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众服务首页
司法行政人员首页
欢迎您访问司法行政(法律服务)案例库
首页 > 强制隔离戒毒所内HIV感染戒毒人员管理治疗

强制隔离戒毒所内HIV感染戒毒人员管理治疗

分享
案例内容
【案例背景】

一、艾滋病病毒感染者(病人)个例基本情况


陆某,32岁,未婚,小学文化,2010年7月15日入所。身高180cm,入所时间体重62公斤,1996年开始吸毒,1999年开始采用静脉注射方式使用毒品,多次与他人共用注射器且与多人有无保护措施性行为。入所前未进行过HIV抗体筛查,入所当月HIV抗体确证检测阳性,2010年8月中旬陆某CD4细胞检测结果为146,其他常规体检未见明显异常,8月下旬出现机会性感染右侧腰腹部带状疱疹。

【方案制定】

二、制定管理治疗方案

(一)管理方案

1.告知及转入集中管理大队方案

需要在获取陆某HIV确认检测报告后,尽快根据其个人的情况制定出告知的时间、内容等;在明确告知后,通知集中管理大队做好接收陆某入队的准备工作,落实对陆某进行观察、帮助的人员,营造良好的氛围,使其能更快接受感染HIV的事实并安心在专管大队进行戒治。

2.入队后相关知识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同伴教育方案

入队后警察要进行大队各项管理制度的教育,使其主动遵守所规队纪;医生要单独对其进行艾滋病相关知识教育、答疑解惑,帮助其建立健康心理;选择同乡或抗病毒治疗取得较好效果的戒毒人员,进行引导和帮助,建立积极向上的心态。

(二)治疗监测方案

1.艾滋病相关检验检测数据的监测

及时进行CD4细胞检测及其他血液、影像等必须的检测,掌握陆某的免疫情况及是否患有其他疾病,为开展抗病毒治疗提供数据。

2.机会性感染监测治疗方案

通过各项检查排查陆某是否存在机会性感染。8月下旬,患者出现右侧腰腹部皮肤灼痛感,继而出现集簇性水疱,诊断为带状疱疹。

带状疱疹治疗方案:使用阿昔洛韦针剂静脉注射5天,一天两次;阿昔洛韦片剂、活血止痛药物、阿昔洛韦软膏外用联合用药2周。

3.抗病毒治疗方案

鉴于陆某新发机会性感染带状疱疹,而带状疱疹治疗周期不长,决定首先治疗带状疱疹,后进行艾滋病抗病毒治疗。


初步拟定治疗方案为:AZT300mg(每日2次)+3TC300mg(每日1次)+NVP200mg。

【实施情况】

三、具体实施经过

(一)告知

2010年7月29日获取陆某HIV确认检测报告,决定尽快对其进行告知。考虑患者入所前接触艾滋病相关知识较少,性格偏内向,采取“三步走”的告知方式,分三次(三天)教育约谈陆某,逐步告知。首次约谈内容为:入所后日常生活、学习和劳动,以及其本人吸毒史、流行病学史及家庭关系等;二次约谈内容为:艾滋病相关知识,指出既往共用针具、不安全性行为等高危行为极有可能让其感染HIV,了解其对HIV的看法、对既往高危行为是否有正确认识,判断其承受能力;三次约谈内容为:国家对艾滋病患者的相关政策等,然后明确告知检测结果,引导其用正确的思想对待这一事实,以及可以享受国家“四免一关怀”政策等。 

经三次约谈并明确告知后,患者表示接受感染HIV的事实,明确表示要进行艾滋病抗病毒治疗和自愿转入艾滋病专管大队。

(二)完善相关检查

2010年8月中旬,陆某CD4细胞检测结果为146;HBSAg阳性,HBeAb阳性,HBcAb阳性。其余相关检查未见明显异常。

(三)临床适宜性评估、依从性教育评估

考虑患者主动提出进行抗病毒治疗,对其进行临床适宜性评估、依从性教育评估、基线评估。排除严重慢性病、肺结核、精神障碍、严重神经性疾病等不适宜进行抗病毒治疗的情况,基线检查符合治疗条件,可以按方案先治疗带状疱疹,后进行艾滋病抗病毒治疗。

(四)治疗

1.机会性感染治疗:使用阿昔洛韦针剂静脉注射5天,一天两次;阿昔洛韦片剂、活血止痛药物、阿昔洛韦软膏外用联合用药2周,陆某右侧腰腹部水疱结痂脱落,灼痛感明显减轻,带状疱疹基本痊愈。

2.抗病毒治疗:2010年9月,患者带状疱疹疾病痊愈后,再次对陆某进行依从性教育评估3次,内容涵盖HIV相关知识、抗病毒药物信息、依从性对于治疗重要意义、如何面对副反应等,判断其有良好的依从性;基线临床检查、实验室检测结果符合抗病毒治疗条件;签订各项相关文书,给予其按方案进行抗病毒治疗。

(五)治疗监测

1.直视督导下服药

医院设立抗病毒药物专柜,对药物进行妥善保管。治疗小组成员为抗病毒治疗督导员,根据抗病毒治疗的需要,承担服药监督工作。

2.对病人进行身体健康指标监测

按抗病毒治疗临床和实验室监测标准,严格定期进行健康体检(包括三大常规、肝功能、肾功能、X线、心电图、腹部B超),必要时可随时进行检测,每2-3个月进行1次CD4细胞计数检测。

3.副反应监测、处置及同伴教育

陆某进行艾滋病抗病毒治疗第8天,诉皮肤瘙痒,但未见明显皮疹,给予抗过敏药物治疗;第9天四肢、躯干散发淡红色皮疹,瘙痒加重,考虑为抗病毒药物NVP所致皮肤过敏反应,检查肝功能未见异常升高。

此时患者担心不能耐受抗病毒药物,有终止抗病毒治疗想法。针对陆某的情况,一是医生做好药物性质、副反应几率、副反应应对等解释开导;二是大队给予其安排营养餐、休息静养等关心、关怀;三是由其他抗病毒治疗戒毒人员中有过类似药物副反应情况的,对其进行安抚和生活上的帮助。经有效抗过敏及支持治疗,皮疹从服药第12天开始消退,陆某亦坚定了服药的信心。

(六)同伴教育

针对其不稳定情绪和继续抗病毒治疗信心不足的情况,通过周围同伴用亲身经历去开导、教育陆某,引起共鸣,使其受到积极的影响,促进他坚定治疗的信心。在该病例中,同伴教育起到了帮助患者提高依从性的作用。

(七)处遇


目的是落实关怀政策,改善生活条件,促进和保证良好的服药依从性。伙食标准提高,定量供应水果、牛奶,及时补充营养,有效缓解服药初期出现的轻微恶心情况等;医生进一步教育其日常防病知识,加强身体锻炼,减少出现其他影响抗病毒治疗的疾病,适当时给予安排休息。

【案例思考】

四、治疗取得效果及体会

(一)治疗效果

2011年1月,即实施抗病毒治疗后第4个月,陆某CD4细胞检测为221,表明通过治疗,免疫功能得到恢复和提升,随访检测血常规、尿常规、肝肾功能等未见明显异常,进一步坚定陆某抗病毒治疗的信心。

2011年5月,陆某CD4细胞检测为290;2011年9月CD4细胞检测为310;2011年12月CD4细胞检测为352;2012年1月病毒载量检测低于检测下限,随访检测血常规、尿常规、肝肾功能等均无明显异常,体重增加4公斤,自进行抗病毒治疗后未出现机会性感染及相关并发症。

通过所内HIV感染者集中管理与治疗,一是患者身体健康状况明显恢复,体重增加,体力恢复,更好地落实了国家关怀政策,保障他们的合法权益,使患者重拾生活信心;二是在所内能够安心接受教育戒治,有利于开展针对性的教育、管理和专业化的治疗,提高教育戒治质量;三是有利于控制所内交叉感染,防止所内传播,维护场所安全稳定;四是有利于降低他们解戒后对社会的危害性,通过治疗减少病毒载量,是降低传播几率的有效保证。

(二)体会

1.所内管理和治疗能确保治疗依从性。监管场所内吸毒人员与社会闲散吸毒人员区别在于,监管场所内对吸毒人员有严格的管理,制定了有规律的生活、学习、习艺劳动等制度,直视督导服药确保了患者的服药依从性(达99%以上),这是保证抗病毒治疗取得良好效果的基础,在取得治疗效果后,患者会自觉形成习惯,即使回归社会服药依从性依然良好。

2.国家免费抗病毒治疗药物疗效好。我们所使用的国家免费抗病毒治疗方案(药物),有效控制和缓解了患者出现机会性感染(并发症),90%的患者免疫水平有提升,出现副反应的患者多可经对症治疗消除症状,说明抗病毒治疗药物对吸毒人员有良好的效果。

3.改善所内生活质量、重拾生活信心对治疗至关重要。并发症及机会性感染发生率降低,身体各项健康指标得到提升,体力恢复,可以保证正常的社会活动和生产劳动,回归社会后能够自食其力,减轻家庭和社会的负担。


4.所内专管与抗病毒治疗意义重大。监管场所内的宣传教育和监测、有效治疗,使很多吸毒人员首次知道自己是HIV感染者,所内治疗极大的延长了患者进入艾滋病发病期的时间,病情可以得到长期有效的控制,大大减低回归社会后吸毒、性传播的机率,具有重大的社会意义。

您的满意度:
满意
基本满意
不满意
您的满意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