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用表达性艺术治疗开展团体心理辅导的教育矫治案例
案例内容
【案例背景】
表达性艺术治疗主要指的是舞蹈治疗、艺术治疗和音乐治疗,这些术语也包括日记、诗歌、绘画、影像、冥想、即兴戏剧等治疗方式。《艺术就是医学》的作者肖恩麦克尼夫曾提出:“当心理治疗与艺术相结合时,二者的广度和深度都会被扩宽,当二者共同运作时,人类的疗愈历史得以延展”。在我国,有关艺术如何对于成瘾性人员起到积极影响作用的相关临床研究也在不断被探索、实践、实证过程中。
对强制隔离戒毒人员这一特殊群体开展由多种艺术形式相结合的表达性艺术治疗团体心理辅导,具有非常现实且积极的意义。因为表达性艺术治疗不同于其他心理咨询方式,它具有非语言式沟通的特质,其不需要依赖过多谈话表达,而更多作为一种直觉式的心象思考,可辅助于帮助当事人打开心扉,进行积极地心理干预,尤其是针对文化程度不高、语言表达能力和对自我情绪觉察能力较弱的戒毒人员群体,通过团体心理辅导来介入,能够让戒毒人员在团体中找到归属感,感受艺术营造的特殊场域,疗愈身心。
【案例基本情况】
一、方案制定
1.活动主题:“感受艺术魅力 调节负性情绪”
2.指导咨询师:具备一定艺术素养的专业心理咨询师。
3.确定参加人员:针对即将由教育适应区转向康复巩固区的19名戒毒人员开展了《正性负性情绪量表(PANAS)》综合评估,筛选出具有负性情绪倾向且有主动参加意愿的戒毒人员6名(后文简称团体成员)。
4.活动时间:50分钟
5.活动应用器材准备:绘画工具(每人1套)、手鼓(每人1个)、钢琴、小提琴等乐器、录制音乐及播放器。
6.活动目的:运用表达性艺术治疗的方式,由浅入深地帮助戒毒人员探索和表达自我的真实情绪,使其能够在本次团体心理辅导活动中感受到被看见、被支持、被疗愈的场域,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更好地适应戒毒生活。
二、方案实施
1.活动导入,感受音乐
唤起生活体验,初步了解音乐与心理情绪之间的关系。咨询师抛出问题,引导团体成员回忆中国传统仪式婚礼现场会用什么音乐?人在失恋的时候,一般会听什么歌等等,通过简单的问题设置,引导团体成员从意识层面上感知到这些不同的音乐如何在不同的生活场景中,影响当事人的情绪状态。简述了音乐作为“心理治疗”的媒介早在人类远古时期就已存在,以及音乐疗法的历史沿革和对整个人类社会历史进程的影响,使团体成员从更高意识层面对艺术(音乐形式)有了客观的了解。
咨询师使用电钢琴演奏现代钢琴乐曲《夜的钢琴曲第五乐章》(石进,2010),用小提琴演奏了E大调三段式小夜曲风格西方古典音乐《Salut d’Amour(爱的礼赞)》(Edward Elgar,1888)选段,用非洲鼓演奏了摇滚乐《火车驶向云外 梦安魂于九霄》(刺猬乐队,2018),三种不同风格的音乐,邀请团体成员分别用一两个词汇,描述不同乐器和音乐类型带给他们自己的情绪感受,让团体成员感受不同的音乐带给人的不同的情绪投射,例如聆听上文列出的钢琴曲目的时候,大部分团体成员表情凝重哀伤,而聆听非洲鼓演奏的摇滚乐时,大部分团体成员虽表情拘谨,但有个别成员做出随音乐鼓点轻微点头等微动作。此过程,通过现场演奏、前置问题的方式,唤起团体成员的兴趣,提升了团体成员的参与度。
2.自由绘画,表达情绪
播放电影《人间失格》中的音乐原声《人间失格~メインテーマ~》,此段音乐节奏舒缓,曲调悠长,有回忆性旋律,运用“接受式音乐治疗”中的“音乐回忆技术”,意在唤醒团体成员内心深埋的负面情绪,音乐时长4分28秒,在本环节循环播放,作为情绪调动、绘画陪伴的主要工具。
在聆听音乐过程中,咨询师适时引导团体成员闭上双眼,沉浸式地感受。随后,咨询师示意团体成员拿起画笔,将自己的情绪和记忆通过“自由绘画”的方式予以表达,这也是本次团体活动中的一个重要步骤。
在分享交流环节中,咨询师邀请每位团体成员描述他的作品想表达的内容,并通过画面分析及对话,引导其看到自己真实的情绪状态:
【团体成员A】
团体成员A伴随音乐描绘了一只笼中的鸟,咨询师通过对话得知,“鸟”的意象即为A自己,表达了其受困于当下不知所措,压抑孤独的情绪状态,以及对自由的向往。
【团体成员B】
团体成员B通过聆听音乐,创作了如上作品,通过与B的对话,咨询师得知B画的太阳是夕阳,同样是太阳的意象,他选取“夕阳”来定义自己的作品而不是“朝阳”,交流过程中,他运用了“留不住光明”“无力回天”等词汇来形容作品,由此可见其内心深处有种后悔莫及的内疚。
【团体成员C】
团体成员C的作品呈现温馨、具象的特点,通过对话得知,此段音乐的旋律唤起了C对于往昔家庭生活的回忆,以及对妻子、孩子的思念,如今强制隔离戒毒的生活将他与亲密关系进行了剥离,成为他抑郁倾向的主要导火索,并由此可见,亲密关系与家庭生活对于戒毒人员C来讲,是帮助其顺利戒毒的有效抓手。在后续的照管中,咨询师与相关警察进行沟通,建议其从建立家庭支持系统方向入手,助力该戒毒人员顺利戒除毒瘾。
【团体成员D】
团体成员D的作品中意象元素较多,通过交流,D敞开心扉一一向咨询师解释画面中“黄裙子女孩”“红色海洋”“悬崖”“猪”,在他的婚姻生活中不同的人物角色对应。因为吸毒,妻子与自己离婚另嫁他人,他说自己像被抛在悬崖之下,在红色的海洋中苦苦挣扎。这段记忆是造成他抑郁情绪的主要原因,直接激励了D的低自我价值感,造成了被抛弃的核心创伤,对接下来继续进行心理辅导提供了有用信息。
【团体成员E】
团体成员E在分享过程中,一直向咨询师强调自己没有艺术细胞,呈现出内向害羞的状态。咨询师耐心解释,艺术治疗与艺术细胞毫无关系,只是一个探索自我的工具,与画的好不好、像不像无关。随后E便放松了心态,提笔作画,咨询师抛出问题:为什么在你的作品中河流是“黑色的”而不是“蓝色的”?E认为黑色是他的保护色,让他觉得安静安全。此绘画作品呈现与该团体成员现实生活表现相对应,在戒治生活中,E不爱与人交流,沉默寡言,表现了他自我防御机制较强等特点。
【团体成员F】
团体成员F在整个创作过程中,是最后提笔的。前期他一直闭目聆听音乐,面无表情,分享环节中,F不以为然地展示他的这幅作品,并不停强调不知道自己画的是什么。咨询师询问他在听音乐时有什么情绪出现,F表示,在聆听音乐的时候,脑子很乱,各种画面一一浮现,但是他捕捉不到具体的景象,心情开始烦躁,最后草草创作了此幅作品,并提到了“这就是我自己”“这就是我的生活”这样的话语。咨询师捕捉到该细节,并安抚F,引导其继续接纳当下烦躁的感觉,并期待在后续的流程中体验释放的快感。
3.即兴创造,释放情绪
通过“接受式音乐治疗——音乐回忆技术”的唤起,及个体“表达性自由绘画”,使个体情绪进行呈现,发掘情绪共性,接下来,让团体成员在特定音乐中感受被唤起的情绪,并在咨询师的引导下进行音乐想象,做即兴演奏和即兴舞动进行情绪释放。
选取的音乐是冰岛作曲家Olafur Arnalds创作的《3055》,这是一首古典风格的音乐,前半段呈现出节奏缓慢曲调压抑忧郁的风格,后半段加入了电子鼓、电音等元素,节奏逐渐明快,曲调逐渐从压抑到明朗,非常适合做调节负性情绪的音乐治疗曲目。
在这首前半程节奏缓慢曲调哀伤、后半程鼓点密集曲调激扬的音乐选段中,咨询师邀请团体成员寻找与自己情绪契合的转折点,放松身心,跟随音乐拍打手鼓,亦或自由舞动身体,大部分团体成员渐入佳境,表情丰富,动作幅度渐渐变大,酣畅淋漓,此过程通过大家的即兴演奏和即兴舞动,直接作用于潜意识,由潜意识引导实现情绪释放。即兴创作结束后,咨询师随即组织分享交流,团体成员在交流中,情绪得到进一步的释放,并逐渐掌握了调整情绪的能力和方法。
4.引导冥想,放松身心
本过程运用音乐治疗中“接受式音乐——音乐精神减压放松”“引导式音乐治疗”、冥想引导等技术,引导团体成员在轻松舒缓的音乐中进行身心深度放松的冥想活动。
咨询师选取《Spirit of Reiki》音乐选段,包含自然声、白噪音、音域宽广空灵等有益放松神经的特质,带领团体成员身临其境,进入冥想状态,达到放松肌肉、舒缓神经、平复情绪的效果。
三、实施效果
本次心理团体辅导6名成员在咨询师的引导下,能够沉浸到艺术带给人的情绪中,并能通过表达性艺术疗法宣泄负性情绪,调节心理状态,无论是现场表现还是分享感受,都比平时更加活跃。活动结束后一周,通过《正性负性情绪量表(PANAS)》测评,6名团体成员负性情绪指数均有所下降,达到了预期的目的和效果。
【案例思考】
在表达性艺术治疗中,音乐是非常重要的一个艺术形式,声波通过鼓膜间接作用于人体大脑中的下丘脑、前额叶皮层、海马体等影响情绪体验的脑结构。绘画作为视觉化呈现方式,可以跳过语言诉说的环节直接将戒毒人员情绪状态进行呈现。即兴演奏或即兴舞动,能够从调动身体活动的层面激发戒毒人员切换情绪状态,尤其对于不善言辞、孤独内向、习惯自我压抑、甚至语言中枢受阻的戒毒人员来说,艺术的形式更能够被他们接纳,直接作用于脑神经,干预其情绪体验。
此次团体心理辅导活动,针对有负面情绪倾向的戒毒人员,运用了表达性艺术治疗中的“音乐感受”“接受式音乐治疗”“音乐减压放松”“自由绘画”等技术,通过团体成员互动和亲身体验,帮助团体成员深入探索和表达自己的情绪,通过“再创造式”音乐治疗的手段、“即兴演奏”“即兴舞动”“冥想引导”等技术帮助戒毒人员释放负面情绪,提高运用艺术表达调节情绪的能力。
表达性艺术治疗作为一种以艺术为媒介的心理疗法,有着不可忽视的强大疗愈力,能够直达人类潜意识深处。在强制隔离戒毒所内,对戒毒人员开展针对性的表达性艺术治疗手段的团体心理辅导,不是以提升团体成员表达艺术的能力为目的,而是挖掘和激发每个团体成员内心强大的生命力和独立解决问题的聪明才智,相信艺术一定会通过其独有的特点,唤醒戒毒人员本自具足的生命力和自救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