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众服务首页
司法行政人员首页
欢迎您访问司法行政(法律服务)案例库
首页 > 对教育适应期戒毒人员开设人际关系重构课程的实践案例

对教育适应期戒毒人员开设人际关系重构课程的实践案例

分享
案例内容
【案例背景】

通过较长期的教育实践,笔者发现教育适应期戒毒人员在完成生理脱毒后适应集体生活时存在一定程度的困难,尤其体现在处理人际关系方面,主要表现为:一是难以适应角色转变,对周围人怀有敌对、防备、怀疑心理,很难相信他人;二是人际关系敏感,与同戒人员相处过程中容易发生摩擦,人际相处难融洽;三是缺乏人际沟通的技巧,表达方式简单粗暴,难做到换位思考;四是对于人际矛盾缺乏理性认知,习惯性回避矛盾,缺少解决矛盾的勇气和行为。

总结下来,女性戒毒人员入所后在人际关系中表现出的问题主要源于其对自身的了解不够全面,自我保护意识强,以及自身经历造成毒他人缺少信任等。这些主客观因素制约了戒毒人员的环境适应和自我成长,同时引发人际关系危机。因此,笔者参考学习了《心理咨询大百科全书》及《高等教育心理学》等书籍的相关内容,将科学的人际关系理论内容以游戏化教学方法为载体,设置了人际关系重构课程,取得了理想的教育成效。

【案例基本情况】

教学方案制定:

一、课程性质:实践性课程

二、授课教师:杨飞飞

三、授课对象:教育适应期戒毒人员

四、授课题目:人际关系重构课程

五、参考内容:游戏化教学相关文献资料、现场教学实践、人际关系基础理论知识

六、教学目标:

1.戒毒人员了解并掌握人际关系的基本概念、特点及如何重构人际关系。

2.戒毒人员能够主动参与到游戏化教学实践中,体会人际关系的内涵。

3.增进戒毒人员之间的相互了解,重新建立人际关系。

4.戒毒人员掌握人际交往的基本准则,学会与他人友好相处,建立健康稳定的人际关系。

七、教学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理解人际关系的含义,认识人际关系修复和重构的意义。

2.教学难点:掌握人际关系中变化的因素。

八、教学方法:情景模拟、课堂化教学、游戏实践、启发提问

九、 教学课时:3课时

十、教学进程:

第一课时:人际关系概述

(一)课程导入,热身活动“我是谁”

组织人际热身活动,要求戒毒人员用两句话作自我介绍,介绍姓名和标签:我是XXX,我有(是)……(例如:我是张三,我有一头乌黑的头发)。小组成员依次轮流介绍,最后随机选择一名组员,询问“哪个人的自我介绍让你印象最深刻”,随之解释“第一印象”及第一印象在人际交往中的意义。

(二)理论授课,讲述《人际关系概述》

教师引导戒毒人员理解人际关系基础,学会区分人际关系距离,重点讲授人际关系的三种成分:

1.人际关系概念

2.主要表现:距离远近、心理倾向及相应行为等

3.制约条件:受客观社会关系的制约

4.定义:人际关系指人们在人际交往过程中结成的心理关系、心理上的距离。交往双方在个性、态度、情感等方面的融洽或不融洽、相互吸引或相互排斥,必然会导致双方人际关系的亲密或疏远。

5.人际关系包括三种成分:认识成分(指相互认识、相互了解)、动作成分(指交往动作)和情感成分(指积极情绪或消极情绪、爱或恨、满意或不满意)。

6.特点:人际关系归根结底受客观社会关系的制约,反过来又深刻地影响着社会关系各方相互作用的形式。促进人际关系密切友好的因素是缩短空间的距离,提高交往的频率,增加相似的东西,实现需要的互补。人际关系的变化、发展取决于双方之间需要的满足程度。

7.成因:人际关系的形成包含着认知、情感和行为三种心理因素的作用。认知成分包括对他人和自我的认知,是人际知觉的结果。情感成分是指交往双方相互间在情绪上的好恶程度及对交往现状的满意程度。还包括情绪的敏感性及对他人、对自我成功感的评价态度等等。行为成分主要包括活动的结果、活动和举止的风度、表情、手势以及言语,即所能测定与记载的一切量值。

(三)游戏教学,在活动中达成理解

1.绘画游戏《我的关系网》:

“画一个大圆,代表自己;再画一个圆代表对自己最重要的人,写上他的代号或名字,中间用彩笔画一条或多条线表示彼此之间的联系(三成分);画三个小圆代表次要重要人,通过彩笔连线;画一个新的形状代表你刚刚认识的人,用彩笔画出你们之间的关系。现在停下笔,想一想我是谁,我的人际关系网是否牢固,最薄弱或最担忧的是哪条线,顺着这条线找到那个人,再以他为中心画一个人际关系网。”

2.4F提问法提问:

Fact:停笔,思考一下我们刚才做了什么?你看到了什么?

Feel:感受到了什么?

Find:我发现了什么?

Future:我要怎么做?

3.教师总结,引导戒毒人员回顾游戏过程中的收获

(四)课后练习,启用不一样的方法进行人际交往

给戒毒人员布置课后作业:“结合今天的学习体会,在课后尝试用一种以前没有过的方式去进行人际交往,记住自己的状态和别人的反应。”

第二课时:如何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一)课程导入,热身活动“传声筒”

组织戒毒人员七人为一组,其中第七名戒毒人员背对黑板。第一名戒毒人员在黑板上写一句完整的陈述句:“我想……”。第二名戒毒人员在第一个人的基础上将一句话分解成2句,并将2句话分别写在黑板上;第三名戒毒人员将前两句话分别拆分成2句表达,写在黑板上;直至第五个人为止。此时黑板上有16句话,第六名戒毒人员将黑板上的话说给第七名戒毒人员,第七名戒毒人员表述自己听到了什么。随后,组织七名戒毒人员分享感受。

(二)理论授课,讲述《如何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1.倾向:社会心理学家舒兹(Schutz,W.C.)认为每一个人都需要他人,因而均具有人际关系的需求。这些需求可以分为三类:希望与他人来往、结交、想跟他人建立并维持和谐关系的包容需求;在权力上与他人建立并维持良好关系的控制需求;在爱情(广义)上希望与他人建立并维持良好关系的感情需求。这样三种不同的需求类型又可区分为主动型与被动型两种,从而产生了六种基本的人际关系倾向(见下表)。

2.基本人际关系倾向(类型)

主动型                  被动型

包容主动与他人来往    期待他人接纳

支配支配、控制他人   期待别人引导

感情对他人表示亲密    期待别人对自己表示亲密

3.影响因素:和谐的人际关系,有利于满足人们心理和交往的需要,有利于发挥人们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影响人际关系密切程度的因素有:距离远近;交往频率;观念的相似性;兴趣爱好的一致性。

4.过程:人际关系的建立与发展过程,实际上是一个情感卷入和交往由浅入深的过程。根据交往双方的情感卷入水平、自我暴露水平的不同,奥尔特曼(1973年)认为良好的人际关系的建立和发展需要经历四个阶段,分别为定向阶段、情感探索阶段、感情交流阶段和稳定交往阶段四个阶段。

5.原则:真诚原则、交互原则、交换原则、自我价值保护原则、平等原则、情境控制原则。

(三)游戏教学,加深对自我和自我人际交往模式的认知

1.现场询问戒毒人员,自己最难以接受的几种性格特点。比如:吝啬、傲慢、虚伪、刻薄、敏感、自我中心。3-5人进行角色扮演,分别扮演这样典型的性格的人,人物角色自选。例如吝啬的母亲与傲慢的女儿,观众作为导演,设定一个情景进行角色扮演。要求相互之间要针对问题有沟通过程,有肢体动作,争取解决问题。

2.4F提问法提问:(同前)

3.教师总结,引导戒毒人员回顾游戏过程中的收获

(四)课后练习,应用一个能建立良好人际关系的具体方法

给戒毒人员布置课后作业:“结合今天的学习体会,在课后尝试使用一种能有助于人际交往的方法,总结收获和不足。”

第三课时:人际关系改善与重构

(一)课程导入,热身活动“心灵援助”

戒毒人员们匿名写下自己目前比较困惑的人际问题,由组织者扮演求助者向全体成员求助这些问题,大家集体讨论解决办法。

(二)游戏教学,针对具体问题找到具体措施

1.组织进行“修补关系网”,戒毒人员拿出自己第一节课画的关系网图,通过之前的授课内容自行分析自己的关系网的薄弱处,主动探寻关系修复的方法制定改善方案。在新关系建立上找到重构人际关系的突破口,从自身出发发掘自身性格上的弱点,取长补短、树立信心,重新建立起和谐的人际关系。

2.4F提问法提问:(同前)

3.教师总结,引导戒毒人员回顾游戏过程中的收获

(三)课后练习,将近期的学习体会应用在日常的人际交往中

给戒毒人员布置课后作业:“总结在人际交往课程中的收获,主动尝试、积极应用,在实践中构建新的和谐人际关系。”

教育效果:综合来看,对教育适应期戒毒人员开设人际关系重构课程,极大地帮助到她们积极主动地去改善自身的人际关系,实现了较好的教育效果。通过系列教学实践,戒毒人员体验到了构建良好人际关系的基础,对人际交往的概念有了新的认识,特别是对人际关系距离的区分原则有了明显的认同。她们表示:课前自己对于人际关系的认识仅仅停留在与他人交往,努力目标是仅仅是通过语言交流提升人际关系。而通过持续的学习,明白了人际交往的内涵也包含与自己相处,并在此过程中学会了如何自洽。课后交流过程中,戒毒人员尝试将课程中学到的交往原则运用于和他人相处的实践之后,感受到了他人对自己的态度有了明显的转变。她们也希望在回归社会以后以正确的方式来与家人、亲人沟通,帮助自己重新构建积极的家庭人际关系。

【案例思考】

一、不断优化的教学设计能保障教学活动的顺利组织。笔者在教学实践中根据戒毒人员的反馈不断优化原有的教学设计,会根据不同群体的共性特征突出部分教学内容,最大化提升戒毒人员参与学习的积极性。课程内容的设置做到了循序渐进,符合认知规律:理论授课内容是帮助戒毒人员理性认识人际关系及人际交往特征的最直观方式,游戏化教学内容的加入,让戒毒人员的理解能力和感知能力都有了明显的提升,对理论教学起到了较好辅助作用。戒毒人员对理论教学内容显示出明显的兴趣,对游戏环节表现出了积极的参与。

二、授课教师对教学各环节的把控能提升实际教学效果。此人际关系重构课程的教学实践中,充分体现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时间、节奏的把握很重要,特别是理论内容集中讲授时,教师要能够适时调动受教育对象的情绪,打破原有刻板的教学思路,不求多、但求精,让戒毒人员能够主动跟上教学节奏。而同时,对于活动部分的分享讨论也需要根据戒毒人员的具体情况和课程的推进情况进行及时调整,以达到效益的最大化。

三、游戏化教学方法的嵌入提高了教育对象的参与度。在组织游戏化教学内容时,教师的引导十分重要,要能够恰到好处地引导戒毒人员主动参与、边做边思考,避免将游戏化教学内容演变为团体辅导。游戏化教学的关键在于启发式思考,注重学与思的联动,动与静的结合。学习的最终效果在于实践,通过游戏化教学的方法帮助戒毒人员在实践领域理解人际关系及人际关系重构的方法,明确今后在生活中如何与他人相处,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四、教师要发挥开展教育适应期教育的创造性和主动性。对戒毒人员开展教育适应期教育时,除了脚踏实地开展好常规的教育内容,授课教师能结合自身特长及受教育对象的特点和需求,组织开展“特色化课程”比如“人际关系”、“亲子沟通”和“人生规划”等课程,将帮助戒毒人员妥善处理当下的人生困境并树立长远的努力目标,而不是只停留在“适应戒毒所生活”的短期目标上,对教育适应期的戒毒人员能产生非常积极的正向作用,会达成“双向促进”的教育戒治效果。

您的满意度:
满意
基本满意
不满意
您的满意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