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用关公文化改变戒毒人员刘某认知的教育矫治案例
案例内容
【案例背景】
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山西时强调:“要深入挖掘优秀传统文化,引导广大干部群众提升道德情操、树立良好风尚、增强文化自信。”关公文化作为山西运城独特的优秀传统文化资源,具有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高度契合的文化基因,弘扬关公文化,不仅是历史的传承,更是时代发展的需要。将关公文化融入戒治教育,一直以来都是董村戒毒所教育矫治工作的重要课题之一,也是新时代新形势下对戒毒人员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生动实践。
本案例中,民警以关公文化为载体,将关公文化“忠、义、仁、勇”的核心价值运用于教育矫治之中,帮助戒毒人员刘某改变错误认知,从而提升戒治积极性,重燃生活希望。
【案例基本情况】
(一)基本情况及现实表现
1、基本情况:戒毒人员刘某,男,汉族,35岁,已婚,山西省运城市盐湖区解州镇人(解州是关公故里),2022年6月因吸食土制海洛因被公安局送至董村戒毒所执行强戒,这是他第四次被强制隔离戒毒,刘某性格外向,爱好唱歌,生活中讲究哥们义气,喜欢为兄弟两肋插刀,不计后果,之前因为参与打架斗殴小腿骨折,落下残疾。刘某第一次吸毒也是因为被哥们兄弟所蛊惑,误吸毒品,从此一发不可收拾,走上了吸毒-戒毒-吸毒的恶性循环之中。
2、家庭情况:刘某第三次解除强制隔离戒毒后,娶妻生子,孩子今年3岁,婚后他一边做KTV生意,一边在家带娃,一家人过得幸福甜蜜。但当他第四次被强制隔离戒毒后,体弱多病的母亲对他彻底失望,妻子提出离婚,并带走孩子,家庭矛盾愈演愈烈。
3、现实表现:入所后,刘某觉得家人远离了他,朋友背信弃义伤害了他,自己始终无法逃脱毒品的魔爪,对戒毒彻底失去了信心,再加上身体残疾,行动不便,他感觉生活没有了意义,一切都黯然失色。在日常表现中,少言寡语,不轻易与人沟通,不服从管理,经常一言不合就大打出手,不积极参加队里组织的活动,个人内务卫生极差,对戒治生活充满抵触情绪,破罐子破摔。
(二)原因分析
1、兄弟背弃,扭曲的价值观崩塌。当初鼓动刘某吸食毒品的正是他关系最要好的哥们,因为讲哥们义气,信任朋友,刘某当时没有防备,朋友告诉他这东西解乏,他就抽了几口,得知自己吸食的是毒品后,刘某非常后悔、痛心,后悔自己不该轻信这个哥们,痛心哥们背叛他,把他带上歧路,自己的真心却换来这样的结果,开始怀疑自己之前的做法。
2、家人远离,精神缺少依靠和寄托。家是每个人心灵的港湾,每当受伤后我们总习惯回到家疗伤治愈,但是由于刘某反复吸毒,家人对其彻底失望,为了不让他影响孩子只能远离他。
3、重蹈覆辙,对戒断毒瘾失去信心。之前三次强制隔离戒毒都没有成功戒掉毒瘾,在自愿戒毒中心尝试戒毒,也以失败告终,自己没能抵挡住毒品的诱惑,再次复吸,对自己失去了信心,自暴自弃。
4、身体残疾,自暴自弃自我价值感弱化。小腿骨折之后,行动能力大不如前,生活受到很大的影响,刘某觉得自己没有用,什么都干不了,和废人没有区别,自我否定,情绪消沉。
(三)矫治方案的制定
1、关心帮助引导,建立信任基础。解决问题的第一步首先是让刘某信任民警,认可民警是真心帮助他的,愿意配合民警的管教。
2、运用关公文化,重塑自我认知。通过深入的讲解关公文化,让刘某真正领悟公关文化的精髓核心,知道何为“忠、义、仁、勇”,通过学习不断纠正原有的错误认识,学会理解家人,勇敢面对,坚定戒治信心。
3、发掘自身特长,正视自我价值。发现并利用刘某爱唱歌的特长,让其主动参与到教育戒治中,在活动中找到自身的价值,从而激发戒治动力,实现正向激励循环。
(四)实施情况
1、关心帮助,解决困难,放下戒备之心。起初,民警跟刘某进行谈心谈话时,刘某感觉民警是另有所图,谈话中始终有所隐瞒,不愿配合,一副破罐子破摔的样子。民警发现刘某刚入所时家里没人管,生活用品短缺后,及时帮助其解决基本生活问题,同时在日常生活中主动关心刘某的病情,让其感受到民警是真心实意想帮助他,慢慢地刘某放下戒备心,开始向民警打开心扉,主动找民警谈话。
2、细致观察,谈话教育,找准思想病灶。民警通过观察发现刘某背部纹有关公图案,猜想刘某比较崇拜关公,从和他同村的其他戒毒人员那里证实了这种推测,之后在和刘某的谈话中,民警就以关公为突破口进行谈话教育,通过谈话了解到刘某作为土生土长的解州人,从小受关公文化的耳濡目染,心里十分崇拜关公,也想像关公那样忠肝义胆,义薄云天,有自己的桃园结义兄弟,所以从小就是娃娃头,喜欢帮兄弟哥们出头,经常打架斗殴。其实刘某所崇拜的关公文化,只是表面上的江湖帮会的凶勇蛮狠和古惑仔式的哥们义气等糟粕部分,没有真正理解关公文化的“忠、义、仁、勇”,以及它所倡导的忠诚担当、正义守信、仁爱互助、见义勇为等优良品质,所以在遭遇兄弟背叛时,感觉自己一直相信的哥们义气等价值观受到了冲击,思想迷茫,找不到人生的方向。
3、重释内涵,深入讲解,吸收内化于心。
学习传承关公文化,需要去粗取精,去伪存真,主要是根据戒毒人员教育矫治实践对关公文化的核心“忠、义、仁、勇”进行重新阐释延伸,使之更好服务于戒毒人员日常教育戒治。
(1)“忠”字当头,家国情怀是永恒主题。忠,从心,中声,把心放在中间,不偏不倚就是忠。关公被曹操俘获时,尽管曹操对他礼遇有加,但关公终不变节,得知刘备下落后毅然决然的寻刘备而去,这体现的是关公的“大忠”。关公文化中的“忠”发展到现在,已经不再是对封建皇权的愚忠,而是忠于国家,有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家国情怀,放在今天就是要求我们每个人履行自己的责任和义务,加强自我约束、自我修养,为祖国建设添砖加瓦,这就是当今时代里的忠。大队民警通过讲解关公文化中的“忠”,积极引导刘某树立正确的家国观念,明确自己的责任和义务,知道只要遵纪守法,积极配合教育戒治,戒除毒瘾,出去以后不再吸毒,这就是最好的爱国,最好的忠。
(2)“义”字为先,社会大义是人生追求。义,本指公正、合理而应当做的,按照正义或道德规范的要求。关公是“义绝”,关公感恩刘备的知遇之恩,对刘备忠义一生,同时对于有恩于自己的曹操,甘愿冒着杀头的危险放行,表现出大义。关公文化中的义,已经不只是表面上的江湖帮会的凶勇蛮狠和古惑仔式的哥们义气等糟粕部分,而是一种有所为,有所不为的价值观,一种明白自己责任和奉献的社会大义。只有把毒戒掉才能对得起亲朋好友的期盼此为小义;通过自己的行为带动、影响更多的人走出毒品的泥潭此为大义。通过民警的讲解教育,刘某不再拘泥于之前哥们之间的江湖义气,而是要心存大义,识大体,顾大局,思想迷雾逐渐拨开,刘某也对自己的人生有了清晰的认识。
(3)“仁”字为尺,尊老爱幼是衡量标准。仁,爱人,是一种处世哲学。关公宽厚仁慈,曹操的谋臣程昱说:“云长傲上而不忍下,欺强而不凌弱;人有患难,必须救之,仁义播于天下。”关公对敌、对友和下属都表现出宽厚仁爱之心,不谋己利。关公的仁,不是无原则的慈爱,而是一种有原则,体现道德文明的大爱、博爱精神。民警教育刘某要对他人有仁爱之心,更要对家人多点理解包容,对生活充满感恩之心。对于家人的疏远,首先要从自身找原因,自己反复吸毒,把家里的钱财投到这个无底洞,家里人无奈才选择疏远,自己要下定决心和毒品一刀两断,才能得到家人的原谅。队里一方面组织刘某利用亲情电话了解家人的情况,并让其通过心灵绘本日记和儿子沟通,表达对家人的思念。另一方面也向刘某家人说明了他在所里的转变以及真实的想法,希望他们配合民警,不断支持鼓励刘某,刘某得知母亲的鼓励和妻儿的理解后,重新燃起了戒治希望。
(4)“勇”字为要,知难而上是勇者。关公的勇武并非武夫之勇,而是一种有胆有识的智者之勇。习总书记说过,惟其艰难方显勇毅,关公的“勇”演变到今天,新的内涵就是知难而上,越挫越勇,知其不可为而为之。民警教育刘某,要学习关公的勇,不能因为一两次戒毒失败就自暴自弃,而是要知难而上,绝不气馁。大队民警一方面利用所内专业的心理辅导和康复训练,帮助分析吸毒成瘾的动机及其成因,促进身心康复;另一方面通过讲述身边戒毒成功的案例,让他认识到毒品是完全可以戒掉的,帮助其增强戒毒信心。
4、发挥所长,肯定成绩,帮助外化于行。通过之前谈话中了解到,刘某比较擅长唱歌,大队研究决定让刘某协助文体委员负责平时教戒毒人员唱歌,并且不断肯定其表现。刘某经过前期对关公文化的学习吸收,已经初步坚定戒毒信心,想为大队做点贡献,这样在唱歌中刘某逐渐释放了心中压力,也在其中重新找到自我价值,找回了自信,戒治动力明显增强。
(五)矫治效果
通过对关公文化的学习,刘某对关公文化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重新树立了正确的价值观,学会换位思考,体谅理解家人,能够认识并勇敢面对自身的错误,坚定了戒除毒瘾的信心,抵触情绪明显减弱,与其他戒毒人员能和睦相处,较好地融入班组集体生活。特别是在纪律、内务卫生等方面也取得了进步,全身心投入到之后戒治生活中,对回归社会、家庭充满了希望。
【案例思考】
(一)诠释核心内涵,积极运用地方特色文化资源。教育戒治实践中,要注重精选戒毒人员广为熟知的地方特色文化资源,结合工作实际,融入到戒毒人员日常教育戒治工作中,使其更具吸引力,更有说服力。对于具有地方特色的优秀传统文化,要做到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去粗取精,去伪存真,让地方传统文化更加符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要求,更好服务于戒毒教育矫治工作发展需要。
(二)精心设计布置,大力营造优秀传统文化氛围。结合地方特色传统文化内容,在场所内设置带有传统文化内容的文化墙、宣传板等,在戒毒人员床头、宿舍、走廊、教室、食堂等合适的地方张贴精美的中华传统文化宣传标语,建成主题广场、立志长廊、景观水系等文化环境工程,充分彰显场所文化,打造整体文化戒治氛围,使场所处处洋溢着谦逊、宽容、关爱、和谐、积极向上的气息。
(三)结合场所实际,提炼打造戒毒特色文化品牌。充分挖掘整合当地优秀传统文化资源,开展文化戒毒品牌创建,戒毒大队围绕场所文化品牌,深挖品牌蕴含的文化要素,形成特色大队文化,进一步涵养了戒治文化气息,形成了“一所一品牌、一队一特色”的文化戒治格局,发挥了文化戒毒品牌集成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