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众服务首页
司法行政人员首页
欢迎您访问司法行政(法律服务)案例库
首页 > 采用认知疗法对绝食戒毒人员刘某进行心理矫治案例

采用认知疗法对绝食戒毒人员刘某进行心理矫治案例

分享
案例内容
【案例背景】

(一)基本情况

戒毒人员刘某,男,48岁,初中文化程度,未婚,河南省郑州市人。2017年10月因吸食海洛因被强制隔离戒毒两年,2017年11月23日由郑州市公安强制隔离戒毒所转入郑州市齐礼阎强制隔离戒毒所接受戒治。

(二)入所心理测评及身体状况

1. 心理测评情况。2017年12月23日,由所心理咨询中心进行了心理测评,测评结果显示:

(1)戒毒人员心理评定量表(MAS)过错认识维度分值较低,戒毒心理水平较差;

(2)90项症状清单(SCL-90)结果躯体化4.08,人际关系敏感3.67,抑郁3.62,焦虑3.50,敌对4.17,恐怖3.29,偏执3.67,饮食及睡眠方面3.86。

2. 身体状况。刘某身体瘦小,体重较轻。入所体检血压正常,心率较快,心电图显示心肌缺血。询问病史时,刘某自诉有多年的心肌缺血病史,在外经常发病多次住院治疗。

(三)社会支持系统

刘某多年前父母双亡,有两个哥哥,一个姐姐,都独立成家。因刘某常年吸毒,多次强制隔离戒毒,哥姐对其深恶痛绝,已互不来往多年,其他亲戚也都避而远之。刘某性格孤僻,除了几个毒友之外几乎没有朋友,社会支持系统严重缺失。

(四)现实表现

刘某自入所以来,性格孤僻,不善与人交流,思想情绪不稳定,易激怒,对管教警察持敌对态度,经常以“胸闷、心慌等身体不适”为借口,消极参加教育学习、习艺劳动和康复训练,从未完成过各项任务。

(五)出现绝食情况

2018年2月23日晚21时许,刘某向值班警察反映自己胸闷心慌,呼吸困难,身体不舒服,值班警察立刻呼叫所内值班医生。当班医生对刘某进行血压、心电图检查后发现刘某心肌缺血,建议离所就医做进一步检查。22时许,120急救车将刘某送至戒毒所医疗合作单位急诊科,经过当天晚上和第二天诊断输液治疗后,刘某并无大碍,医生建议留院再观察一天。第三天医院诊断建议刘某回所继续服药治疗稳定病情。

回所后,刘某一直遵照医嘱服药治疗,到了3月5日早上,刘某突然不吃早饭了,值班警察询问他为什么不吃饭,刘某回答说:“胃里难受,吃不下。”值班警察对其密切观察并未发现异常,医生查体也无异常。但午饭和晚饭刘某仍然没吃,值班警察觉得问题严重,即反映给大队领导,大队领导研究后,决定由包教警察暗中观察并多方了解情况。第二天早上,刘某仍然不吃饭,包教警察经过调查和了解,得知刘某不吃饭的原因。原来,在刘某发病的前两天,其同宿舍的戒毒人员李某因突发心梗同时冠心病离所就医,因病情严重,戒毒所为其办理了所外就医和变更社区戒毒手续。刘某本以为自己的病情也会办理所外就医变更社区戒毒,结果经过戒毒所卫生所和合作医疗单位诊断不符合所外就医和变更社区戒毒条件,刘某的愿望没有实现,试图以绝食手段来逼迫戒毒所为其办理所外就医变更社区戒毒。

经包教警察和大队领导分别找刘某谈话劝说,刘某同意进食,但问题根源并未解决。任凭怎么摆事实、讲道理,讲法规政策和病理知识,刘某都“油盐”不进,甚至两眼一闭、一言不发。为帮助刘某稳定情绪解决问题,大队领导研究决定,成立由大队兼职心理咨询师、包教警察和大队领导组成的处置小组,以心理矫治、个别教育为主,辅助修复社会支持系统进行教育矫正。   

【案例基本情况】

(一)制定方案

处置小组立即着手研究制定了“两步走”的方案,第一步由大队兼职心理咨询师采用心理咨询技术取得刘某的信任,消除刘某的抵触情绪,并进行心理矫治。同时,包教警察及时进行个别谈话教育;第二步处置小组帮助刘某恢复社会支持系统,使刘某感受到家庭和亲情的温暖,从而促进刘某安心戒治。

1. 大队兼职心理咨询师根据心理矫治ABC理论制定如下方案:

A、心理急救,取得信任,稳定情绪。

B、行为调整,心理宣泄,晤谈技术。

C、认知调整,情绪减压,焦点解决。

2. 具体方法与步骤就是:

(1)采用晤谈技术和心理支持疗法进行正面接触,取得刘某的信任,建立良好的信任沟通关系。

(2)采用倾听技术和引导宣泄疗法,提供疏导和宣泄机会及通道,鼓励刘某把自己的内心情感表达出来,帮助其宣泄出内心压力和痛苦。

(3)采用认知疗法和合理情绪疗法,纠正刘某的错误认知和不合理信念,培养其正确的认知思维,提高对生理和心理应激的应对能力。

(4)采用焦点解决办法,发挥刘某特长和兴趣爱好,调整其习艺岗位,帮助其转移关注焦点。

此外,鼓励刘某多与家人联系和沟通,培养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和人际关系,减少孤独感和失落感,有助于安全顺利戒治。

(二)实施情况

在心理矫治方面,大队兼职心理咨询师进行了四步心理矫治:

第一步,了解掌握刘某的简历、家庭情况、吸毒史后,心理咨询师同刘某进行摄入性会谈。只字不提关于绝食的话题。侃大山似的进行闲聊,聊起了社会上的吸毒现象、吸毒圈子,社会上对吸毒人员的看法和态度,以及吸毒人员自身对吸毒的看法和内心真实感受,从家庭住址的地缘关系聊到身边认识的朋友,聊到了共同的话题,打开了话匣子,越聊越投机,心理咨询师逐渐取得了刘某的信任,刘某表示愿意和心理咨询师成为朋友并希望得到心理咨询师的帮助。

第二步,采用倾听技术和引导宣泄方法,促其宣泄稳定情绪。初始,刘某神色沮丧,但情绪激动。为了使其情绪逐步稳定,心理咨询师首先让其述说绝食的原因,引导其尽情宣泄。刘某情绪激动、滔滔不绝地诉说之后,情绪逐渐平稳下来。通过倾听刘某的宣泄自诉,心理咨询师了解到其内心的真实想法和实际困惑:自己的病情自己清楚,在外时就多次发作过,都是被送到医院抢救过来的,前几次强制隔离戒毒后都是在戒毒所办理的所外就医变更社区戒毒,这次入所后一直担心自己的病情发作死在所里,越担心越着急,所以才想以绝食来达到目的。

第三步,采取认知疗法纠正刘某的错误认知。心理咨询师首先对刘某申明所外就医变更社区戒毒的法律政策规定,分析刘某病情不符合办理所外就医变更社区戒毒的病理条件和法理要求,指出刘某在认知方面存在错误。心理咨询师接着对刘某运用合理情绪疗法ABC理论帮助刘某认识到自己的错误行为和消极情绪不是由“我确实有病,戒毒所不给我办理所外就医变更社区戒毒”这个外部事件造成的,而是由刘某内心的错误认知和不合理信念“别人有病可以变更社区戒毒,而我有病不给我办理变更社区戒毒,戒毒所就是故意和我过不去”造成的。经过多次心理治疗,刘某在弄清楚了自己心理问题的真正原因后,表示愿意在心理咨询师的指导下改变错误认知和错误行为。

由于刘某消除了内心对自己病情的担忧和躯体化心理阴影,最终承认了自己的错误做法,主动请求大队领导及包教警察原谅,并愿意接受处罚,保证不再犯类似的错误。

第四步,为促使刘某积极接受戒治,对症下药化解危机,心理咨询师运用焦点解决方法帮助刘某解决另一个关注的“当前习艺劳动岗位不适合自己”的问题。处置小组帮助刘某调整了一个其心仪的习艺劳动岗位,并鼓励刘某发挥自己的特长和爱好兴趣,在新习艺劳动岗位上好好干,争取成为教育戒治成功的典型,转移了刘某的关注焦点和注意力。

为了进一步巩固教育矫治成果,处置小组积极做刘某家人的工作,为刘某修复社会支持系统。开始,多次打电话与刘某的哥哥姐姐们联系,他们都以年龄大、家里忙和对刘某失去信心为借口拒绝帮助刘某。处置小组决定上门到家里进行说服工作,当面告诉他们刘某的现实表现和戒毒决心以及需要得到家人的谅解和帮助。处置小组中的包教警察和大队领导数次登门分别做其哥哥与姐的工作。精诚所至,金石为开。刘某的哥哥姐姐最终被戒毒所警察们的工作态度和责任心所感动,不计前嫌到所里看望刘某。刘某在亲情的感召下,表示珍惜此次强制隔离戒毒的机会,彻底戒除毒瘾,从此远离毒品。    

(三)实施效果

刘某现实表现较之前有了较大转变。

1. 刘某在日常的整理内务、生活卫生、课堂听课、康复训练、习艺劳动中都能较为严格要求自己,按照一日生活制度要求去做,完成教育学习、康复训练、习艺劳动等各项任务。

2. 刘某的心情明显开朗,人际交往能力得到提高,能够和其他戒毒人员正常交往。对大队警察不再抱有敌对态度,能主动找包教警察和其他警察谈心交流,分享其戒治感悟和心得。

【案例思考】

(一)家庭和社会支持系统是吸毒人员决心戒除毒瘾和远离毒品的基础,在失去自由、远离亲人的强制隔离环境下,他们更希望得到亲人的关爱和家庭的温暖。帮助戒毒人员重建家庭和社会支持系统,对他们重拾戒毒信心,坚定戒毒决心都有极大的促进作用。

(二)强制隔离戒毒场所大队兼职心理咨询师因为身份的特殊性,既是心理咨询师,又是管教警察,在对戒毒人员的心理咨询中不可能以单一的角色开展工作,这就需要心理咨询师成为“多面手”,了解掌握管理学、教育学、相关法律法规,甚至包括医学等多方面知识,才能全方位的进行矫治,做好本职工作。

(三)个别教育和心理矫治是相辅相成的关系,在实际工作中二者相互作用、相互促进。管教警察和心理咨询师要坚持问题导向和综合矫治,注重个别教育与心理矫治二者有机结合才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您的满意度:
满意
基本满意
不满意
您的满意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