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众服务首页
司法行政人员首页
欢迎您访问司法行政(法律服务)案例库
首页 > 采用心理矫治对戒毒人员海某成功教育矫治案例

采用心理矫治对戒毒人员海某成功教育矫治案例

分享
案例内容
【案例背景】

海某,男,23岁,大专文化,2017年12月因再次吸食大麻被公安局决定强戒。通过入所观察及谈话,该戒毒人员无心理障碍和明显的人格缺陷,各项指标中等,冲动性较低,安分守己,不喜欢争强好胜,交际能力一般。

【案例基本情况】

(一)现实表现及调查

1. 海某入所初期心理压力较大,内心不能接受要被强戒两年的事实,拒绝与人交流,对亲人感到愧疚自责,无颜面对年岁已高的外婆,情绪悲观、消沉。

2. 由于海某是外地户籍年龄较小又是初次强戒,从小娇生惯养,以上几点造成海某在入所初期很难融入陌生的集体生活,造成其心理焦虑抵触管教。

通过对其家人的叙述及海某的自述,得知海某家境不错优越感较强,因从小没有父亲,母亲和外婆自认为对其的愧疚,导致对海某的溺爱过度,海某也因为家庭的缺失让他有很强自我保护意识,不愿与他人敞开心扉交谈,在海某大专毕业后要求家中出资与同学合开酒吧,生意不错,收入可观,因交友不慎在朋友聚会中被怂恿吸食大麻。

(二)戒毒人员心理矫治工作开展情况

戒毒人员海某因多次吸食大麻被强戒,有较强的抵触心理,这就需要我们的干警运用心理学的方法,通过对其进行心理评估,掌握戒毒人员个体心理结构特点,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心理治疗,帮助戒毒人员消除不良心理及其他心理障碍、促使其心理向积极方向转化。对该戒毒人员进行心理矫治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情绪消沉阶段的心理干预

海某入所初期的失败感强,对亲人、家庭、社会感到愧疚,情绪悲观、消沉,对未来没有信心,需要帮助其消除悲观,树立信心。主要做法是:

1. 找到根源。情绪悲观、消沉的原因,主要是两个个方面:(1)环境适应因素,人际关系、生活环境的改变,不愿接受的境遇,让海某内心的冲突和压力不断加大,产生了落差心理和孤独心理;(2)海某入所第二个月给自己外婆打电话想寻求家人的心理支持,但外婆拒绝跟他说话,这件事对海某的刺激比较大,对于家人的情感需求没有得到回应。

通过从海某的心理需求来讲,他是非常渴望得到亲情和温暖的心理依赖,因此,当这种心理依赖丧失后,他变得焦虑不安。从发展心理学角度分析,海某从小便没有父亲,在其从儿童时期向成熟时期发展的关键时期,他的责任感,亲情感,羞耻感被破坏了,这也是他无法抵御诱惑走上“吸毒之路”的因素。

戒毒人员戒毒成功很大程度上是对自身认知,对道德的重新认识、重新领悟的结果根据这一原理,我们对海某进行了一是推荐其读书,例如《生命的价值》、《心理学与生活》等,让他当作故事去看,从中对自己进行反思;二是与其谈心,用聊天的形式谈梦想谈感想让海某慢慢对干警卸下防备;三是写信,语言无法说出口的文字可以,海某可以在心里表达自己的情感,宣泄和释放自己的情绪,一开始海某不愿意写信,民警告诉他“你可以给给过你温暖的任何人写”于是海某开始给自己的外婆写信,看似小小的改变,却会为海某日后戒毒成功打下了感情基础。

2. 行为矫正。加强海某的行为养成管理和习惯矫正,使其养成良好的行为、生活习惯。主要措施是:(1)对他加强养成教育、体质锻炼;(2)通过听轻音乐、打太极、开展文体活动等方式,使他们的情绪压力释放;(3)通过谈心交流、医生关怀等方式进行情绪安慰与心理辅导;(4)通过课堂化教学、开设丰富的课程找到自己的兴趣爱好重塑信心。

海某的自尊心和好胜心都非常强但意志力薄弱,干警对其进行了矫正行为习惯,磨练生活意志,一是严格控制时间,对海某的活动进行了时间控制,细化到吃饭、睡觉都规定时间;二是限制活动范围,日常的活动,学习中只要海某有一点不合规范的行为i就强制其停止,迫使他使用好的行为习惯。起初海某非常不习惯,认为干警针对他,不接受限制,但到今日,海某说:“我明白了干警的良苦用心,以前的我想改变,可每当改变的过程中遇到挫折,我就觉得不可能改变了,又回到了原状,现在我知道了,我越是逃避就越存在,形成了恶性循环,我要敢于直面自己”。

3. 情绪调节,在民警的指导和帮助下海某进行自我消极情绪调节。(1)学会理性思维,就是让海某通过正确的手段和理性的思考,在辨别是非、利害关系的基础上,对自己的矛盾心理和错误认识予以自我调适与矫治;(2)懂得自我暗示,用自我安慰,自我教育、自我暗示、自我警醒等方法给自己启发在自己有了退缩放弃等负面念头的时候,及时说服自己,解决自己的心理矛盾;(3)适当宣泄,通过运动、唱歌、学习等特有形式将自己积压在心里的痛苦、委屈、懊悔和遗憾等情绪发泄出来的心理调适方法,海某参加了6.26国际禁毒日的才艺表演,跳街舞,打太极,在与其他戒毒人员一起准备节目的过程中,海某慢慢的把自己当作这个大家庭的一员,并表示通过民警对他的信任让他坚定了自己的戒毒信念,并具有了强烈的回归社会、回到妈妈和外婆身边的愿望。

第二阶段:心理矛盾阶段的治疗

当戒毒人员海某在接受戒毒教育,面对自己的吸毒经历、亲人相处和未来前途等方面的压力和困难,产生心理矛盾时,采取措施进行心理干预1.挫折心理教育:使海某思想和心理上正视、接受和设法改变生活现实中的挫折;2.惰性心理教育:教育海某懂得在现实生活中遇到挫折、矛盾,越是产生惰性,消极和堕落,后果就会更加严重。只有正视、接受和改变生活现实中的挫折、矛盾,未来的前途和人生才能有转机和改变;3.自信心教育:教育海某控制自己的情绪,培养健康心理和良好个性,减少和避免消极、错误的认识和行为,从而树立自信心。

第三阶段:重塑自我阶段的心理治疗

我们每个人都渴望从属于某个群体获得归属感,美好的情感体验是我们重构认知的必要条件,针对海某的情况,他渴望受到尊重、理解、关爱和支持,需要在自律和外在约束及帮教下巩固戒毒成果,长期保持高度的自我戒毒意识。我们恢复、重建“正性”的社会支持系统,主要方法有:

1. 家庭亲人的主动关怀、信任和帮助;

2. 始终坚定毒心理;

3. 当自己的思想发生动摇,心瘾发作,或者毒友诱惑时,要保持清醒头脑;

4. 建立家庭、社区一体化的帮教,建立社会帮教,对戒毒人员进行监控,开展戒毒自我保护、戒毒自助、戒毒宣传教育等辅导教育活动,巩固戒毒成果。

根据回访了解,海某在解除强戒后,成功戒除了毒品。

【案例思考】

我们在矫治过程当中也体会到,强制隔离戒毒所更像是一所特殊学校,一所特殊医院,我们干警要具备老师和医生的双重素质,要用爱心唤醒他们对于未来生活的向往。要从细小的角度出发,找到每个戒毒人员的薄弱点,发掘他们可塑的一面。因此,在日后的戒毒工作中做有针对性的心理矫治显得尤为重要,针对戒毒人员的成长经历和所处的社会环境,对其中的一些影响吸毒人员成长的客观因素进行分析诊断,找出其心瘾的主要原因,对症下药。

(一)将心理治疗融入教育矫治工作之中,心理治疗在教育矫治中有着催化剂的作用,具有不可替代性,我们要相信心理治疗与教育戒治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只有把两项工作紧密结合在一起,才能充分发挥其作用。

(二)在开展心理治疗中要突出重点,找准突破口,戒毒人员是“病人”他们同普通病人不一样,他们具有对自我的控制力较差,这种控制力表现在对社会的责任感、道德感、良心、家庭观等,这种控制力可以让我们在处理各类复杂问题时展现出理性,从而避免越轨行为的发生,我们在心理治疗中要突出完善戒毒人员的人格,帮助他们克服心理、情绪障碍,化解人际关系危机,提高自我控制力。

(三)对戒毒人员进行心理治疗得终极目标就是希望他们能够戒断毒瘾,重新生活。在戒毒心理治疗中,治疗的目标并不直接指向戒断心理依赖本身,而是从矫正其个性入手,培养新的习惯、新的性格,使其坚定、果敢、有信心,只有这样才能让他们成功戒除毒瘾,回归社会。

您的满意度:
满意
基本满意
不满意
您的满意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