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建构家庭支持系统强化“多进宫”戒毒人员陈某戒毒动机的案例
案例内容
【案例背景】
有效的家庭支持能够起到缓冲作用,为戒毒人员提供家庭支持,有利于缓解他们的生活压力、促进身心健康及重塑个人幸福;有效的家庭支持能够增强耐受性和摆脱紧张处境的能力,使戒毒人员能理性看待毒品及成瘾行为,有益于戒毒人员重塑完整的人格并以积极的心态应对困难。通过向戒毒人员及家属介绍什么是家庭支持系统,自身在完善家庭支持系统中存在哪些障碍,帮助戒毒人员找到与家庭成员相处的方法,为他们提供一些基本的策略和步骤,能使他们能从家庭中获得更多的支持,提升自身的戒治效果。
【案例基本情况】
(一)基本情况
戒毒人员陈某,男,47岁,小学文化,已婚。初中毕业后混迹于社会,25岁准备结婚,父母因女方“出身”不好导致关系破裂,陈某与父母关系降到冰点。26岁与朋友合作生意,收获第一桶金,父母听闻主动向其表示祝贺,但陈某心存间隙,不愿与父母再有交集,直接离家单过。2004年,在朋友的引诱下首次吸毒,也曾尝试过戒毒,以失败告终,陈某被劳教戒毒、强制隔离戒毒4次,有着近20年的吸毒史,一直在吸毒与戒毒之间循环。公司由盛转衰到破产,后期生活用度靠父母、朋友接济,妻子在其第一次劳教后就协议经济独立。
(二)原因分析
个人因素:个人性格较为独立、孤僻,吸毒后系列事件导致人生落差较大,“三观”灰暗,思想颓废,不愿接触社会,缺乏生存技能。
家庭因素:吸毒多年,又有赌博恶习,其妻对其失去信心,虽保持婚姻关系,但名存实亡。父母恨铁不成钢,由当初积极帮助助力戒毒到后期不闻不问。尖锐的家庭关系,导致无法获得家庭足够的支持,不利于日常戒治更不利于后期回归社会保持长时间的操守。
心理因素:自尊心强,耐挫能力差,心理承受能力弱,人际关系处于矛盾对立的境地。
(三)方案制定
针对陈某多次强制隔离戒毒的经历和戒治动机不强、家庭支持缺失等情况,民警为陈某、妻子、双方父母制定“多方发力建构家庭支持系统”方案,在修复关系、获得家庭支持的同时,提高戒治动力、增强戒治动机。
和解计划:通过所内“家属学校”平台加强沟通疏导,促进陈某自我觉醒,自我改变,去影响家庭关系重建。
和谐计划:给内心植入健康种子,激发戒治原动力,了解挫折对人生成长的双面性,掌握面对和战胜挫折的方法,形成正确的挫折观。
提升计划:提升个体的家庭观念、价值观念、道德观念、行为规范等引导形成自信、乐观、坚强性格,逐步融入社会,承担起家庭责任。
(四)方案实施
1.沟通,化解家庭矛盾
入所的一年多时间,只剩母亲愿意接听亲情电话,偶尔打钱入账。有个小插曲,陈某想孩子,申请添加亲情电话登记人,在民警核实信息时,其妻子直接拒绝添加并告之民警,“这是第一次也是最后一次接听电话,就是陈某死在牢里,也别联系她”。
沟通是化解家庭成员矛盾的基础。为了能打破陈某与父母之间的隔阂,民警通过“家属学校”平台,联系其母亲,运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向其介绍戒毒的相关知识,强调毒难戒,但并不是完全不能戒,需要自己的努力也需要家人的支持与辅助;突出陈某近期的现实表现及较为强烈的戒治意愿。母亲哽咽,表示会积极调整心态,尽可能好的配合儿子戒毒,同时也请求民警将自己的态度告之陈某,希望努力戒除毒瘾,早日回归家庭,父亲也会去做好思想工作。一周后,亲情电话里,我们听见陈某与母亲久违的嘘寒问暖,父亲没有说话,但一直在电话机旁边静静的听。妻子的电话,民警再次致电后,直接挂断。不敢再贸然拨打,怕沟通陷入僵局,打断最后一丝联系。转换方式,通过我所“兮心工程”,积极与苏州某地后续照管站联系,了解到陈某岳父母的联系方式并致电,说明来电目的,邀请老人能参与到缓和家庭矛盾,重建幸福家庭的活动中。岳父母没有明确反对,表达最多的是女儿这十几年的苦。民警申请家访,连续两次上门做工作,转达了陈某的亏欠,以及强烈的戒治意愿。岳父母最终同意做女儿工作。一个月左右,戒毒所收到了妻子寄来的信:暂时还没完全调整好心态,孩子也不愿和“坐牢”的父亲面对面沟通,甚至不愿听他讲话。与陈某一起阅览信件,陈某痛哭流涕,满纸都是对自己的恨。稍作安抚后,陈某哭中带笑,说:“至少多年没有交流的我们,开始有了互动,我会努力的!”经过多次沟通,陈某与家庭成员的互动有了一定起色,激活了与家人间即将消失殆尽的交流欲望。在这里,我们也能清醒的认识到,所有的沟通都是基于陈某的积极戒治表现,后期要持续关注,时常提醒教育。
2.互动,促成和谐友爱
互动是家庭成员和谐友爱的需要。陈某积极表现,及时汇报思想及戒治状况。在民警的教育引导下,能对每一日的生活进行反思,提炼优势经验,提升戒治效果,争取每天一个小进步。长久的坚持,要求很高,需要很大的戒治动力与坚定的意志力。如何才能实现?靠的是陈某坚定的意愿与家人不懈的支持。民警鼓励陈某利用休息学习时间,尝试书写与妻儿、岳父母的互动。往来的信件越来越频繁,内容也从刚开始的寥寥数语发展到数页纸。妻子不再只有抱怨,也会表达对陈某的关心;岳父母不再只有嫌弃,也会融入对陈某的鼓励;孩子不再不理睬,偶尔也会告之父亲近期的学习情况。互动是幸福的,陈某感受到了久违的温暖,戒治更加积极了,尤其是劳动技能培训,自述“学个本领,出去了重振旗鼓,养家养孩子”。
3.理解,提升凝聚力
理解是提升家庭凝聚力的有效途径。家庭凝聚力的形成是一种潜在的教育力量,是家庭成员在长期的家庭生活中,通过一定的方式,把个体的家庭观念、价值观念、道德观念、行为规范等内在的心理品质以润物无声、潜移默化的潜入到家庭成员的心灵之中。陈某与家人频繁的互动,相互之间的关系发生微妙的变化,尤其是妻子在来信中,主动要求登记亲情号码,这是一个巨大的转变,从无到有,这是夫妻间的双向理解,由浅入深。第二天一早,陈某上交了一份汇报材料,用客观的态度来看待戒毒;用积极的心态接受家人的劝戒,感受到了大家的信任与关爱,戒毒信心大增。民警和家人勾勒出幸福美好的家庭蓝图,进一步激发对幸福家庭的向往,强化戒毒动机,明确未来努力方向。我所“兮心工程”趁热打铁,开展建构社会支持活动,邀请多位存在家庭不理解不支持的戒毒人员家属,来所会见,创设会见氛围,扩容会见时间,穿插戒毒知识讲解与戒毒人员积极戒治影像实录,增加双方的互动理解。
(五)实施效果
对陈某家庭支持系统建构评估主要通过与其进行谈心交流,观察其戒治状态、精神面貌、与家人的双向交流情况,了解整个心路历程的变化、感受和后续规划等。运用家庭问题解决质量评估系统中六个维度,对陈某家庭进行科学评估:
1.积极行为方面,陈某与家庭成员之间的沟通频次多,有一定实质效果;能互为传递温情,相互支持、理解。
2.消极行为方面,每每谈及过往多年的痛苦遭遇,抱怨、批评与指责还是存在。
3.参与度方面,亲情电话、书信、视频探访、“兮心工程”,互动活跃程度高。
4.关系方面,沟通是化解家庭成员矛盾的基础,经过多元的沟通渠道,人际关系亲密程度提高。
5.家庭成员联合方面,岳父母与妻儿是一个团队,父母是一个团队,共同针对陈某,但此时的针对,基本都是正能量的,均在努力教育、感化。
6.问题解决方面,待解决的问题是集中在疏远的夫妻、亲子等关系,均能坐下来,心平气和的沟通,疏导、消散各自消极情绪等,解决问题的过程是合理的,质量还有待提高。经过多方发力,陈某的家庭支持系统已初步建构完成,家庭支持动力显著增强,逐步将戒毒动机内化,外显为实现对家人的承诺,承担起家庭责任。
【案例思考】
通过多方发力,建构起的家庭支持系统,强化了陈某的戒毒动机,结合日常戒治实际,在帮助戒毒人员建构支持系统工作方面,有以下几点思考:
(一)要重视建立和完善家庭支持系统
要通过教育,引导戒毒人员意识到家庭支持系统对提高戒断率,降低复吸率的重要性。家庭是最基本的社会单位,是个人最重要的生活圈。戒毒人员出所后,首先要回归的就是家庭,要面对的就是家人,此时,最需要的、最直接的也是亲人的关心与帮助。家人义无反顾的提供支持,能最大限度的帮助其重新鼓起开启新生活的勇气。以本文为例,如果陈某的家人始终不能接纳他,让陈某感受不到温暖爱护,反而是鄙视和嫌弃,那基本上是要推他走上复吸的老路。
(二)要理解“欲取必先予”的道理,增加沟通交往的主动性
主动性是我们解决工作生活问题及人际交往时不待外力推动而自觉的行为。本文中,陈某在戒治活动时受到思想冲击,对戒毒有了深刻的认识,对家庭有了全新的理解,民警接力化力,将积极情绪转化为行动方案,主动建构家庭支持系统,虽然开始有碰壁,但不退缩,继续发力,主动反思、主动破冰、主动沟通。需要注意,戒毒人员的主动性,需要民警、戒毒所、社会力量的支持,要维护好主动性的“育苗”工作。
(三)要牢固树立“自助”的理念,求人不如求己,“求助”不如“自助”
“自助”是一种生活态度,积极乐观,持续正能量向上。自助者,要有自控力,运用合适的方法调节压力以应对种种困难;要有健康向上的人生观,利用经历与知识以提升和净化自己的精神境界;要有自信心,重塑自信是戒毒工作的必修课,通过运动、寻找优势及心理自我暗示等方法,重建自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