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用“家庭雕塑”技术解决社区康复人员邹某家庭矛盾的案例
案例内容
【案例背景】
邹某,男,24岁,广东肇庆人。因吸食冰毒被执行强制隔离戒毒,期满后解戒回归家庭并接受社区康复。解戒后邹某在家附近面包店工作了一段时间,后因曾经的吸毒人员身份被辞退。此事对邹某影响较大,导致其情绪抑郁家中并向社区康复中心求助,当地的社工组织及时与戒毒场所联系,经商议,决定由场所派出心理咨询师对谢某进行心理辅导。
【案例基本情况】
(一)一般资料
来到咨询室时,邹某头发杂乱、面色苍白、眉头紧锁,向咨询师反映当他被辞退回到家里时父母不接纳他,姐姐辱骂他,周围邻居说他是精神病人,他心里很郁闷、苦恼,厌恶自己,想找以前的毒友再次吸毒,但内心又在挣扎,于是前来求助。
咨询师对邹某进行抑郁自评量表(SDS)测量结果如下:67分(标准分)。表现为精神痛苦、主观感觉困惑,内心自卑,对前途悲观沮丧,属于中度抑郁。
咨询师对邹某进行了详细的分析:邹某回归社会后不被家庭和社会所接纳,面对生活挫折的时候,产生一种脆弱和无能为力的感觉,内心压抑、焦虑、悲观、失望、自责,对“现实中的自我”有一种强烈的罪恶感和憎恶感,却无法改变,从而想到再次吸毒来逃避现状。
咨询师决定运用萨提亚的“家庭雕塑”技术帮助邹某了解自己在家庭中与父母、姐姐的相处表现,进而发现自己与家庭成员之间的问题所在,再通过改变某些看法或思想,从而得到家人的帮助以便解决面对的问题和困难。
(二)咨询情况
咨询师邀请邹某的父母、姐姐一起来到咨询室,先介绍了自己和咨询的有关事项,再通过无条件的支持、共情等方法,真诚地和邹某及其家人进行交流,取得邹某家人的同意后开始心理咨询,分为四个阶段进行。
1. 第一阶段:介绍家庭雕塑。咨询师向邹某及其家人介绍萨提亚家庭雕塑的情况:家庭雕塑是用非语言的方式,通过摆设家庭成员和重要他人(不将去世的家人摆进来),建立内在资源的联结,找到家庭内部的资源和动力,关注的是问题的发展,而不是问题的本身,呈现家庭内在的构建和隐藏的话题,让邹某在活动中感受。
2. 第二阶段:选择替身(社工扮演)。在咨询师的指导下,邹某慎重地选择了所要雕塑的家庭角色的替身,并且赋予每一位替身相应的角色。邹某一共选择了六个替身角色,选的顺序分别是:朋友、爸爸、妈妈、姐姐、邻居,最后选择的是邹某自己的替身,此外还选择了道具灰色布(压力)和黄色布(抑郁的情绪)。
3. 第三阶段:多次家庭雕塑辅导。
第一次家庭雕塑辅导:选择好替身之后,咨询师说明白替身的操作方法(每一位替身都必须由邹某在其身后,用双手搭在替身肩上将其推到相应的位置才可松手),可以先摆好大致位置,摆好之后可以再作调整,注意替身们的眼神、动作等。邹某把替身角色摆到与现实相符的位置,摆的先后顺序是朋友、灰色布、黄色布、爸爸、妈妈、姐姐、邻居。朋友在邹某傍边距离邹某最近,邹某背后是灰色布、黄色布,再往后是爸爸、妈妈、姐姐,再往后是邻居。当咨询师问邹某是否需要道具时,邹某选择给爸爸一把椅子,爸爸站在椅子上,严肃地看着邹某替身;姐姐看着邹某替身,粗鲁地叉着腰。最后,咨询师让邹某站到自己在家庭中的位置上,并体会在该位置上的感受是否符合平时的生活状态,之后再让替身代替。
咨询师告诉邹某可以倾听替身们在他所摆位置上的感受,或者替身想要对他说的话,先后顺序自由选择,邹某想要听的角色的发言顺序如下:邹某的替身、“朋友”、“父亲”、“母亲”、“姐姐”、“邻居”。通过认真的倾听和关注,发现邹某远离他人,看不到亲人和朋友,背后父亲给自己很大压力,常感到胸闷、孤独无助,隐藏着自己的问题。
第二次家庭雕塑辅导:咨询师指导替身们可以自由走动,走到令自己舒服的位置,互相之间不许牵拉,不能商量,遵从自己的内心走,如果不愿意接受他人对自己做的动作可以拒绝,要注意角度、距离、动作和眼神。大家都聚集,将邹某包围其中,灰色布、黄色布在邹某前方两侧,爸爸、妈妈、姐姐、朋友、邻居站在邹某两边、后面支持邹某。当变动完毕,邹某走到自己的替身位置上感受。感受完之后再让邹某替身站到原来的位置。
替身再次发言表达自己的感受:“父亲”说不管发生什么,我都是站在你这边的,当你有什么困难解决不了的时候,家人会帮助你的;“母亲”说妈妈也想跟你靠近,会给你力量去对抗问题的,还会站在你身后支持你;“姐姐”说四个人是一家,直面问题不用担心,我们是你的后盾;“邻居”说可以和邹某平等交流的,当有邹某困难时,愿意帮助邹某;“朋友”说我会帮助你一起解决问题的。邹某替身说有家人在背后,就是有力量支持我,不怕问题了,很舒服,也有自信了。邹某和他的家庭成员边听边点头。
4. 第四阶段:开展家庭雕塑辅导小组讨论。大家围坐一圈进行讨论,邹某表达了自己的感受:面对回归社会后出现的问题不知道怎么处理,内心是矛盾的,不会表达自己感受,朋友少,与家庭成员之间沟通也少,想找以前的“毒友”的想法是错误的,自己明白今后要多和父母、姐姐沟通,通过努力来改变自己的人生。邹某的父母表示:感受很多,以前对邹某的态度是错误的,今后多帮助关心邹某共同克服挫折与困难。邹某的姐姐也表示要多支持弟弟。
【案例思考】
戒毒人员回归社会后面临身体健康、心理调适和社会适应等明显的问题,同时,自我认同和社会认同感低,和家人、朋友缺乏真正的感情交流,长期孤独和自我封闭,再加上受教育少和社会歧视导致就业困难,诸多困难使他们又想找以前的“毒友”重新吸毒来逃避现实。此时,心理咨询师的及时介入显得尤为重要,能够帮助戒毒人员走出负性情绪的困境,转变错误的认知观点,引导家属以更积极、开放的态度支持和尊重戒毒人员。
同时在案例中也可看到,邹某的亲属和周围人群对戒毒人员持错误的态度,加大了邹某戒掉毒瘾、回归正常生活的难度。因此,进一步加强社会宣传,改变回归社会戒毒人员的生活环境,提高社区康复和帮扶工作质量和水平,完善就业援助系统,对帮助戒毒人员融入社会有着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