持续开展就业帮扶破解社康人员陈某就业难题的案例
案例内容
【案例背景】
社区康复人员陈某,男,初中文化程度,现为海南省琼山强制隔离戒毒所驻某市社区戒毒社区康复工作指导中心(以下简称“指导中心”)服务对象。陈某经过2年的强制隔离戒毒后,总觉得做人抬不起头,平日里老实本份的他,从到社区报到的那天起,就把自己关在家里,大门不出二门不迈,也不与人交往,社区工作人员到访也是避而不见,出现融入社会回归社会障碍。
【案例基本情况】
指导中心民警了解到这一情况后,及时对陈某展开了走访帮扶工作。经民警多次向其电话征求意见后,才得以勉强同意接受走访访谈。通过运用平等、关爱、接纳、同理等等工作方法和技巧,民警抓住契机,循循善诱,循序渐进,拉近距离,消除隔阂,引导陈某打开心扉,接受社区康复服务与管控。在走访访谈中,陈某提出打算在社区开一个夜市小排档,经营夜宵生意的想法,并寻求指导中心的创业就业帮扶。
在指导中心民警多方协调和帮助下,社区相关部门主动上门服务,依法为陈某办理了个体营业执照、食品卫生许可、税务登记证、健康证等手续。陈某在社区的夜宵摊得以如愿开张。但好景不长,由于陈某对餐饮行业了解不够,经营不善,又受疫情影响,生意异常清淡,特别是社区居民对其了解不够,认可度不高,缺少必要的信任和支持,甚至存在对吸毒人员的歧视和偏见,有说风凉话的,有避而远之的,导致客流量急剧减少,不得不关门停止营业,陈某经营夜宵摊的创业之路惨淡收场。
此后,指导中心民警先后多次推荐陈某参加职业技术培训,希望通过系统的职业技术培训,帮助其掌握一技之长,拓宽就业渠道,提高社会适应能力,并介绍其参加政府联合企事业单位举办的就业招聘会。但陈某只停留于表面应付,上课不是早退就是旷课,也不遵守课堂纪律。培训机构多次向指导中心民警反映,最后不得不取消其培训资格。由于相互沟通不全面,指导中心民警对陈某就业意向掌握不具体,虽然出发点和想法很好,但采取的一系列就业帮扶举措,都被陈某以文化程度不高、受不了企业管理制度的约束等理由,一一拒绝了。
指导中心民警再次征求陈某的创业就业愿望和意向。陈某反应较为冷漠,认为自己刚从强制隔离戒毒所出来不久,对社会情况也不了解,也不知道干什么好。但在与其谈话中,指导中心民警仍能感受到陈某很渴望工作,有强烈的就业需求,并希望通过自己的劳动,改善家庭生活。
为帮助陈某实现回归社会的愿望,重新开始新的生活,指导中心民警对其本身拥有的就业能力和社区拥有的就业资源进行了系统分析,进一步更新工作理念,拓宽工作思路,重新调整了创业就业帮扶工作措施。依托社区戒毒社区康复工作体系,指导中心民警重新评估了陈某的自身条件和现实表现,充分链接社会资源,先后联系建筑公司、搬运公司、家政公司、清洁公司等,在本市范围内,以临时工、小时工、计件工等零工散工的就业形式,对陈某开展了就业帮扶,以新的就业形式,帮助其解决了陈某的就业问题。
对社区提供的零散打工形式,陈某觉得非常满意,表示会加倍珍惜这次就业机会,积极努力工作,主动为社区提供优质服务,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回报社会,回报社区,回报家庭,重新获得家人的谅解,再次赢得社区、社区居民的理解和支持。用陈某的话来说,现在的工作虽然苦点累点脏点,但可以不受条条框框的约束,可以自己作主,自由支配自己的时间和空间,而且还有不错的收入,维持基本的生活保障肯定没有问题。陈某还计划把零散打工做大做强,把社区的社区康复人员都吸纳进来,成立社区零工散工服务队,大家相互支持,相互帮助,共同走向新生。
目前,陈某各方面表现较好,能够主动配合社区工作,主动寻求社区的支持和帮扶,自觉履行社区戒毒社区康复协议,保持电话畅通,认真接受谈话教育,按时参加尿检和发检,社区居民也重新接纳了陈某,并回归社会开始新的生活。
【案例思考】
一是开展关爱帮扶工作,要注重以思想引导和心理沟通为切入点。吸毒人员关爱帮扶工作是一项复杂而艰巨的社会学工程,需要运用社会工作的理念和方法,积极与服务对象建立良好的专业关系,充分接纳和关爱,充分理解和尊重,保持同理心,行之有效地做好专业服务工作。通过社区走访、家庭走访和谈心谈话活动,了解其思想动向、生活等情况,进行专题禁毒宣传教育,实施亲情帮教,唤醒人性良知。要有效展开思想引导工作,做服务对象的读心人、知心人、贴心人、暖心人,加强沟通合作,尊重服务对象的个人选择,全面为服务对象提供优质周到的服务和保障。
二是开展社区康复工作,要着力提高和解决社区部分工作人员能力不足的问题。当前,社区工作人员较为紧张,特别是禁毒社会工作者紧缺,部分社区存在对禁毒工作重视不够能力不足的问题,对服务对象的情况了解不深入不细致,对服务对象的需求也是爱莫能助。解决这一问题,需要运用相关部门联动机制,通过引进专业人才、专业轮训集训、改善工作环境、提高工作待遇等措施,加强基层社区禁毒工作力量,提高基层社区发现解决禁毒工作中“急、难、险”问题的能力和水平。其实,陈某闭门不见并不是拒绝帮助,而是渴望生活稳定并期望得到帮助。陈某在家排行老二,有一哥一弟,家里人口较多。他说,刚出来的时候,父母和家人对自己很不信任,他也知道是自己曾经一次次地让父母和家人们失望,伤心,一出门家人就认为他又要去做坏事了,所以干脆就不出门了。但社区工作人员对此感悟和理解不够,是指导中心民警及时介入,通过系列的教育引导和关爱帮扶,让他看到了希望,有了自信,干什么都不觉得苦不觉得累。
三是创新就业帮扶理念,把零散打工形式纳入吸毒人员就业帮扶体系。近年来,各地就业压力持续加大,大学生中都流传“毕业即失业”的说词,就业难度之大可想而知。对于吸毒人员而言,他们本就存在文化程度低、特长优势少、社会适应能力弱等关键缺项和技术短板,就业形势十分严峻,就业难度明显加大,就业成功的概率小之又小。就业的含义是指在法定年龄内的劳动者所从事的为获取报酬进行的务工劳动,通常泛指劳动者拥有稳定的工作岗位、稳定的工资收入、良好的工作环境和社会保障。通过对就业概念的分析和理解,本案例立足于新的关爱帮扶工作理念,因势利导,因地制宜,注重引导社区融合社会力量,链接社会资源,立足于社区依托社区,多形式多渠道全方位为社区康复人员提供关爱和帮扶,助力社区康复人员回归社会,尝试把零散打工纳入就业帮扶的形式和内容,实现和满足了就业双向选择的基本要求,取得了实质性的进展和成效,并得以逐步展开和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