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众服务首页
司法行政人员首页
欢迎您访问司法行政(法律服务)案例库
首页 > 一例以兴趣爱好激发戒毒动机的案例

一例以兴趣爱好激发戒毒动机的案例

分享
案例内容
【案例背景】

一、李某的基本情况

李某,男,初中文化程度,1970年12月出生,因吸毒被决定强制隔离戒毒两年。李某入所以来,性格孤僻,行为养成差,缺乏矫治自信心,总认为严格的所规队纪约束了自己,一直对戒毒所严格的军事化管理抱有抵触情绪。在平时的教育矫治中,李某态度消极、行为懒散,时常与其他戒毒人员产生摩擦和争执,与同组内的戒毒人员关系紧张。李某的不良行为引来了其他戒毒人员的渐渐疏远,干警对其及时疏导教育,但收效甚微。在一次安检过程中,发现李某私藏违禁品,事后给予了警告处分一次,这无疑对戒治自信心原本丧失的李某更是雪上加霜。从此以后,李某明显破罐子破摔,行为举止与管理要求格格不入,在戒毒人员中造成了负面影响,给大队正常的管教秩序造成了一定压力。

【方案制定】

二、通过耐心细致的个别谈话,真正找准影响李某自信心丧失的症结

民警通过多次的个别谈话了解到,李某从小生活在一个相对宽裕的家庭,父亲是一名石油工人,有着稳定的收入。1988年,李某初中毕业后,实现了自己的从军梦想,在新疆某步兵师汽车连当兵五年,退伍后凭借娴熟的驾驶技术被某油田录用,一干就是二十几年。随着李某社交圈的不断扩大,在社会上接触了一大批形形色色的朋友,亦在不知不觉中沾染上了毒品。就在李某被决定强制隔离戒毒前,父亲查出患有脑梗塞,母亲患有老年帕金森症,女儿脑部疾病也在不断恶化,加之李某的妻子没有固定工作,一家人的生活全靠老父亲的退休金来支撑。李某在强制隔离戒毒后,个人的失落和家庭的负担交织,这是李某不爱说话、独自发呆、很少主动与其他戒毒人员交流和接触的真正原因。

大队民警全面掌握李某个人及家庭基本情况后,决定通过捕捉李某自身兴趣爱好为突破口,把重塑该李戒治自信心摆在第一位,及时减轻李某沉重的思想包袱与家庭重荷,帮助其重拾戒治自信力,点燃生活新希望。

【实施情况】

三、以兴趣爱好为切入点,把准矫治良方,重塑戒治信心

大队民警从多条途径得知,李某独处时爱哼唱一两首歌曲,当其他戒毒人员围拢过来时,该李又突然停了下来。为了更详细的了解这一情况,民警又让信息员更多的与李某接触,发现李某唯一的爱好就是音乐。李某原来从小就酷爱音乐,由于自己嗓音不太好,与公司组建的乐队失之交臂,但这丝毫没有影响李某对音乐的痴爱,除了家人,陪伴他最多的是吉他。

大队决定从挖掘李某酷爱音乐的特长出发,对其进行戒毒自信心鼓励。后来,民警开门见山,和李某谈论音乐创作时,李某渐渐地收起了抵触心理,逐渐和民警谈起了自己的音乐爱好,话匣子全然打开了。李某告诉民警:其实自己之前很开朗,也很喜欢音乐,就是自己家庭的情况比较特殊,自己又不争气给家里造成了新的负担,老觉得自己是一个废物,对将来生活没有多大希望,久而久之就慢慢沉沦了下来。但在后来,自己慢慢想通了,想写一首歌,来向家庭,尤其向母亲表达自己的忏悔,可一直没有勇气去写。李某沉思了一阵,又向民警问到,女儿现在病情加重、父母现在需要照顾,妻子一个人扛着家庭重担,自己感觉愧对家人,写一首歌能补偿家人吗?一个难得的机会摆在了民警面前,让民警更深地去触及李某的内心世界。民警鼓励李某大胆去写,将写好的歌让懂音乐的民警帮忙修改歌词,又请音乐学院的老师帮助其谱曲和示范,休息的时候鼓励李某带着心爱的吉他反复练习。民警告诉李某,一首歌可能解决不了自己暂时的困境,但起码可以消融与家人的误解,可以向亲人表达内心的世界。通过这次耐心细致的谈话,李某像换了个人似的,慢慢地从消沉中走了出来。

春节快到了,李某终于创作了一首歌——《心中的话儿想对妈妈说》。大年初一的茶话会上,每个小组都在为各自的节目做精心的准备,李某暗暗地也在为演出做准备,想通过茶话会展示一下自己的才华,倾吐对亲人的忏悔,但就是缺乏上台的勇气。民警及时鼓励李某:连一个登台的勇气都没有何谈戒毒、何谈回归社会后能尽一份责任。在民警的多次鼓励下,李某决定去尝试。为了让李某找回自信,大队民警利用小组讨论的机会让李某的歌声第一次在仅有八人的小组内响起,小组内的戒毒人员都感到惊讶,平时消沉的李某居然自弹自唱,而且是自己创作的歌曲。他的歌声得到了赞许的掌声和肯定的目光,在仅有八人的舞台上李某首次体验到了集体的温暖,收获了自信和力量。

春节前,大队组织戒毒人员新年茶话会,安排李某个人演出。在全体戒毒人员登台表演时,李某不止一次地问民警:我能行吗?民警告诉他:既然过去能行,为什么现在不能呢,每个人都是自己人生的主宰者,放下过去,才能让一个人走得更远。大年初一,每个戒毒人员都沉浸在节日的欢乐里,当李某抱着吉他,带着自己创作的歌曲出现在全队民警和戒毒人员面前时,所有人都充斥着诧异。在那一刻,李某看到了属于自己的舞台,自己更是舞台中央最耀眼的明星,他相信自己的人生本该就如此。后来,在全所开展的戒毒人员卡拉OK大奖赛中,李某取得了第一名的好成绩,在今年6.26帮教演出活动的舞台上依然留下了李某悠扬的歌声。

李某从不敢上台,到最后取得了好几项优异成绩,成为了全所戒毒人员中的表演“明星”,极大地缓解了李某身心压力,转移了个人视线,提振了戒治信心,充满了对生活及未来的希望,从此成为了一名积极上进的“三好学员”。所管理科充分肯定了李某近期的表现,教育引导全所戒毒人员向李某学习。李某也很有自信心地向警官们汇报思想,对自己之前的行为深感愧疚,做出检讨,并保证在以后的教育矫治中严格要求自己,和其他戒毒人员和睦相处,以良好的戒治成绩回报家庭和社会。

【案例思考】

四、对重塑李某自信心路径的启示与思考

通过捕捉戒毒人员兴趣爱好,通过耐心细致的个别谈话教育,是重塑像李某一类戒毒人员戒治自信心的必由之路。

(一)捕捉兴趣爱好,是激发戒毒人员诚心戒治的一条有效手段。在教育矫治中,要善于思考教育矫治的方法和手段,从不同维度寻找教育矫治的突破口,打破固化的矫治思维,从细节中捕捉戒毒人员兴趣爱好的“闪光点”,紧紧抓住每一个“闪光点”,将其转化成戒毒人员教育矫治的动力源。同时,在日常的教育矫治中,积极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广泛培养戒毒人员的兴趣爱好,鼓励戒毒人员积极参加全所组织的文娱活动,通过激发兴趣爱好让戒毒人员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陶冶高尚情操,获得参与感、收获感、认同感,让戒毒人员正确理解处理人际关系的重要性,转移生活及教育矫治中的压力,树立生活自信心,激发戒治原动力。

(二)个别谈话教育,是打开戒毒人员心结的一把“金钥匙”。戒毒人员由于长期吸食毒品,内心世界极其封闭,在教育矫治中难免会遇到其焦虑、抑郁、敌对、偏执等症状。个别谈话教育前,更要了解掌握戒毒人员在家庭及遵规守纪、学习教育、习艺劳动、康复训练等方面的基本情况,掌握戒毒人员的性格、爱好、消极思想等症结所在,选择合适的时间段,找准切入点展开有针对性的谈话教育。谈话过程中要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将情与理有机结合,不偏不倚。对于思想负担重、内心封闭的戒毒人员在谈话教育中及时进行心理疏导,教会自我调节的知识和方法。将个别谈话教育与心理疏导的效果及时比对,随时调整矫治个案,转变方式方法。

您的满意度:
满意
基本满意
不满意
您的满意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