形成焦点解决思维模式、认知重建、亲情回归等方式,舒某克服情绪化心理的现实困境,改变自我价值观,重塑和谐家庭关系,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和正确认知,戒毒信心进一步增强。
【案例思考】
1.焦点解决式思维非常契合当下戒毒人员解决问题的现状需求和思维需求。戒毒人员日常纠纷的处置过程中,管教民警常常发现戒毒人员只强调他人的错误,对自己的问题轻描淡写或直接回避,因此难以形成共识,达成和解。当我们不再纠结于谁对谁错,非黑即白后,才能坐下来,沟通、交流,积极面对并致力于问题的解决。相较于常规思维模式,焦点解决式思维非常契合当下戒毒人员解决问题的现状需求和思维需求。
2.焦点解决式思维契合解决了舒某的认知局限和未知恐惧。多重因素叠加且没有良好的自我调适能力,就会变得极端、自暴自弃,焦点解决思维在当前情境下会显得更务实。以本案为例,舒某的认知局限和未知恐惧,是产生问题的最重要原因,戒毒民警各个击破,及时、准确地给予心理干预,缓解其思想紧张、压抑情绪,同时完善社会支持和朋辈支持系统,在生活上给予关怀和关注,让其体会到接纳和信任,并在合适的时间、事件上进行表扬激励,给予积极反馈,逐步建立其自信,积极主动融入到集体生活。
3、注重干预对象的情感体验和自我探索。焦点解决式思维是一种非常具有启发性的心理干预策略,鼓励本体利用自身优势积极面对问题,进行探索,加深自己不同情境当中的体验。本案中舒某通过入所时紧张同戒关系和亲情关系的情感体验,与干预后逐步缓和的同戒关系和亲情关怀的情感体验相比较,能体会到爱与归属需求的满足,愉悦的体验会激发其建立融洽关系的主观能动性,自我探索进一步发展强化愉悦体验的可能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