戒毒人员李某某急性精神障碍发作治疗案例
案例内容
【案例背景】
进入21世纪,冰毒(甲基苯丙胺)的滥用已经变成影响世界范围的公共卫生安全和社会安全的主要问题之一。在西方国家,冰毒已经变成为主要的滥用毒品,而且有非常明显的增加趋势,在国内,自1994年首次报道摇头丸的滥用以来,冰毒的滥用也在逐年增加。苯丙胺类药物属拟交感胺类中枢兴奋剂,可以选择性作用于脑干以上的中枢神经系统部位,提高大脑皮层兴奋性,增强中枢神经系统活动。其作用机制是通过刺激中枢和外周的神经末梢释放单胺类神经递质多巴胺和去甲肾上腺素,并阻断递质的再摄取,使突触间隙多巴胺和去甲肾上腺素含量上升而起作用。甲基苯丙胺还可损害多巴胺能神经,通过外侧视丘下部,减少摄食,抑制食欲;并可使脊髓和脑干的神经反射亢进,拮抗巴比妥类药物对脑干网状结构上行激活系统的抑制作用,兴奋呼吸中枢,使呼吸加深加快。强制隔离戒毒人员由于长期吸食冰毒,不可避免的会产生中枢神经系统的损害,出现一系列的精神神经症状。
【案例基本情况】
(一)基本情况
戒毒人员李某某,男,25岁,2018年10月由天津市第一强制隔离戒毒所转入我所执行强制隔离戒毒,吸毒种类及方式为吸食冰毒。入所当天下午进行常规入所体检。自述吸毒史6年,平均每日吸毒量为0.3克左右,既往体健。家族史无异常。查血压120/80mmhg,心率78次/分,心电图示窦性心律,正常心电图。其余查体项均未见明显异常,查体结论为所检项目未见明显异常。
(二)发病急治疗情况
某日上午,李某某因小事与人发生争吵,进而发生肢体冲突,但未受伤。被值班民警及时制止,当时未诉不适。当天晚上出现乱语,凭空听见有人讲他的坏话,坚信有人要害他及家人,并下了毒,有人跟踪自己,脾气暴躁,打东西,兴奋话多,整晚不睡,病情不断加重,并有自伤自残倾向。大队民警遂带其到所医院就诊。
入院时体格检查:T 36.4C,P 85次/分,R 22次/分,BP 100/60mmhg.神志清晰。其他检查亦未见异常。
精神检查:意识清,仪表不整洁,交谈不合作,无法深入交谈,定向可。有评论性幻听、思维松弛、被害妄想。行为紊乱,有时做鬼脸。
经过询问病史,知其今日与人发生肢体冲突,值班医生为排除脑部损伤,嘱大队民警带其社会医院就诊,行头颅CT检查。检查完毕后,结果为头颅CT未见异常,结合其长期冰毒吸食史,诊断为活性物质所致的精神障碍。
1. 医疗方案的制定。首先对其进行保护性约束措施,防止进一步伤人及自伤;其次对其使用药物控制精神症状发作,待急性症状缓解后对其进行进一步的心理疏导和中西医结合控制发作。
2. 治疗情况。保护性约束措施。对于此例患者,必须迅速约束其身体。约束病人,应具有足够力量,行动之前要有准备,人员应当训练有素,注意现场可用于伤人的东西。约束动作要敏捷和人道,既要有效的约束病人防止伤人,又要防止因约束伤害病人。
3. 药物治疗。给与氯丙嗪100毫克肌注,观察效果。约一小时后其仍有躁动不安,遂再次给与氯丙嗪100毫克肌注观察。
4. 心理疏导。医生与民警积极开展与该学员的沟通工作,以缓解其戒备心理,减轻心理压力,构建和谐关系,使该学员能够信任医生,积极配合治疗。
5. 中西医结合治疗。急性发作缓解后,给与氟哌啶醇5-15mg/日肌注,后改用奥氮平20mg/日治疗。同时给与自拟定神汤口服,组方:香附12g,枳壳、远志、酸枣仁各10g,石菖蒲10g,朱砂(包)2g,白芍、法半夏各9g,竹茹7g,龙骨、牡蛎各15g, 1天1剂,水煎分2次服。精神障碍属中医“郁证”、“颠狂”等范畴,发病原因与情志失调,气、血、痰、火、瘀有关。根据该病的临床特点,中医常采用疏肝解郁,行气活血,涤痰降火,宁心安神等治法。定神汤中香附、枳壳、白芍疏肝柔肝,理气活血;酸枣仁、远志养心安神;石菖蒲、朱砂重镇安神,开窍醒脑;竹茹、法半夏涤痰降火,宁心除烦;龙骨、牡蛎重镇收敛。
(三)效果评价。经过上述综合性的治疗措施,李某某精神症状控制良好,未再发作。
【案例思考】
本案例为长期吸食冰毒所造成的精神障碍,长期吸食冰毒会导致多巴胺能神经元的凋亡、神经细胞大量破坏,引起神经功能系统紊乱,遗留产生精神疾病的病理基础。苯丙胺类药物依赖的躯体戒断症状和体征通常不明显。因此我们认为对戒毒人员精神障碍的早期识别非常重要。当发现疑似精神障碍戒毒人员时,不管是伪装的精神障碍,还是早期精神障碍患者均需尽快明确诊断,需要多角度对其早期甄别。
(一)多方观察。戒毒所民警、同宿舍的戒毒人员及同大队的戒毒人员要对其重点观察,必要时进行保护性约束。重点观察疑似精神行为异常戒毒人员的情绪(有无易激惹、冲动、情绪低落等)、性格(暴躁,懒惰,冷淡,自负,草率,内向)、生活习惯、社交能力、工作能力及记忆力等。民警在日常管理中加强对疑似出现精神行为异常(精神状态、作息、社交、饮食、劳动、个人需求、言行举止、衣着打扮、生活自理能力及个人嗜好等)的戒毒人员在宿舍、习艺劳动场所及康复活动场所等地点的监督。翻查既往监控视频录像,收集出现精神行为异常戒毒人员的资料,不仅可以为医生诊断提供帮助,同时也可以为甄别伪病提供有利证据。
(二)多方求证。通过询问疑似精神障碍戒毒人员家人,详细了解既往病史,有无脑外伤、癫痫、精神疾病史,还需了解其有无家族性遗传精神病史、生长发育史、家庭婚姻情况,有无重大的负性生活事件(比如丧偶、家人过世、配偶不辞而别、子女凄惨经历、家族财产分割等)。询问同宿舍、同大队的戒毒人员,有无其他新的精神行为异常情况,同时与之前观察的情况进行比较。还需了解精神障碍戒毒人员成长环境,了解相应文化背景,有无受特定风俗习惯等影响。
(三)多方交流。医生与心理咨询师密切配合,通过运用心理学以及相关知识、心理咨询的技术与方法,打开戒毒人员的心扉,了解戒毒人员的心理成长、人格发展、智力、社会及家庭、婚姻生活事件等评估,概括心理和生理测查,尤其是焦虑及抑郁量表,是否符合精神行为异常。分管民警通过谈话或经验分享,避免戒毒人员因思想波动而出现精神行为异常,若出现思想波动,应早期进行干预及矫正,使其保持良好的行为习惯。
(四)医学检查。临床医生需要排查功能性及器质性疾病所致的精神障碍,尤其要排除脑损伤、甲状腺疾病及癫痫所致的精神障碍,当然还需完善一些生化检查,如血常规、肝、肾功能,心肌酶,电解质,甲状腺功能等,同时完善脑电图、颅脑CT等相关检查,还需排除药物引起的精神障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