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用“交互日记”成功矫治青年戒毒人员吴某的案例
案例内容
【案例背景】
随着新型合成毒品的逐渐侵袭,我国滥用合成毒品人数比例明显上升,吸毒人群越来越趋向年轻化。而研究发现,长期吸食新型合成毒品的青年除呈现出懒散、孤僻、自私常见特征,并多发性呈现出脾气暴躁、性格偏执、意志薄弱、敏感脆弱的新型特征,而这些都是教育矫治中民警需要重点注意和兼顾的难点。
戒毒人员吴某就是一个较为典型的例子。吴某,19岁,入所之初性格孤僻、敏感多疑,因情绪失控而发生矛盾纠纷的情况也有多次,沟通异常困难。面对吴某的戒治难题,民警采用“交互日记”的方式,以“爱心妈妈”的角色给予关心关爱,在“亲情交流”中,引导吴某调整戒治状态,积极融入戒治环境,正确进行戒治教育,实现了高质量的“有效沟通”,取得了较好的矫治效果。
【案例基本情况】
吴某家境一般,因父母外出打工,自幼就读于寄宿学校,高中辍学后在一次朋友聚会中接触冰毒,随之越陷越深,后因吸食冰毒被强制隔离戒毒。入所之后,吴某的戒治状态一直非常糟糕,对戒治环境存在抵触心理,内心敏感且不愿沟通,多次出现情绪失控的情况。民警通过全面收集个体数据,综合分析了吴某的问题原因。
外因:家庭关爱缺失,性格缺陷明显。父母常年外出打工,不在身旁,成长过程缺乏悉心教育引导,无法感受家庭温暖,内心孤独无助,性格乖张暴戾,直至染上吸毒恶习,身陷囹圄。
内因:戒治意愿不强,角色转换不适。刚入强戒场所无法摆脱毒品“心瘾”控制,心理层面无法接受长达两年的戒毒生活,抵制戒毒场所规范性管理模式,拒绝面对戒毒人员身份,产生角色不适,态度消极,严重影响戒治效果。
一、方案制定
1、方案选取:深入分析吴某抵触教育戒治的外因及内因,立足场所实际,结合其现实表现,民警决定运用“交互日记”方法弥补吴某家庭关爱缺失,引导身份转换,助力教育矫治。
2、方案方式:所谓的交互日记是指由场所女民警担任“爱心妈妈”与学员吴某建立联系,方式是吴某每天写日记,在第二天由“爱心妈妈”阅读修改并写评语。
3、方案目的:运用“交互日记”方法,帮助吴某树立戒治信心,并逐步调动其生活态度积极阳光的一面,从而实现成功矫治的目的。
二、方案实施
第一阶段:“交互日记”,正确介入。
选取“一对一”帮扶经验丰富、心理矫治专业性强的女民警作为吴某“爱心妈妈”,开展为期5天的面对面谈话、交流,拉近距离,建立信任,逐步引导吴某正式记录日记,有条不紊推动“交互日记”有力执行。
第二阶段:适应角色,尝试改变。
结合吴某性格叛逆,抵抗教育矫治的现实状况。“爱心妈妈”采用“教育寓于生活”的引导方式,并未强调“冰冷冷”的制度规定,而是从天气到心情,再引导吴某成为“心情的主人”,而不是被情绪牵着走,暗示其有能力把它(情绪)管理好,通过这种“以人为本”的教育方式拉近了与吴某的沟通距离,消除了吴某的抵抗情绪,同时通过对吴某优点和潜力的肯定,鼓励其建立戒治自信,摒弃陋习,积极适应新角色,树立每日一善戒治目标,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戒毒学员吴某在潜移默化间开始改变,尝试以崭新的姿态面对戒治生活。
第三阶段:转变认知,夯实基础。
通过节日日记内容来看,戒毒所平时生活相对日常生活略显单调、严肃,戒毒人员归属感有所欠缺,民警抓住春节这个重要时间节点,以节日活动为有效载体,大力渲染节日氛围,深入、贴近、了解戒治人员,共同载歌载舞。节日庆祝活动少了硬性约束和制度管理,多了自由娱乐的生活情调,让吴某对民警的关照产生了“在家过节”的感激,消除了与戒毒人员之间的隔阂,拉近了与戒毒人员的心理距离,充分引导吴某进行角色适应转变,助力吴某心理适应进程有效推进,为吴某后来的心理转向奠定了基础。
过节期间的日记内容清晰的反应出吴某的的认知转变,民警分析认为吴某此时的状态已能做到理性思考,客观面对是非对错。民警果断出手,提升吴某学习能力,引导吴某学习方向,纠正吴某归因偏差,使其更好地适应戒毒场所环境。吴某在“爱心妈妈”和民警的共同帮助下,已经感受到戒毒生活的温暖,从心里层面基本已经接受了现在的生活,同时产生了悔过心理,将吸毒原因归于自己,表明吴某的认知已经发生了改变。
第四阶段:由内而外,正确转化。
从日记可以看出吴某虽认知发生改变,但其身上存在的懒散习性并未明显改善,“爱心妈妈”积极对其进行鼓励引导,民警则适时介入教育,讲述每周五日进行习艺劳动及康复训练的合理性、正规性、科学性,通过“爱心妈妈”的鼓励和民警的鞭策,双管齐下,疏堵结合,共同促使吴某认识到自己的习惯、信念、行为层面仍需矫正完善,将“不能轻易放弃、半途而废”信念根植吴某心中。吴某从最初的带有烦躁情绪被动参与,转换到我能接受并参与,直至最后我要参与,更是要长期坚持做好的转变。吴某摒弃了过去只说不做的陋习,克服了自身的懒惰习惯,强化了个人的习惯养成,取得了实实在在的戒治成效。
随后“爱心妈妈”通过积极肯定其“感恩生命、感恩生活”,并鼓励这种心态的坚持,给与成功期待。在实践活动中将认知改变与行为改变实现了潜移默化的揉合,为吴某回归社会,延伸戒治成效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第五阶段:自我提升,全面升华。
“爱心妈妈”通过交互日记与吴某持续的交流,不断地将真善美思想传递给吴某,净化了他的心灵,帮助他体会愉悦和美好,提升他对生活的热情和热爱,促使其能够客观理性面对是非对错,合理调整自己的情绪,掌控自己的情绪,使其不至于遇事乱了分寸、乱了阵脚,导致事情愈发糟糕。同时教授吴某慢慢学会理性看待和处理问题,敢于面对过去的自己,直视自己的缺陷,树立前进的目标,找到生活的真谛。日复一日的“理性”思想灌输熏陶,吴某的情绪调整、控制能力愈发强大,从最初的力求做到自我约束,自我克制;至中期主动调整自我情绪,解决心理问题;后期衍生到尝试帮助他人,化解矛盾,积德行善,实现自我升华。
三、实施效果
通过“交互日记”的扎实推进和有力落实,不仅实现了对青年戒毒人员吴某的行为矫正,更是实现了“认知-情绪-行为”三者统一的有机结合,从而推动吴某实现了从纪律意识淡薄、规矩意识不强到坚守所规队纪,绝不触碰纪律底线的积极转变;实现了从自由散漫、对自身要求不严格到慎独慎微、慎初慎终、慎言慎行的持续转变;实现了对民警要求不执行、打折扣到上传下达、一贯到底的必要转变;实现了从对戒毒重要性认识不足到“新新青年,洁身自爱。识毒拒毒,护人护己。”的重大转变。
【案例思考】
(一)由内而外,言传身教。吸毒青年的性格特征相较以往吸食传统毒品的戒毒人员有着显著区别,他们性格叛逆,不服管理,易冲动。简单直接的教育矫治方式,如摆事实讲道理、宣读法律法规、强调毒品危害等,不能直达戒毒人员内心,收效甚微。而“交互日记”中“爱心妈妈”的真诚关心关爱和一言一行的言传身教,不但让戒毒人员心灵上得到了慰藉,更在潜移默化中实现了自我转变和成长。世界上没有两片相同的叶子。因人施教,对症下药,依据戒毒人员个人行为性格特征,制定个性化戒治方案,才是教育戒治的正确打开方式。
(二)角色定位,自我转化。戒毒人员即是违法者,也是“病人”,更是受害者。人们更多把吸毒者的形象想象为恶,“交互日记”中“爱心妈妈”与民警把吸毒人员吴某称为“学生”,是强调吸毒青年吴某不过是成长过程中“犯错了”,需要学习转变自己,这种“学生”的角色定位避免了吸毒青年吴某的自我消极暗示与堕落。教师与学生的角色定位,也更能拉近双方关系,激发戒毒人员学习改变的欲望和激情,而温馨的戒治和学习环境也促使戒毒人员在内心认可的基础上,积极接纳、正确学习、自我转化。
(三)信念为基,动力为本。“心瘾”难除一直是吸毒青年复吸道路上的攻关难题,而戒治信念是戒毒人员的动力源泉。民警通过“交互日记”中“爱心妈妈”角色塑造,为戒毒青年提供亲情支撑,使戒毒青年重获心灵力量,推动自我角色重构,实现戒毒青年“未来可期”角色自我认同,从而内化到自己的生活节奏和人生规划当中,将“未来可期”角色重构作为自己的奋斗目标并为此努力,将戒治信念转化为戒治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