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V感染戒毒人员吕某某获得高效抗病毒治疗案例
案例内容
【案例背景】
海南省三亚强制隔离戒毒所认真贯彻落实司法部、海南省委省政府对HIV感染戒毒人员集中管理的工作部署,自2011年起,承担全省男性戒毒人员HIV感染者的戒治工作。自收治以来,贯彻落实《艾滋病防治条例》,对HIV感染戒毒人员进行积极教育矫治,医疗救治,为平安海南、和谐海南做出了应有的贡献。本案是对一名HIV感染戒毒人员进行高效抗病毒治疗的案例。
【案例基本情况】
戒毒人员吕某某,男,38岁,该戒毒人员曾被海南省疾控中心确诊为HIV携带者后曾服药治疗,后因吸毒中断治疗,2016年6月吕某某因HIV感染戒毒人员送入海南省三亚强制隔离戒毒所进行戒治。入所后,特殊病专管区针对其病情,采取了针对性的治疗措施,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一)治疗前健康教育。
吕某某入所后,医生多次向其宣教艾滋病的相关知识,重点讲解了服药治疗的必要性和受益性:1.控制病毒复制,减少病毒对全身多器官损伤,阻止疾病进一步发展。同时,及时治疗可以重建免疫功能;2.减少HIV感染后的并发症;3.避免发病,降低结核、PCP肺炎、隐球菌性脑膜炎、恶性肿瘤等合并感染的发生;4、维持CD4计数在较高水平,预期寿命将与常人无明显差异;5、提高生命质量等等。吕某某逐渐接受了事实,对生的渴望重新燃起,主动积极配合治疗。
(二)制定高效抗病毒治疗方案。
医生将吕某某的情况向三亚市疾控部门汇报,在农垦三亚医院专家指导下,制定了高效抗病毒治疗方案。所内医生帮助吕某某制定一个明确的每天按时服药计划,并与吕某某讨论该计划的可操作性。最终确定每日晚餐后1-2小时为服用抗病毒药物的时间。
(三)实施高效抗病毒治疗方案,追踪病情变化,处置突发情况。
大队民警每日督促其服药并做好服药登记。服药初期,吕某某出现发热、淋巴结肿大、皮疹等症状,吕某某提出终止服药治疗。医生向其宣教停药的危害:如果不能按时服用会导致病毒载量升高,最终导致耐药的发生,发生耐药将导致严重的后果,例如:病毒耐药,导致治疗可能无效、血浆HIV数量增加、CD4+T计数下降、发病的几率增加等等。同时,医生将此情况向农垦三亚医院感染科专家汇报,专家考虑上述症状为药物的不良反应,一般在治疗开始后的4~8 周逐渐减轻或消失,建议继续服药,并给予相应的对症处置。大队民警对吕某某进行谈话,对其进行心理疏导。经专家讲解、所内医生的劝导和大队民警的心理干预,吕某某逐渐打消了疑虑,同意继续服药。2个月后,上述症状逐渐减轻,遂坚持服药至今。
(四)定期复查病毒载量和CD4值,评估疗效。
2017年8月最后一次病毒载量检测显示未检测出艾滋病病毒,CD4值515个/ul,吕某某的病情得到了有效的控制。
【案例思考】
(一)健康教育应贯穿入所到出所始终。
随着艾滋病抗病毒药物的发展,艾滋病已经渐渐变成一种不再让人恐惧的传染病。艾滋病是什么病?就是一种慢性疾病,需要长期的治疗。艾滋病及早发现及早治疗,可以取得很好的治疗效果,愈后生存率与普通人无异。不仅要向感染者灌输“艾滋病是可以治疗的”思想,也要对专管大队民警宣教,达成共识,才能共进退。
(二)确定良好的治疗方案,定期检测,必要时向专家请教。
艾滋病高效抗病毒治疗工作必须由专人负责,并接受当地艾滋病防治专家的技术指导,制定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案,定期复查相关数据,评估用药疗效。与专家保持密切的联系,遇到特殊情况及时向专家请教,以期达到最好的疗效。
(三)千方百计提高依从性。
依从性是指病人按医生要求规定按时、按量正确服用所有药物、改变生活习惯的行为。抗病毒治疗是一个需要长期坚持的过程,病人服药的依从性对于治疗效果具有决定性的作用。艾滋病感染者一旦开始抗病毒治疗,就不能停止服药,为保证抗病毒治疗效果,需要保证95%以上的药物依从性,每个月漏服药物不得超过二次。如果不规律或不按时服药,产生耐药性的危险就会很高。因为如果药物的血浆浓度太低而不能阻止病毒复制,HIV就会产生抗药性。在药物存在的情况下,随着HIV的复制,具有HIV抗药性的病毒株(耐药株)逐渐成为体内HIV的主体。因此,良好的依从性可以减少耐药的出现,使药物抗病毒的作用具有持久性,从而达到更好的疗效。可以告诉患者一些提高依从性的方法,例如选择1日中患者最容易记住服用抗病毒药物的时间;将服用抗病毒药物的时间与其他日常活动挂钩,这样有助于使服药成为一件不由自主的行为。开展同伴教育和咨询,鼓励患者与其他人分享自己保持良好依从性的经验。
(四)积极心理干预。
戒毒人员合并HIV感染者有诸多压力:药物不良反应、身体症状、被歧视、孤独、疾病不确定性、经济压力等等,其中最大的精神压力莫过于对死的恐惧和对被社会孤立的打击。定期及时的心理疏导,调整好他们的心态,让其积极配合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