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众服务首页
司法行政人员首页
欢迎您访问司法行政(法律服务)案例库
首页 > 一例精神障碍所致行为异常的成功处置个案

一例精神障碍所致行为异常的成功处置个案

分享
案例内容
【案例背景】

叶**,男,福建省***市人,29岁。2003年开始交替吸食冰毒和海洛因,2016年8月被决定强制隔离戒毒两年,入所体检:未见明显异常。

入所后,叶**逐渐出现情绪低落、睡眠差、可疑性幻听、全身不适、食欲下降等症状。2016年8月底,该戒毒人员在宿舍来回踱步,称心情烦躁、情绪紧张、胸闷、心跳加快,有轻生的念头,但理智尚能控制,请求民警给予治疗帮助。大队民警带其至本所卫生所就诊,接诊的民警医生邀请精神科医生会诊后,诊断:1.活性物质所致精神障碍。2.焦虑状态。给予服用奥氮平和氯硝安定药物治疗。治疗初期,叶**表现情绪改善、睡眠好,未见明显特殊行为。但至12月20日吞服半枚钢针,对其及时转诊治疗。12月31日诉胸闷、心慌、倒地抽搐。

【方案制定】


叶**从2003年首次吸食毒品海洛因,先后多次接触冰毒、大麻等其他毒品,于2016年9月29日入所进行强制隔离戒毒。叶**入所后情绪不稳,易激惹,夜间睡眠差,严重时甚至彻夜不眠。医生接诊后,对其进行精神功能检查:意识清楚,定向力存在,接触一般,对答切题,测及言语性幻听,无思维破裂、强制性思维、躯体被控制体验,情绪低落,无自责自罪。予抗精神病药物“奥氮平”改善幻觉妄想等精神症状、氯硝西泮改善夜眠、西酞普兰稳定情绪等药物治疗。叶**入所后病情改善,因听信他人不能长期服药治疗,遂趁工作人员不备,私自藏药未服,于12月20日吞服半枚钢针自杀。并癫痫发作,倒地抽搐。戒毒所迅速将情况报告上级领导,并同时启动紧急抢救预案如下:

1.禁食禁水,监测叶**生命体征,严密观察病情,防止出现胃肠穿孔、出血等需要紧急处理的并发症。

2.积极与叶**沟通,进行心理疏导,了解本次叶**自杀的动机。

3.安排医生、民警协同,带叶**到市立医院外诊处置。


【实施情况】

我戒毒所医生、民警协同带患者叶**就诊南平市第一医院急诊科,予行X光胸部站立后前位、腹部站立后前位摄片检查示:1.心肺未见异常。2.腹部金属异物。纤维胃十二指肠镜检查示:胃内十二指肠降部可见一长约6cm钢针,遂予异物钳取出。患者叶**由民警及医生陪同,安全返回我所戒毒所。在对患者叶**进行心理疏导期间,发现患者叶**谈到服药治疗时,言辞闪烁、犹豫不决。并最终交代自己因听信他人说不能长期吃药,有藏药行为。初步分析:该患者叶**之所以出现吞食钢针自杀,癫痫发作。,主要原因在于其不能适应戒毒所环境,对毒品导致的精神疾病没有正确认识,不能规律服用药物治疗,因停药诱发癫痫发作。我所戒毒所针对该患者叶**:一是告知大队民警患者叶**在取异物手术后应继续禁食禁水24小时。二是急性观察期过后继续予患者叶**口服奥氮平、氯硝西泮、西酞普兰等药物控制精神症状、稳定情绪。三是通知大队严密观察患者叶**服药情况,防止藏药行为再次发生。四是安排患者叶**每周1-2次的心理治疗,通过认知性心理治疗,介绍精神活性物质所致精神障碍的疾病特点、治疗等改变患者叶**的认知。通过支持性心理治疗,建立良好医患关系,鼓励患者叶**安心戒毒,增加患者叶**服药依从性。

通过以上治疗措施,患者叶**目前病情稳定。

【案例思考】

(一)治疗依从性差,往往导致患者的病情反复发作,迁延难愈,容易出现异常行为,影响患者的心理社会功能,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和场所的安全稳定,因此应该采取积极的干预措施,以改善患者的治疗依从性。

1.开展健康教育。门诊医生应注意做好健康教育,改善服务态度,积极取得患者及家属的充分信任和合作,针对病人及家属的错误认知,加强卫生科普知识宣传和教育,让他们认识到自己所患疾病的性质,药物治疗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用药过程中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和应对措施,定期复诊,及时反馈用药情况。

2.合理用药。医生在临床用药时应该合理、规范、尽量减少用药次数和药物品种,切忌盲目用药。临床用药以单一用药为主;只有单一用药疗效不佳时,方考虑联合用药,联合用药亦以2种为宜,次数以每日1-2次为佳;若非疗效仍差,不考虑多药联合使用。

3.评估依从性。医生在用药前应该注意了解病人的病史、精神症状、用药史等等,以评估患者的治疗依从性。在治疗过程中,应该及时通过大队管教民警和患者本人了解病人的病情变化和心理变化,明确治疗依从性发生改变的原因,从而针对不同的原因采取相应的措施。

4.及时处理副作用。一旦患者在用药过程中出现一些较严重的不良反应,应该及时进行处理,同时最好在用药之前就告诉病人及家属药物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这样有利于减轻患者的恐惧心理和及早向医生反馈用药信息,避免发生严重后果。在选择药物时应该尽量选用安全有效、不良反应少、起效快的药物。

5.调动支持系统。许多研究提示,生活事件与精神疾病的发生、发展、转归有一定关系。应激性生活事件作为一种社会心理刺激因素影响患者的身心健康,而家庭和社会支持作为社会心理刺激的缓冲因素或者中介因素,对健康产生间接的保护作用,同时维持个体良好的情绪体验,有益于精神障碍患者的康复;治疗依从性评分越低,依从性越好,患者能够配合治疗、坚持服药可预防复发,预后也好,呈显著负相关,与临床观察相吻合。通过提供正确、合理的家庭社会支持,改善家庭和社会环境,尽量减少应激性生活事件对病人的精神刺激,是提高治疗依从性的重要措施,能够改善患者的预后,促使其早日康复,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增加生活幸福度。

6.开展认知治疗。很多研究报道依从性教育的良好效应,特别是教育病人关于药物治疗的作用和复发的前期症状的教育项目对病人更为有益。慢性疾病要做这样的教育工作,用药物治疗改善其认知功能是先决条件,改善认知功能有益于其依从性的改善。认知治疗包括开展有关疾病特征和需要药物维持治疗的家庭教育,与家属一起支持和鼓励病人对药物治疗依从。

(二)加强对患者管理和服药的观察;加强对患者服药的监督,观察患者用药后的反应等等。

1.监督服药。如何监督精神病患者好好吃药,是管教民警非常重要的工作,有一部分精神病患者认为自己没病或认为有人要害自己,往往很抗拒吃药,虽然被要求吞药入口,但他们会耍花样,有的悄悄压在舌底,乘民警不注意吐了,有的等民警走后到厕所扣喉吐掉……一旦没能坚持服药,有的精神病患者就开始犯病了,难以控制。建立相应的台账记录患者的服药情况和服药后的反应进行登记,加强服药监督,延长服药后观察的时间,加强与患者及同戒的沟通,掌握患者的思想动态,以便及时处理可能存在的安全隐患。

2.康复训练。制定康复训练计划,并发放给患者,包括康复训练的内容、时间安排和相关要求等。训练过程中要循序渐进,先易后难,反复训练,持之以恒。(1)行为训练:引入生活能力训练,内容有衣服换洗、整理床铺、服药时间、修剪指甲等。(2)思维训练:对思维贫乏的患者给予语言和信息的刺激,组织看书、读报、看电视新闻等,或与患者讲话聊天,寻找患者感兴趣的话题,鼓励患者说话。还可以通过讲故事、写日记增加其语言表达能力。(3)文体活动:鼓励患者参加文体活动,定期举行竞赛活动。(4)社会交往训练:鼓励患者多与人交流,指导患者如何求助、如何与人交往、与人相处、并训练患者的人际交往能力,通过以上的训练使患者的生活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得到最大的提高,帮助患者回归社会。

3.心理支持疗法。采用一对一个案心理咨询,心理咨询师主要运用倾听、尊重、疏导和鼓励,同时可以给予音乐疗法,柔和、舒缓的音乐有助于振奋精神、调节神经功能、改善睡眠状况。

(三)规律服药、持续治疗是防止精神病患者反复最有效的手段。使精神病患者重返社会是精神病治疗目标,也就是在病情完全缓解之后,使其能够正常地融入到社会中,能维持社会生活,因而需要药物的维持治疗及有助于治疗康复的环境。治疗原则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1.综合治疗原则:患者自身具有生物学、心理学和社会学的特征,精神病的发生和发展又与具体的生物、心理、社会因素相关联。因此,在治疗上应综合考虑,要采取药物治疗、精神或行为治疗、家庭或环境治疗的综合措施,只有这样才符合生物-心理-社会的治疗模式。

2.持续治疗原则:精神病多系慢性疾病,其治疗和康复需要相当长的时间,因此应有长期治疗计划。即使是急性或者亚急性精神障碍,在症状缓解后都需要持续地治疗,才能巩固疗效和防止疾病的再次发作。

3.治疗个体化原则:每个患者的生理情况、心理素质极其所处的社会环境各不相同,即使诊断相同,也要因人而异,为每一个患者制定出具体的治疗方案,并根据治疗中病情的变化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综合以上三大原则就做到了因人而异、因病而异的治疗,可以从很大程度上遏制病情的发展,有利于病人早日康复。

您的满意度:
满意
基本满意
不满意
您的满意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