帮助戒毒人员刘某林修复亲情关系教育矫治案例
案例内容
【案例背景】
戒毒人员刘某林,男,39岁,湖南郴州籍,离异,家庭成员:父母、妹妹、女儿、女友。该员自2018年3月9日入队进行教育戒治,其表面上能够做到遵规守纪,服从正常管理,与他人交流情况无异常。但该员在思想情绪上存在波动,主要体现在该员与家属的关系处理上存在不确定因素。在未入所前,该员对其妹妹与母亲有暴力行为,造成家人心理畏惧。之后刘某林在家中吸毒家属报案将其抓获,该员对家属送其至我所强戒而非当地戒毒所非常不满,有威胁、暴力言行。再者该员入所以后,通过亲情电话希望家属通过非正当途径让其出所,其家属表示做不到,该员内心更加心怀怨恨,进一步威胁家属,扬言要将全家杀害。家属就刘某林的现状,不愿意来所探视。
【案例基本情况】
(一)制定矫治方案
针对刘某林这一特殊案例,由主管所领导牵头,教育矫治科、心理矫治中心和大队共同负责,从维护亲情关系的角度,旨在重新唤回刘某林良知,消除社会隐患,进而从亲情修复方面出发,制定以下矫治方案。
1. 进行心理测评,强化教育引导。通过心理咨询师和社会专家的帮助,对该员做好心理评估工作并进行心理调适,落实好行为分析,进一步巩固教育戒治效果,为亲情修复打好基础。
2. 组织系统教育,剖析吸毒根源。力求通过集中学习,逐步加深其对毒品危害的认识,对最新戒毒形势的了解,理解家属的良苦用心,进而打破其内心不切实际的幻想,
3. 组织进行家访,彰显人文关怀。通过进行家访,对该员情况进行侧面了解,进而做好刘某亲情修复工作。
4. 进行亲情帮教,寻求解决之道。协调亲属来所进行亲情帮教,化解矛盾,促进安心教育矫治。
(二)矫治过程
为了扭转刘某林的错误认知,加强毒品危害认识,同时深刻反思对家属的行为,悔过认错,民警根据实际情况从以下几方面开展工作:
1. 为找出影响刘某林情绪波动的原因及与家属不和的矛盾点所在,大队民警及时邀请心理咨询师对刘某林进行心理测评。心理咨询师首先以座谈的方式多次跟刘某林沟通,初步建立了信任关系,2018年4月27日心理咨询师结合所掌握的情况,针对性对该员进行了明尼苏达多项人格测验(MMPI),初步诊断刘某林为被动攻击型人格障碍(特点:他们也许会对某些人以间接方式表达攻击和敌意,然后洋洋得意。同时他们有些特殊类型的冲动发作,可在一次发作后很快平静,经过数月/数年间歇期,再次出现类似发作。对拒绝敏感,也可能向内攻击)。心理矫治中心咨询师针对这情况对其进行心理矫治,来纠正其错误认知。一方面,通过引导其反思吸毒对自己、对家庭所带来的伤害,进行悔罪认错;另一方面,针对其被动攻击型人格障碍,用情感唤醒的方式,来唤起其内心深处的美好回忆,通过亲属帮教、书信、亲情电话,跟家属联系过程中,刘某林在威胁、暴力言行明显弱化,其对家属产生悔过之意,家属也能感觉到其转变。
2. 针对刘某林的特殊情况,大队研究决定在全体戒毒人员中开展为期一个月的“行为与责任”集中教育活动,通过民警谈心谈话互动交流,政策宣讲、组织学习等方式,以寝室为单位进行分享交流等方式,对该员进行帮助。该员书写《吸毒危害分析书》《悔过书》等,在大队全体戒毒人员开诚布公地自我剖析深刻反省氛围中,刘某林的思想也在发生着变化。在寝室内部分享交流过程中,讲出了自己的吸毒过往史,讲出了吸毒对自己、对家庭所造成的危害,悔恨不已。在民警多次跟刘某林谈心,该员思想情绪明显好转,表示对家属送其强戒现在能够理解,因吸毒给家属带来的伤害,有悔过之意,同时该员没有表现出想通过非正当途径出所的意图。
3. 为进一步确诊刘某林的情况及帮助其修复亲情关系。心理矫治中心还邀请中国心理联盟副秘书长、湖南省家庭教育研究会理事徐军教授对刘某林进行心理咨询,对该员情况再次进行诊断,发现影响其情绪波动的主要原因有两点,第一、刘某林与家属之间的矛盾;第二,刘某林小孩上学的问题。根据徐军教授反馈的情况,民警及时与刘某林家属取得联系。2018年5月9日在我所安排之下,民警对该员进行了家庭走访,通过走访其家庭、社区居委会、辖区派出所对该员家庭矛盾、亲情现状、女儿就学、社区表现等情况进行全面了解。对该员的问题逐一进行落实,再针对性进行解决。在了解过程中,该员与家人亲情关系紧张,主要体现在吸毒后家暴以及言语威胁;积极跟其家人沟通,将其悔过之意告知其家人,促其家人能早日来所探访;社区表现情况上主要体现在家庭,与其他人的交往上未出现危机,同时辖区派出所也当面表示刘某林出所之后,会重点关注,保证其家属的人身安全,打消其家属的畏惧心理;另外民警将该员所担心的小孩上学问题,及时反映给其家属,寻求家属帮助,家属积极解决。
4. 修复亲属关系,促进家属帮教。经过民警的努力,2018年5月份、7月份刘某林女友、母亲分别来所探视。但由于刘某林对妹妹造成的伤害太大,其妹妹一直也在考验该员,至今没有过来探视,这是一个隐患。通过家属帮教以及民警的帮助,刘某林思想转变较为明显,行为表现较好,无过激言行。下一步工作重心,积极促进其与妹妹关系缓解,促其过来探视,化解两人矛盾,修复亲情关系,确保刘某林能够安心戒毒。
【案例思考】
教育矫治是戒毒工作的核心,其根本任务是帮助戒毒戒毒人员转变为遵纪守法、自食其力的社会合格公民。通过这段时间的教育矫治,刘某林思想情绪上较为平稳,其内心不切实际的想法已基本打消,影响其不能安心戒毒的因素,也基本得到解决。对家人的暴力行为,有较为明显得悔过之意。同时刘某林也学会了感恩,懂得了付出,恢复了正常的社会情感。目前刘某林能积极参加生产习艺和教育矫治活动,能遵规守纪、安心戒毒。
(一)一人一策的矫治方案
因人施教,对症下药,是提高教育矫治质量的重要途径。对戒毒人员制订矫治方案就要深入了解戒毒人员的基本情况和个性特点。对戒毒人员基本情况的掌握,除了其姓名、住址、简历、家庭主要社会关系外,还应掌握其吸毒史、成长史、现实表现、社会表现及思想状况。一人一策的矫治方案在全面了解、客观评估、找准问题的基础上制订更能有效的突显工作重心,把握教育戒治过程与效果。
(二)突出认知矫治,注重情感唤醒
教育转化工作的重点是矫正戒毒戒毒人员的错误认知,只有通过矫治其错误的认知,才能促进思想的转变。戒毒戒毒在吸毒之后,情感方面的缺失较大,特别是在家庭关系上尤为紧张,采用情感唤醒的方法,能够更好的促进戒毒人员的改变,缓解家庭关系,促进家庭亲情,有助于戒毒人员回归家庭与社会。
(三)亲情修复需要齐抓共管、坚持不懈
戒毒人员亲情修复绝非一朝一夕之功可以解决,也绝非个人努力就能达到预期效果。戒毒人员亲情修复难度大,不是单方面的问题,需要民警、戒毒人员、戒毒人员家属,甚至社会的共同帮助等多方面的配合。只有通过多方共同努力,才能更好帮助戒毒人员转化思想,学会控制好情绪,更理性的处理好与家属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