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滋病戒毒人员阿洛某某教育戒治案例
案例内容
【案例背景】
阿洛某某,女,文盲,1969年5月出生,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人,家中兄弟姐妹5人,已婚,务农,育有两儿一女。2002年因赌博输掉钱遭到丈夫的毒打,后离家出走到成都,因迫于生计开始贩毒并染上毒瘾。2007年因吸毒被处强制隔离戒毒一年并查出感染艾滋病。解除后仍不思悔改,2016年因贩毒被判处有期徒刑7个月,因吸毒被处强制隔离戒毒两年。到戒毒所执行剩余戒毒期限以来,不适应环境,性格孤僻,特别是在另一名彝族艾滋病戒毒人员解除后出现经常独自发呆,有时毫无征兆的大哭,对民警和其他戒毒人员有较强的戒备心,以自己汉语不好为由不回答民警的提问,不与其他戒毒人员交流。
【案例基本情况】
(一)制定方案
民警通过查阅档案、人格测试、仔细观察和询问其他戒毒人员,综合分析阿洛某某有以下特点:语言不通,民族意识强,敌视他人,抵触民警;心胸狭隘,报复心强,性格内向、保守、孤僻、不合群,情绪悲观;文化素质低,法制观念淡薄,不以吸毒贩毒为耻,反认为是一件很平常的事;艾滋病知识相当欠缺,卫生习惯差,不爱洗澡、不勤换衣服。
对症制定方案:
1. 转变敌对心理。通过尊重民俗、关心生活使其信任民警,愿意接受教育。
2. 改善人际关系。参加团体心理辅导和文体活动增进友谊,与人和睦相处。
3. 用通俗的语言讲明道理。避免长篇大论、高深的说教。
4. 养成卫生习惯。从日常抓起、小事抓起,潜移默化。
(二)实施过程
1. 尊重民俗,改善关系
民警查询了彝族的风俗习惯和禁忌,在尊重宗教信仰和民族习惯的基础上,对其饮食、生活上予以关心和照顾。针对口味差异和饮食禁忌,为其申请了民族餐,增加了鸡蛋、牛奶等营养品;为缓解思乡之情,在火把节、彝族新年等重大节日增加了“坨坨肉”等彝族特色食品,让其感受到节日的氛围和家的温暖;针对其离家遥远,家人长期不来探访的情况,在彝族新年时给她赠送了生活用品进行慰问,使其体会到民警像亲人般的温暖和关心。与此同时,针对阿洛某某汉语水平不高,民警均使用普通话与她交流,且注意放慢语速,并通过网络自学阿洛某某所讲的彝族北部的部分方言,减少其敌对、畏惧心理,改善与民警的关系。
2. 同伴教育,加强交流互动
为帮助阿洛某某尽快熟悉场所环境、适应生活,民警在戒毒人员中指定专人带领、帮助阿洛某某完成一些日常事务,辅以手势和比划做好解释、说明工作,经常关注阿洛某某的行为和情绪变化,及时向民警汇报异常情况;并专门召开与阿洛某某同舍的戒毒人员教育会,要求她们与阿洛某某平等相待、和睦相处,多沟通交流,尤其要有耐心,切不可排斥、歧视她,更加不能挑起矛盾影响团结;同时,让其他戒毒人员动员阿洛某某积极参与文娱活动。刚开始其不愿参加,在多次邀请后开始愿意参加集体活动,民警也及时给予表扬和鼓励。渐渐的阿洛某某与他人的交流沟通增多了,人际关系有所缓和。
3. 团体辅导,改变自闭性格
针对阿洛某某的心理测试结果,民警制定了人际关系及适应性团体辅导方案。有目的的筛选性格外向、有带动性的戒毒人员与阿洛某某一起参加团体辅导;确定了有缘相识、认识自我、人际关系、理想支撑等活动主题;重点设计了“滚雪球”自我介绍、信任圈、“自画像”优点大轰炸、同舟共济等能积极改善人际关系的活动环节。通过多次辅导阿洛某某的心扉慢慢打开,逐渐能够表达自己的意愿及需求,并能够给予少量的合作。
4. 综合教育,改变错误观念
寓言故事启智明理。针对阿洛某某没文化、思想愚昧的特点,民警以寓言故事、童话传说为载体,选取《农夫与蛇》、《铁棒磨成针》、《龟兔赛跑》等能够塑造人格心理的篇章,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和生动的故事情节感染、启发阿洛某某,使其明达世事,分清善恶。
亲情教育唤醒良知。阿洛某某既是女儿也是母亲,通过“身为女儿希望有怎样的母亲”和“身为母亲希望有怎样的女儿”换位思考,引导她对照、反思自己的行为,使其认识到自己“为女不孝,为母不慈”,因此,对过去的所作所为产生内疚和羞愧。
艾滋病教育消除盲区。通过参加艾滋病防治知识的学习,阿洛某某掌握了如何避免传播艾滋病的方法,认识到艾滋病并不可怕,可怕的是自我放弃不敢重新开始,只要通过抗病毒治疗,坚持服药,就可以有效抑制病毒复制,阻止艾滋病进展,预期寿命也能达到与普通人一样的水平,从而消除顾虑,增强生活的信心。
毒品教育强化戒毒动机。在戒毒常识教育中,以各种实例深入讲解毒品的特性和危害,重点是毒品对个人和家庭的严重危害,使阿洛某某认清了毒品摧残生命、毁灭人性、让人家破人亡的罪恶本质,对自己不懂毒品知识、受人鼓动跟风吸毒贩毒的行为追悔莫及,从而坚定了戒毒的决心。
潜移默化增强卫生意识。民警经常有意识的向阿洛某某灌输正确的日常卫生观念,让其明白良好的个人卫生对树立自信、减少感染性疾病的重要作用,督促其勤洗澡、勤换衣服、勤剪指甲,注意清洁卫生,对她的不良习惯发现一个纠正一个。
(三)戒治效果
经过民警的不懈努力,阿洛某某转变很大,从消极变得主动,情绪稳定,没有一次违规违纪行为,并且连续8个月获得加分奖励;与其他戒毒人员相处融洽,还主动申请去照顾患癫痫及精神异常的戒毒人员;对艾滋病也有了正确的认识,积极配合医生诊治,并申请接受抗病毒药物治疗。
【案例思考】
彝族艾滋病戒毒人员因其所处的特殊的自然环境、独特的历史沿革,有着特殊的人文性格和个性特征,因此,在对其进行教育矫治中,一是要本着不歧视、不抛弃、不放弃的原则,以更加关心关怀的态度去接纳他们;二是学习了解彝族传统文化、饮食习惯、语言,搭建交流平台;三是将彝族传统节日、传统美食、传统歌舞等民族传统文化元素积极融入运用到实际戒治过程中,增进他们民族认同感,提高其戒治积极性和主动性;四是恰当地运用心理实用技术帮助他们调整心态,改善人际关系,消除敌对心理,促进人格健康。五是收集彝族传统文化中教人行善从善的内容,进行通俗易懂、深入浅出的讲解,改变其错误认知,唤醒良知和生活的信心,激发战胜艾滋病和戒毒的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