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沉浸式”心理舞台剧排演为载体 改善戒毒人员人际关系的教育矫治案例
案例内容
【案例背景】
心理咨询中有一种理论——“看到”即被“疗愈”。
好的艺术形式无论是美术、文学、音乐,能精准的刻画人类的共同情感,会让人们产生一种集体性的疗愈。“沉浸式”心理舞台剧,是在传统的心理情景剧的改造和发展基础上,融合戏剧与心理学结合的实践探索,被媒体誉为“最好的集体心理教育”。剧中植入了大量心理健康知识,紧贴创作和参演者群体生活,遵循心理学规律的同时又运用多种艺术手段,传播有温度、有热度的心理健康知识,对于参演者、观众都是具有良好的团体辅导效果。
山西省未成年人强制隔离戒毒所依据自身心理矫治工作的特点,结合戒毒人员学习力行《弟子规》的教育活动,以“沉浸式”心理舞台剧排演为载体,对于改善戒毒人员人际关系团体辅导做出有益尝试。
【案例基本情况】
一、编演团队组建。本次“沉浸式”心理舞台剧排演由两名参加培训的咨询师为编导,其中一名为心理矫治中心专职心理咨询师,另一名为大队兼职心理咨询师,力求既有专业技术指导做支撑,又有对戒毒人员的深入了解为保障。由大队心理咨询师负责组建戒毒人员创排团队。
二、剧本提纲呈现。两名咨询师经过商讨确定心理舞台剧主题,嵌入《弟子规》元素,按照角色需求选择20名戒毒人员召开第一轮剧本讨论会(提纲讨论会共2次),观察他们的日常行为和语言,从中发现可以用做故事素材的线索及其沟通方式。在提纲讨论会上,这20名戒毒人员均表现出强烈的兴趣和参与度,相互讨论热切,连平时内向的戒毒人员也被带动起来,言语明显增加,还没有轮到发言的时候也可以主动与身边的戒毒人员交流看法。经过提炼加工,两名咨询师共同编写了《靠近我 温暖我》剧本提纲。
三、原创剧本出炉。咨询师又经过筛选和素材归类,按照戒毒人员个性特征,又从这20名戒毒人员中选择出10人开展第一阶段团体活动,召开第二轮剧本讨论会(共3次),将选择的故事素材详细加以讨论,比如,“写日行一善笔记的时候,你不会写,会怎么说,做什么,找谁来帮忙”等等。通过戒毒人员自己的讨论、演示和相互交流,呈现故事细节。在此过程中,这10名戒毒人员比较之前的提纲讨论会表现更加积极主动,相互之间实现无障碍交流,出现相互配合、指导、教授、讨论等团体互助模式。两名咨询师根据“沉浸式”心理舞台剧“三三”原则(三件事情说明一个问题,三个故事组成人物性格),按照剧本提纲,编写出四幕剧本。故事围绕戒毒人员方玉(“防御”谐音)的日常戒治生活展开:方玉的总感觉别人在“针对”自己,选择让自己“坏”起来,但在内心深处,他多么希望大家能够靠近他,温暖他,给他一点关怀和帮助。通过冲突体现、原因追溯、那些温暖、实现改变升华,在日常学习、民警谈话、思考获得等场景中巧妙地植入“弟子规”教育元素及笑料,增加心理健康知识及教育部分,达到对戒毒人员产生共鸣、自我觉察和思考的教育效果,使戒毒人员获得心理疗愈。
图1——角色讨论
四、舞台剧初排。剧本经过领导审核确定后,咨询师组织这10名戒毒人员进行第二阶段团体活动——初排。初始阶段,咨询师有意不进行角色和分工的分配,让所有参演戒毒人员自行报名,有5人要求试演主人公“方玉1”,2人试演镜像主人公“方玉2”,还有演组长的、戒毒人员甲、戒毒人员乙,每个人可以报名3个角色试演。在此过程中,戒毒人员表现出了极大的参与性和互助性,不仅积极背诵台词,还不断尝试新的动作、语气,在团体中相互借鉴、交流、纠正动作、主动示范,相互之间完全不需要咨询师做协调和引导,自发性的形成团队合作关系。最终,由戒毒人员自行沟通,确定了最佳角色分工,也得到了咨询师的认可。
图2-初排片段(找烟)
五、“沉浸式”精琢。“沉浸式”心理舞台剧不仅仅在观众观赏的过程中体现“沉浸式”氛围感,在贯穿于整个演员排演过程中。咨询师开展第三阶段团体活动时,尤其注重带领团队在创排全过程不受干扰,全情投入。剧本编写本就是以戒毒人员的日常生活为原型,使用他们习以为常的语言和动作,确保了演员的忘我投入,表演起来更加自然亲切。戒毒人员在排演过程中实现自我疗愈,并逐渐形成团体意识,共同的目标使他们沟通起来更加顺畅,较之以往,少了很多推诿扯皮现象,变得更加考虑别人、宽容谦虚,人际交往增多且态度积极,共情能力增强,在不断发现自身潜力的同时增加成功体验,累计自信。比如,在第三幕运用镜像技术,方玉独白表明自己变“坏”的原因时,有戒毒人员主动设计动作、考量道具,并普遍表现出共情;在第二幕,方玉母亲在电话里殷殷嘱托的时候,表演者和旁观者均眼中含泪,咨询师在配“母亲”画外音的时候也几经哽咽,演员之间产生了很强烈的同理心;戒毒人员在方玉写日行一善笔记本“帮助别人吃馒头”的笑料里带入自身;在灯光、配乐、背景以及转场等细节部分,戒毒人员各抒己见,共同协商,拿出最佳改进方案,咨询师及时予以肯定和表扬,并在排演过程中积极采纳,极大地提高了戒毒人员参与意识和配合意识。经过10余次精琢排演,这样的场景一再出现,进一步巩固了戒毒人员团体改善人际关系的教育成果。
图3——精琢片段(变坏 镜像技术)
图4——精琢片段(转场)
六、精彩剧目上演。第五阶段团体活动——集体成功体验。借助山西省未戒所举办的“6.26国际禁毒日社会帮教文艺汇演”平台,咨询师与10名戒毒人员将原创“沉浸式”心理舞台剧《靠近我 温暖我》完美呈现出来。尤其是“方玉”转变的过程真实清晰,感受到温暖的事件微小且疗愈,场景、语言还原戒毒人员日常生活。在结束时,画外音总结“方玉还是那个方玉,他依然没有完全转化性格,敞开心扉,但通过不断地被看见、被赞扬,学习弟子规自我反省和自我肯定,他与别人建立起一道通往内心的道路,希望我们戒毒人员都像方玉一样,从瓦解防御的心墙开始,建立走向开放的道路”,让戒毒人员感受到“被看见”的力量,也为自己取得一点小的进步而喝彩,得到了戒毒人员广泛的共鸣,起到心理舞台剧的疗愈和教育的作用。参演的戒毒人员深刻地体会到团体的作用和团体相互配合、共同完成目标的喜悦,对人际交往多了更多的成功体验。
图5-公演片段(开场)
图6-公演片段(冲突)
图7-公演片段(那些温暖之谈心)
七、演出后的总结。演出结束后,两位咨询师带领10名戒毒人员做了总结讨论——第五阶段团体活动(告别)。在讨论会上,咨询师对于演出以及戒毒人员的付出给予肯定、鼓励,并将观众的良好体验和热情反响做了反馈,对于演出的不足之处加以指正。戒毒人员纷纷发言,将自己的改进意见和对别人的赞扬、肯定和盘托出,没有贬损的语言,没有看笑话的心态,没有事不关己的冷漠。咨询师感受到的是戒毒人员相互之间的信任、帮助、换位思考、友爱和温暖的流动,及时给予反馈并总结:“在创排过程中,我们经历了种种困难,从全无表演经验到完美呈现在观众面前,这是每个人努力的结果,也是我们整体团队努力的结果。大家在排演过程中体会了方玉的经历,在团队协作中感受到了和谐互助的魅力,也收获了个人成长。大家发现,其实人际交往并不难,重要的是用什么样的心情和态度来沟通,咱们为了做好心理舞台剧这个共同目标,在一起是不是沟通的很愉快?每个人都发挥了自己的特长,也接受别人的建议,最终才能呈现出1+1>2的完美效果。我们的剧是排完了,这个团体也要暂时告别了,大家又要去开启另外一段人生旅程,希望大家带着从中汲取到温暖和的人际交往成功体验轻松出发。大家相互拥抱一下,来好好告个别。”
【案例思考】
一、戒毒场所要注重心理矫治工作新技术新方法的引入和应用。由于强制隔离戒毒工作场所的封闭性,对于心理咨询前沿的理论和技术掌握不足,缺乏引入和广泛应用的机制。本案例就是基于所党委的高度重视,专门选派咨询师参加了“沉浸式”心理舞台剧培训,最终将所学到的新技术落地实践,取得超乎想象的矫治效果。要想咨询师专业人才队伍的可持续发展,发挥心理咨询对戒毒人员的矫治作用,就要不断地更新知识,不断地学习新技术,并不断地在工作中开展新技术新方法的实践和推广。
二、发挥戒毒人员的主观能动性,带动团体功能自主向好的发展。在团体活动中,尤其是长期稳固的团体,个体的主观能动性会极大地影响团体目标的走向。在本案例中,咨询师以“沉浸式”心理舞台剧排演为载体,以戒毒人员日常开展的“弟子规”教育为素材,使用戒毒人员习惯的语言、动作,讲述戒毒人员自己的故事。无论是团体的形式,还是活动的内容,无形中都能激励戒毒人员积极参与其中,自我觉察能力和自我成长能力逐步加强,从而带动整体团队的自主性功能加强,形成团队成员之间的良性交往模式和团队自发向好的成长模式。咨询师只需要做好注意观察,及时引导,适时肯定的工作。
三、团体辅导切忌有头无尾,良好的反馈、总结更能促进心理矫治效果的延伸。戒毒人员在人生很多时候都无法“告别”,形成未竟事项,累计心理创伤。故,在此案例团体辅导时,咨询师将总结(告别)作为一个重要的环节。在对团体达成目标给予反馈、肯定、鼓励,为戒毒人员增加成功体验;在分享成功的喜悦之后,也提出和讨论了不足和改进事宜,对于戒毒人员来说,都是收获和成长,也可以促进其思考、觉察;之后,又引导戒毒人员以相互拥抱的仪式进行了告别,再一次体会团体给予个人的温暖,重温良好人际关系形成的情感体验,至此,完成团体辅导的闭环操作。两周后,咨询师回访发现,戒毒人员这些收获移植到日常戒治生活中,表现得较以往更加积极主动,在同理心、换位思考、协同互助等方面有了明显的提升,说明心理矫治效果在不断的延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