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基苯丙胺所致精神障碍戒毒人员徐某综合治疗案例
案例内容
【案例背景】
戒毒人员徐某,1989年3月出生,女,大专学历,安徽合肥市人,未婚,吸食甲基苯丙胺4年有余,每天1次,每次约0.5克,吸烟史5年,3-4支/每天。2013年有自杀史,被诊断为轻度抑郁症。
入所体检情况:精神状况一般,言语清晰、思维散漫。否认高血压、糖尿病、肝炎、结核病史,否认手术及外伤史,否认家族遗传病史。身高171cm,体重57kg,体温36.5℃,血压136/75mmhg,心率89次/分,呼吸节律20次/分。检查能配合,颈软,双肺未闻及干湿性啰音,心脏各听诊区未闻及杂音,律齐,腹软,无压痛、无反跳痛,肝脾肋下未触及,双下肢无水肿,病理征阴性,毒品尿检阴性。胸腹X光片未见明显异常;心电图示窦性心率,腹部彩超大致正常。
【案例基本情况】
(一)方案制定
徐某吸毒次数频繁、量大,存在幻听、妄想、多疑等精神症状,但尚未发现严重心、肝、肾功能损害以及循环、消化、呼吸等系统疾病,无家族遗传病史,无艾滋病、肺结核等重大传染病。初步诊断为精神活性物质所致精神障碍。精神活性物质所致精神障碍需与器质性精神障碍相关疾病鉴别,完善相关检查排除器质性精神障碍,针对徐某具体情况,制定治疗方案:
1. 抗精神病药物治疗。根据徐某的病情及时外诊和邀请专家会诊,进一步明确诊断,对症用药。
2. 经颅磁治疗,根据症状,选择合适的刺激方案,根据治疗情况及时进行调整。
3. 心理疏导。考虑徐某者长期吸毒意志力薄弱,治疗信心不足,结合当前的精神状态,开展支持性心理疏导,改变错误的认知,根据其成长教育环境及性格特点,制定个性化心理疏导方案,目的在于呼唤患者对自我、家庭、社会的责任感,重塑健全人格,增强治疗的信心和决心。
4. 重建家庭支持系统。考虑该徐某自幼丧母,缺失母爱,与父亲关系淡漠,平时又疏于联系,家庭支持系统的建立对其疾病恢复会有很大的帮助,能增强生活的信心和治病的决心,及时与家人联系,向其说明病情,取得家人的支持与配合,定期来所探访。
(二)实施情况
1. 第一阶段
2017年6月15日入所以来,民警发现徐某经常自言自语,经过与个别谈话,发现徐某存在多疑、幻听表现,怀疑别人的举动都是在针对自己,每天都能听到有人在讲话,命令自己去做事,或者在讲自己坏话,就会跟随声音去找。据责任民警介绍,徐某入睡困难,夜间也会大喊:“你们在哪里?都给我出来!”问其原因,徐某说:“我在睡觉不断有人在给我说话,在喊我,但是我找不到她们,快叫她们出来,快叫她们出来,我好难受”。
(1)处理意见:一是落实责任民警,动态管控,开展心理疏导,做好记录工作。二是及时联系精神卫生专家会诊。
(2)精神检查:言语清晰,仪表尚整,接触被动合作,有明显的幻听,每天都出现,情感反应不适切,意志行为减退,定向力完整,自知力缺乏。
(3)初步诊断:精神活性物质所致精神障碍
(4)治疗方案:利培酮1mg晚口服,三天后中1mg,晚1mg,一周后中1mg晚2mg.;定期复查肝、肾功能、EKG、血、尿常规;防止冲动、伤人、自伤;适时开展心理疏导,成立心理互助小组。
2. 第二阶段
自2017年6月21日至7月20日,服用利培酮,徐某精神状态有所缓解,但仍有幻听,入睡困难,逐渐出现双下肢水肿,体重增加,影响了身材,徐某开始拒绝吃药,宁愿放弃治疗也不愿长胖。针对这种情况,民警、戒毒医疗中心及精神卫生专家共同商讨做出以下处理意见:
1. 复查肝、肾功能、血常规、尿常规、心电图,未见明显异常。
2. 开展心理疏导,调整错误的认知。
3. 落实责任民警,加强服药管理,掌握动态,做好记录。
4. 经颅磁刺激(TMS)治疗改善睡眠障碍。
经TMS干预的调查问卷,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调查,适合TMS治疗,在填写重复经颅磁刺激治疗知情同意书后,开展第一个疗程的治疗,一天一次,一次20分钟,连续10天。一个疗程后,睡眠有所好转。接着做第二个疗程巩固治疗。
3. 第三阶段
2017年8月7日邀请精神卫生专家来所会诊。
精神检查:言语清晰,仪表尚整,接触被动合作,仍有幻听,有妄想,思维逻辑有明显的障碍,情感反应不适切,意志行为减退,定向力完整,自知力缺乏。
诊断:精神活性物质所致精神障碍;药物反应。
治疗:一是停利培酮,应用阿立哌唑5mg中、晚各一次,逐渐加量;二是注意评论性和命令性幻听; 三是定期复查肝、肾功能、EKG、血、尿常规;四是防止冲动、伤人、自伤。
自2017年6月21日服药到2018年1月12日停药观察,徐某先后经过5次专家会诊,根据精神症状调整药物,4次心理治疗,两个疗程(20次)经颅磁治疗,病情逐渐稳定,无幻听、妄想,无多疑表现,睡眠明显改善,情感反应适切,能主动融入戒治生活。
【案例思考】
由于徐某长期吸食毒品,出现多疑、幻觉、妄想等症状,认知存在偏差,情绪消极悲观,不能配合治疗,增加治疗的难度。通过及时筛查和会诊,及时开展抗精神药物治疗,配合经颅磁,心理治疗,完善家庭支持系统,最终治疗效果较好。启示和思考如下:
(一)入所初查需要科学规范。医务人员要详细询问患病戒毒人员既往病史,观察入所时的精神状态,尤其是吸毒时间长,吸食量大的戒毒人员,落实管控措施,密切关注其思想、行为、言语、情感等方面的变化,同时核实家人是否有家族遗传及精神异常病史。
(二)治疗方案需要因人而异。在明确诊断的基础上,制定科学的治疗方案,并根据病情变化及时调整用药,定期复查血、尿常规、心电图及肝、肾功能;根据复查结果及时增减、调整药物。
(三)治疗时机需要精准把握。在形成精准的诊断后,把握最佳治疗时机,及时开展精准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