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众服务首页
司法行政人员首页
欢迎您访问司法行政(法律服务)案例库
首页 > 戒毒人员孙某动力性缺乏的教育矫治

戒毒人员孙某动力性缺乏的教育矫治

分享
案例内容
【案例背景】

(一)基本情况

孙某,1990年出生,小学文化,安徽省合肥市人,因吸食冰毒被决定强制隔离戒毒两年。孙某父母为求一子,先后有了两个女孩,位居老二的她,从小被寄养在外婆家,直至上小学三年级才被接回家中,与父母感情冷淡,自认为是家中“多余的人”,15岁时离家出走,6年没有回过家,期间也从未与家人联系。在这6年期间,孙某认了一个干妈,并自述干妈对她比亲妈还好,因此对干妈感情很深,曾一次性支付10万元支持干妈买车,但随着不断深入谈话,了解到这个干妈就是将其带上卖淫、吸毒的人。孙某曾于2007年11月因吸毒在无锡被劳教戒毒一年,解教后随即复吸,并一直留在无锡继续“坐台”,期间和另外一个姐妹共同收养了一名被判刑的“坐台女”的女儿。此次孙某因需要办理身份证,6年来第一次回家,因有案底,在派出所被要求尿检,查出仍在继续吸食冰毒,随即被决定强制隔离戒毒两年。

(二)主要表现及存在的问题

孙某入所后明确表示不想戒毒,两年出去后仍然会去找“冰”,是一名典型的动力性缺乏强制隔离戒毒人员。在戒治过程中孙某情绪不稳定,对父母抱有仇恨心理,家庭观念淡漠,是非界限不清,消极情绪十分严重,加上从小流入社会,文化水平低,社会恶习较深,在日常学习、生活和劳动康复等方面缺乏主动性,抵触和倦怠心理明显。

【方案制定】

运用“加减乘除”亲情疗法纠正其对家庭、亲情的错误认知,重建孙某对父母的心理依赖和归属感,从而激发孙某戒断动力。首先运用民警的人格魅力,让她对民警产生信任,积极配合矫治。其次运用家庭疗法,消减内心怨恨,排除心理障碍,修复社会支持,解开心结,培养健康情感。再次通过国学感召等认知疗法,提高孙某爱与被爱的能力。最后利用情景演练提高孙某辨别是非、爱恨的能力,除去她对干妈的心理依赖。

【实施情况】

(一)“爱心妈妈”——加上一份关爱,拉近心的距离

孙某入所时,戒毒所正在尝试开展与未成年戒毒人员的爱心帮扶结对活动。了解到孙某的情况后,虽然她已是成年人,但由于长期以来缺乏家庭关爱,因此也将孙某纳入到爱心结对活动中,由一位性格温和、管教经验丰富的民警担任她“爱心妈妈”。最初孙某对此活动较为不屑,但是通过这位“妈妈”不间断的关心呵护,嘘寒问暖和积极关注,渐渐的孙某感受到了民警的真心,认同了民警的管理。

(二)家庭治疗——减去一段误解,驱散恨的阴霾

本个案中孙某走上吸毒路的主要原因就是父母教养方式出现差错,家庭成员关系恶化造成的。社会化开始于父母怀抱孩子的那一刻,再社会化则一定少不了父母的参与,我们尝试着用家庭疗法来解决孙某的心理问题。

通过电话联系孙某家人后,其父母、姐姐都表示一直困惑于如何与孙某沟通,渴望化解孙某对他们的误解,改善与她的关系,乐意接受家庭治疗,而孙某本人也有求助动机。本次家庭治疗共计五次,每周一次。

首次访谈中,心理咨询师通过中立和共情建立与家庭的治疗联盟,鼓励各家庭成员描述对目前家庭关系的认识、自身在家庭中的地位与作用、对家庭他人的情感。之后几次治疗,心理咨询师每次会谈均从这一周来家庭成员的心理变化开始进入,通过提问每位家庭成员希望他人做点什么改变局面,逐步帮助家庭成员达成一致的期待;通过循环提问、假设性提问给这个家庭照镜子,提出看问题的多重角度,让孙某重新认识自己,推动其对家庭认知的改变,促进家庭成员的成长。每次治疗后都给予布置家庭作业,当对家庭的假设得到家庭成员的认可时,与家庭成员探讨发生改变的可能,形成新的家庭作业。通过治疗后的动态监控,发现孙某对家人的恨意已经消除,而她的家人也改变了之前和孙某的相处方式,能够用正确的心态和方式再次接纳孙某。

(三)伦理教育——积聚仁孝亲善,播下爱的种子

“人之初、性本善”“首孝悌,次谨信”……为消除吸毒类人员亚文化的不良影响,在省局的大力号召下,传统文化教育悄悄走进了戒毒教育课堂。孙某对这些非常感兴趣,尤其是在民警《弟子规》解读时,数次潸然泪下,触动了封闭已久的情感。孙某坦言六年中她也曾思念过家人,也看到过家人找她的寻人启示,还曾听一起的姐妹说过家人找她的消息,也曾想过回去,可转念一想到过去,所有的思念瞬间被仇恨掩盖。随后民警又让她看了诸如《婚纱》《和声》等关于母爱的电影,伴着故事情节的深入,孙某回想起和家人曾有过的温馨画面,对家人的愧疚之情随着泪水溃堤而出。随着传统的人伦、孝悌观念的入脑入心,孙某逐渐理解并关心家人,甚至在父母生日的时候还亲手做了卡片寄出,一颗爱的种子已经在孙某的内心逐渐生根发芽。

(四)情景模拟——除去错误依赖,揭开伪善面纱

虽然孙某与其家人的关系得到了明显改善,但是她却一直难以放下对干妈的“情”,仍然错误的认为干妈是她最亲近的人。为阻断孙某对干妈的错误情感依赖,戒毒所利用情景模拟的方式,提高她辨别善恶的能力。利用孙某对养女有较深的感情,给她做“如果她长大了,遇到……的问题的时候”情景模拟,期间共先后设计了四种情境,均是孙某在离家出走六年期间遇到关键性抉择时的情境,分别涉及到被诱骗卖淫、诱骗吸毒等场景。由另一个戒毒人员扮演孙某养女,而孙某则扮演相当于她干妈的角色,通过场景还原(演练当初孙某遭遇的现实场景)和自由抉择(在演练中由孙某的自由意志决定情境的发展)两种对比,使得孙某深切的认识到自己这些年来完全是她干妈赚钱的工具,干妈对她的好都是有目的的伪装,表示再也不会相信干妈的甜言蜜语,将与干妈一刀两断。

【案例思考】

(一)效果

通过在爱心帮扶上做加法,在消除仇恨上做减法,在潜移默化上做乘法,在化解心结上做除法,使孙某“脱胎换骨”,面貌一新。现在孙某目标明确,认真参加各项教育矫治活动,积极接受戒毒治疗,还曾获得了“矫治积极分子”的称号,戒断动力明显得到激发,在自身受益的同时,还经常现身说法,以亲身经历帮助感化周围同样有着亲情认知偏差的戒毒人员。在每个探访日也几乎都能看到孙某与家人温馨探访的场景。

(二)反思

在强制隔离戒毒人员中和孙某一样对家庭某一成员心存漠然甚至恨意的戒毒人员占有不小的比例,通过不断实践,发现对于这类戒毒人员矫治的重点应是:重塑亲情认知力、建立亲情矫治网以及激发内在驱动力,而“加减乘除”亲情疗法就是一次有效地探索。

1.重塑亲情认知力。孙某类戒毒人员戒毒动力缺乏的根本在于家庭问题,原因在于对亲情认知的偏差,针对这类戒毒人员在矫治中必须以“治本”为出发点,采取有针对性的矫治策略,通过一系列矫治手段改变对“家”“亲情”“关爱”等的认知。通过亲情伦理片感召其心,国学教育反思其行,再在适当的时机鼓励亲情电话、亲情通信、亲情探访,循序渐进地改变对亲情的认知。对场所内的强制隔离戒毒人员管理,虽然难以提供“类家庭”的管理环境,但是可以充分发挥女性民警的柔性作用,如开展“爱心结对”等活动,扮演“妈妈”“姐姐”等角色发挥情感陪伴的作用,帮助强戒戒毒人员建立正确的感情认知,体会温情,树立正确的家庭观念。

2.建立亲情矫治网。毒品依赖是个社会问题,更是一个家庭问题,不少研究资料表明,吸毒者家庭环境或存在的多种缺陷是导致吸毒的重要原因,要使吸毒者降低复吸率,必须高度重视家庭治疗的作用。但在现实情况下,由于多种因素的制约,在场所内实现持续的家庭治疗较为困难,因此必须充分动员利用社会力量,以所为联结点,形成大队、所、社会三级网络,建立戒毒人员、所内心理咨询师、社会心理咨询师、家庭、社会组织、爱心人士组成的亲情帮教网络,视具体情况建立帮教模式,如对于家庭缺失人员,可以由爱心人士担任其家庭成员,对于家庭关系紧张者,可以由心理咨询师介入调解,为强戒戒毒人员、家庭、社会搭建桥梁、营造环境。

3.激发矫治内驱力。确立富有挑战性而又可行的目标对于矫治生活有重要的指引作用,在对此类人员矫治目标制定中,可以充分运用洛克定律,制定总的高目标和阶段性的实施目标。根据强制隔离戒毒人员的现实状况和能力,民警加以引导,制定一个总的矫治目标,然后分析达成总目标的可能途径,制定每个月的矫治规划。在矫治过程中,注意对此类人员的跟进,及时讲评,调整规划,鼓励制定相对较高的目标。每一个阶段规划的实现都会更进一步激发更大的矫治热情,树立更高的矫治目标。同时在日常的跟进中,充分运用沙盘游戏、情景模拟、心理剧、舞蹈兴趣班等多种方式不断反复巩固前期矫治成果。

在吸毒人员的戒断生活中,激发动力只是矫治的一个起点,若要戒断成功,在矫治生活中,管理民警必须还要付出大量的心血教导吸毒人员掌握必要的戒毒技能,补充心理正能量,增强个人自尊、自信和价值感,帮助其构建内心心理支持系统,减少其受敏感环境的影响,从而真正达到降低复吸率的目标要求。

您的满意度:
满意
基本满意
不满意
您的满意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