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戒毒医疗方法应用于戒毒人员传染病防治的案例
案例内容
【案例背景】
本案例以416名戒毒人员药物滥用情况为调查样本, 由我所医院医护人员进行入所药物滥用调查, 结果显示曾经药物滥用物质主要为新型毒品冰毒。
在被调查的416名戒毒人员中,曾经使用冰毒 393人(94.5%)、海洛因4人(0.9%)、吗啡6人(1.5%),麻古2人(0.5%)、摇头丸10人(2.4%)、曲马多1人(0.2%)。不同吸毒方式中,主要为烫吸411人(98.8%),静脉注射吸毒4人 (0.9%),口服1人(0.3%),与他人共用针具史2人,占注射吸毒者的 50%。
在被调查的416名戒毒者中,梅毒螺旋体抗体、HCV抗体、HIV抗体采血检测情况:梅毒螺旋体抗体阳性188人,梅毒检出率为45.2%,主要集中在20-49岁年龄组;HCV抗体阳性12人, HCV抗体阳性率为2.9%, 也主要集中在20-49岁年龄组;HIV抗体阳性0人,HIV抗体阳性率为0%。
【案例基本情况】
(一)基本情况
药物滥用调查情况表明,吸毒人员药物滥用与传染病关系密切,尤其是以性传播、血液传播为主要传播途径的梅毒、丙肝、艾滋病等传染病。由此可知,戒毒人员是传染病的高危人群,梅毒在我所戒毒人员中为高发传染病,接近全体戒毒人员半数。为了防治传染病,我所医院制定了详细的传染病检测工作流程:即入所进行各项传染病检测,所内医院检测同时送上级医院检测,均为阴性者定期复查,阳性者进行隔离治疗。在所期间全体戒毒人员均进行定期筛查,出所前进行综合检测。具体工作中开展了一系列防治措施,即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防治结合,通过“三早一结合”策略,同时保证疗程规范,用药剂量足够,有效的预防和治疗了传染病,实现了所内防治传染病的全覆盖、零传播、治未病。另外,定期对戒毒人员进行传染病宣传教育,采取通俗易懂的方式, 开展戒毒人员面对面的宣传教育,普及毒品的危害和传染病传播途径、危害、预防措施等基本知识,提高防病意识。
(二)传染病的发现及诊断
1. 我们严把新生入所体检关,对于新入所的戒毒人员,建立健全健康档案,进行严格全面的健康体检。问诊部分包括既往史、家族史、性病接触史,检验部分主要包括与戒毒人员关系密切的梅毒、丙肝、艾滋病等传染病检测,还有一般性传染病如甲肝、乙肝等检测,检测项目为各种传染病抗体,检验结果由两名医生确认后签字,除所内检验外还送血至所外医院进行复查,以确保检验结果的准确性。若所内检验肝炎抗体为阳性,梅毒艾滋病为阳性,则所外再检验病毒定量,RPR等相关检验项目。
2. 对于在所戒毒人员进行定期综合体检,包括入所一个月体检、三个月体检、年度体检及出所前体检,每名戒毒人员在强制隔离戒毒期间检测共计近10次。同时联合疾控中心,定期对戒毒人员进行艾滋病筛查。通过定期体检及筛查,可以尽早发现传染病,并及时进行处置,防止传染病在所内传播。
(三)梅毒的传播途径、诊断及治疗
1. 传播途径
传播途径有三种,1)性接触:是主要传播途径,占95%以上。2)垂直传播:即母婴传播。3)间接传染:接触到患者使用过的内衣、内裤、被褥、毛巾、剃刀、浴巾、浴盆、便器等,由于这些用具上可能会沾有患者损害处排出的梅毒螺旋体,因而可产生感染。前两种为直接传染,由于吸毒人员往往自我保护意识薄弱,有不洁的性行为,因此在所梅毒患者中大部分因曾发生过不洁性行为而感染梅毒。戒毒人员在强制隔离戒毒期间为集体生活,为避免间接传染,我所医院十分重视消毒工作,对戒毒人员衣物用具进行严格消毒,坚决杜绝间接传染。
2. 诊断
梅毒的潜伏期为9-90天,目前较多的隐性梅毒存在,所以有感染梅毒风险的情况下就一定要检测明确,实验室检查有梅毒螺旋体检查和梅毒血清反应检查(RPR)。在所416人中,梅毒螺旋体抗体阳性者188人,占45.2%,其中RPR阴性者为71人,占37.8%,余117人RPR比值均有不同程度的升高,最高者达1:256。
3. 治疗
对于所有梅毒螺旋体抗体检测阳性者均进行疗程规范,剂量足够的免费治疗。首选药物为:盐酸多西环素,规格:0.1g,用法用量:一次150mg,每12小时一次,疗程:两周,用药方式:口服。不良反应多为胃肠道反应:厌食、恶心、呕吐、腹泻等,因此通常服药时间为饭后。
我们作为特殊的医疗场所,选择多西环素作为梅毒的首选治疗,原因有三点:1)多西环素对梅毒螺旋体敏感,作为仅次于青霉素的梅毒治疗用药,效果肯定,2)在戒毒场所中,梅毒患病人数多,且普遍抵抗力低,多西环素较青霉素相比不易过敏,副反应相对少,3)口服用药,治疗方便,戒毒人员较容易接受。
4. 定期复查
梅毒患者在经过正规治疗以后,每三个月复查一次RPR,半年后每半年复查一次RPR,随访2年,观察比较当前与前几次的RPR滴度变化的情况。我所RPR阴性者治疗一个完整疗程后复查,95%以上RPR能保持阴性,少数RPR转为1:1,继续治疗。大部分RPR阳性者在治疗后3~6个月,滴度有4倍以上的下降,半年后每半年复查一次RPR滴度可持续下降乃至转为阴性,至出所前基本都能降至1:8以下。
(四)丙肝的传播途径、诊断及治疗
1. 传播途径
血液传播是目前最主要的传播方式,在某些地区,因静脉注射毒品导致HCV传播占60%~90%。使用非一次性注射器和针头、未经严格消毒的牙科器械、内镜、侵袭性操作和针刺等也是经皮传播的重要途径。不是所有吸毒的人都会得丙肝,但是需要注意由于丙型肝炎可以通过血液传播,如果患者为静脉吸毒,感染的可能性比较大。因为吸毒者共用注射器,注射器刺过别的丙肝患者,就会传染丙肝。
2. 诊断
我所戒毒人员在入所体检时即检测HCV,发现血清HCV抗体(+)时,立即送血至所外医院查HCV-RNA及肝功,对于HCV-RNA(+)者,尽早治疗,不论肝功能正常与否。
3. 防治
目前我所采用的治疗方案是降转氨酶、保肝治疗,常用药为:甘草酸二铵肠溶胶囊、水飞蓟宾胶囊、护肝片、肌肝片等,对急慢性肝炎的疗效确切。所内丙肝患者经对症治疗后,病情稳定,定期复查,各项指标均有不同程度的好转。丙肝目前还没有可以用于预防的疫苗。但是,丙肝是可防可治的,以下方式可以有效预防丙肝。主要包括:注意个人卫生,提高防病意识,禁止与他人共用衣物、器具等日常用品。出所后坚决拒绝毒品,不共用注射器;固定性伴侣,正确使用安全套;不与他人共用针具或其他文身、穿刺工具。
(五)艾滋病的传播途径、诊断及治疗
1. 传播途径
吸毒是传播艾滋病的温床。这是因为:1)吸毒者常常共用针管、针头,引起艾滋病病毒经血液传播。如果其中有艾滋病病毒感染者,注射器就会被污染,艾滋病病毒就会在其他吸毒者中传播。2)吸毒者的性行为往往是很混乱的,性乱交引起艾滋病病毒的经性途径传播。3)吸毒者的体质下降,身体免疫力差,也为艾滋病病毒的感染和发病创造了条件。
2. 诊断及治疗
对于HIV的诊断我所制定了严密的检测流程。所内检测发现血清抗HIV(+)时,先送区疾控中心初筛,再送市疾控中心初诊,然后送省疾控中心确诊,HIV阳性者进一步做CD4+细胞检测,定期检测免疫功能,在治疗过程中及时进行效果评估检测,如果出现严重合并症或并发症者,给予积极对症治疗。
(六)传染病的隔离及预防
1. 传染病的消毒消杀工作
重视消毒消杀工作。对戒毒人员生产,生活场所及常用生活用具进行严格全面的消毒。其中场所包括车间、宿舍、走廊、安全通道、厕所、洗漱间、晾晒室等。生活用具包括餐具、理发工具、洗衣机、指甲刀等。戒毒人员的餐具等个人用品每人一套,食堂配备有专业的餐具消毒柜,每餐后由专门民警负责消毒,对于理发工具、洗衣机、指甲刀等公共的生活用品,由民警专人管理,用后及时消毒。对于患有传染病的戒毒人员,对其生活用品,专人专用,隔离消毒,坚决杜绝混用混穿,坚决避免了传染病的交叉感染。
消毒方式分为物理和化学消毒,包括紫外线、优氯净、甲酚、酒精等。(1)浸泡消毒:对理发工具,指甲刀等用优氯净溶液或酒精浸泡消毒;(2)喷雾消毒:对生活场所用喷雾器把甲酚稀释后均匀喷洒空气、墙壁、物体等消毒;(3)紫外线消毒:对戒毒人员晾晒间的衣物用紫外线进行消毒。
2. 传染病的宣传教育工作
为了进一步加强传染病的防治工作,加强传染病的宣传教育工作。针对戒毒人员对毒品知识、传染病防治等知晓率低的特点,定期对戒毒人员进行毒品常识、传染病常识、传染病防治等宣传教育。采取通俗易懂的方式,对戒毒人员普及吸毒与传染病关系、传染病传播途径、危害、预防措施等基本知识,提高防病意识。
预防:(1)注意个人卫生,生活用品、衣物不混穿不混用。对传染病患者的用品实行专人专用,隔离消毒,坚决避免了传染病的交叉感染。(2)禁止故意隐瞒传染病,禁止恶意传播传染病,遵医嘱配合治疗。(3)加强自我保护意识,洁身自爱、遵守性道德是预防经性途径传播疾病的根本措施。(4)共用注射器吸毒是传播艾滋病的重要途径,因此要拒绝毒品,珍爱生命。(5)避免不必要的输血和注射,使用经艾滋病病毒抗体检测的血液和血液制品。
【案例思考】
药物滥用与传染病关系密切,通过严格的传染病检测流程,结合“三早一结合”策略,实现了传染病的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同时保证了所内防控传染病的全覆盖、零传播、治未病,对戒治场所的安全稳定起到了重要的保障作用。
(一)健全完善传染病检测工作流程,进一步细化传染病防治工作内容,继续加强对传染病的诊断及防治工作,明确工作标准。
(二)加强对传染病的宣传教育工作,丰富宣传形式,充实教育内容。强化戒毒人员对药物滥用及传染病危害的认识,加强自我保护意识。
(三)进一步加强合作共建,与疾控中心及上级医院建立长期的合作关系,利用信息化手段建立远程会诊等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