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众服务首页
司法行政人员首页
欢迎您访问司法行政(法律服务)案例库
首页 > 运用综合戒治手段帮助戒毒人员坚定戒毒信心的教育矫治案例

运用综合戒治手段帮助戒毒人员坚定戒毒信心的教育矫治案例

分享
案例内容
【案例背景】

全国统一戒毒工作基本模式推行以来,在教育戒治业务上,四区五中心的专业化功能和作用大大凸显,教育矫治方式方法不断创新,教育戒治质量不断提升,复吸率显著下降,充分体现了统一戒毒模式的科学性、专业性和有效性。戒毒人员范某是被其父亲向公安机关举报而被强制戒毒的,他的成功转变就是一个典型例子。

【案例基本情况】

一、基本情况

戒毒人员范某,男,48岁,家中独子,性格内向,有轻微偏执。范某小学没毕业就踏入社会,因交友不慎染上毒瘾,吸食毒品三十多年,曾遭遇车祸致头部开颅手术,戒毒动机不明确。第二次强戒,由其父亲主动联系公安机关收戒,并亲自送达。

范某入所后,很不适应,经常报告头疼。对其父亲将其送至派出所被决定强制隔离戒毒非常抵触,心理上不接受,情感上不认同,情绪不稳定,日常戒治不积极参与。2021年7月14日,在习艺劳动过程中与戒毒人员胡某因工作流程问题发生争执并产生冲突,范某情绪更加消极,精神萎靡不振,自我封闭,不愿和其他戒毒人员交流,加之头部外伤后遗症,生理上和心理上消极因素叠加,产生了破罐子破摔的想法。

二、情况分析

针对范某的具体情况和现实表现,民警对其进行综合研判,原因分析如下:

(一)生理因素。由于开颅后遗症,没有办法完全消除头部疼痛,发病时开颅处特别疼痛,造成范某情绪反复,心理压力较大。

(二)情感因素。范某对其父亲送其强制戒毒,始终耿耿于怀,充满憎恨和埋怨,感情失落,心理无法接受,也不理解父亲的苦衷,“心结”无法打开,入所后一直拒绝与家人联系,对人生失去希望。

(三)认知因素。自我认为被家人抛弃,不爱他,嫌弃他,心态扭曲,认识错位。

三、方案制定及实施

(一)计划制定

第一阶段:时间4周,通过沟通了解情况,亲情会见、谈心谈话、生活照顾等措施,基本实现目标修复家庭关系。

第二阶段:时间2周,提升自我认知。运用各种萨提亚模式特有的体验式活动和练习,去回溯自己的原生家庭,处理那些儿时遗留下的未满足的期待。帮助他学会带着爱,清理原生家庭对自己的影响,划清此时此地和过去的界限,从而清醒地活在当下。引导他检视自我价值,清理过往经历在自我价值上对其产生的负面影响,重塑心灵。

第三阶段:时间2周,自我价值实现。重塑自我之后,更加清晰的了解自己,关爱自己,欣赏自己,树立自信,亲近家庭、他人、集体,摆脱孤独,活在当下。

通过一系列的活动,使他学会如何更好的了解自己和他人,以及我们与世界的互动模式,从而更好的与他人相处,获得一个理想的人际关系、亲密关系等。

(二)实施过程

1.积极医疗救治,生活上给予关心。2022年12月到2023年1月,范某因天气寒冷引发头部患处经常疼痛,需要夜间服药缓解疼痛,导致范某休息不好,生理和心理都状态不佳,民警及时为其购买防寒帽子,保暖的同时暖心。及时带其就医,查清病情,进行针对性的治疗,减轻范某病痛。范某心存感激,情绪有所稳定。

2.开展心理干预,消除心理压力。针对范某的心理创伤,心理咨询师及时进行心理疏导、危机干预,破解心理“障碍”。心理测试结果显示:思想压力过大、思想偏执,想法极端;中度焦虑、抑郁、敌对、人际关系敏感。通过减压游戏等措施,经过2周心理疏导和干预,负性情绪明显得到排解,自我封闭的状态得到显著改善。

3.沟通联系家人,破解情感隔阂。民警积极联系家属,沟通相关情况,得到家属大力支持。受新冠疫情影响,只能使用电话联系,刚开始两周,范某拒绝与家人联系,民警反复进行个别谈话,引导其正确对待,最终态度有所转变,愿意与父亲联系。经过多次沟通后,逐渐对家人的良苦用心有所理解,态度明显好转。

4.制定康复计划,实施个性化康复训练。康复训练中心根据范某体能、体质测试等结果,结合个人爱好兴趣,开具个性化运动处方并实施,每周两次康复训练,每次1小时,通过体育运动帮助其释放压力,获得快乐,改善心理。

5.进行戒毒常识教育,增强防毒拒毒能力。每周参加一次课堂化教学,学习法律知识、文化知识,进行吸毒危害性教育,不断增强戒治决心。帮助其查找吸毒原因,教授其应对高危情境的方法和技巧,制定抗复吸训练计划,通过抗复吸训练,逐步增强范某应对高危情境的能力和技巧。

6.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提高情绪控制能力。教授心理健康知识,促使其掌握心理健康的基本内容,掌握内归因和外归因的方法;不断增强心理调适的能力,学会自我控制情绪;做自己的好朋友,接纳自己,发现自己身上的优点,达到重拾生活信心的目的。

四、教育矫治效果

经过三阶段矫治,范某逐渐养成热爱劳动、热爱学习、积极参加康复训练的好习惯。

一是戒治态度明显改变。改变做事风格,积极乐观,在日常戒治生活中能主动帮助其他戒毒人员,主动与他人交流沟通,诉说心事,特别是主动找民警汇报思想和戒治情况。

二是能够主动接受戒治。能够结合自己实际情况,及时调整戒治计划。自觉遵守所规队纪,积极参加课堂教学并及时完成作业,阶段性考试成绩从平均63分逐步提升到89分;积极参加康复训练,按照自己的康复训练方案,严格执行训练。

三是找到正确宣泄方式。用心灵周记记录下自己的戒治点滴和心路历程,不断总结反思,适应戒治生活。

四是戒毒动机明确。通过持续个别谈话、情感感化,范某戒治的决心和信心明显增强,“心结”完全打开,明白父亲苦心,消除与父亲隔阂,明确表示,一定底戒除毒瘾,承担起自己应有的家庭和社会责任。

【案例思考】

本案例中范某因被动戒毒,由父亲亲自送至公安机关。现实中这种案例较少,本案例具有一定典型性,矫治的难点在戒毒人员情绪恢复,感情认同,戒毒动机的明确和强化。此类案例,主要矛盾是亲人之间,是解决问题的关键,干工作要善于发现和抓住主要矛盾,才能较好解决。本案例矫治时间较长,措施较多,但终极效果较好,值得推广。对一些问题交织,困难较多的戒毒人员,要及时开展个别谈话、复查卷宗等,及时发现各种线索,有利于工作开展。    

您的满意度:
满意
基本满意
不满意
您的满意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