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众服务首页
司法行政人员首页
欢迎您访问司法行政(法律服务)案例库
首页 > 戒毒场所心理咨询师与精神科医生对精神障碍患者李某联合治疗的案例

戒毒场所心理咨询师与精神科医生对精神障碍患者李某联合治疗的案例

分享
案例内容
【案例背景】

在戒毒所内,部分长期滥用冰毒等化学合成毒品的戒毒人员,其神经系统往往遭受严重损害,进而罹患精神障碍。面对此类患者,虽然药物治疗能够在一定程度上稳定病情,但心理辅导的及时介入对于促进患者精神和心理全面康复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尽管在西方发达国家,心理咨询师与精神科医生联合治疗已成为常态,但在国内,两者的合作与沟通仍显得不足,共同治疗的案例更是寥寥无几。在戒毒场所,心理咨询师与精神科医生联合治疗的模式几乎未曾出现。

随着新型毒品吸食者数量的增加,戒毒所的精神障碍患者也呈逐年上升趋势。其中,许多患者的症状尚未达到通过司法鉴定要求所外就医的标准,但他们的治疗需求同样迫切。针对这部分患者,所内心理矫治中心与医院长期合作,不断在实践中探索,逐步形成了一套具有我所特色的心理咨询师与精神科医生联合治疗模式。本案例旨在以李某为例,深入剖析和探讨这种联合治疗模式在强制隔离戒毒所心理矫治中的应用与效果,以期为未来类似病例的治疗提供有益的借鉴和参考。

【案例基本情况】

戒毒人员李某,男性,34岁,长期吸毒多次戒毒。2021年至2023年间,某市第三人民医院的门诊病历多次记录其为精神分裂症患者。2023年11月,李某因为复吸毒而被送戒毒所接受强制隔离戒毒,在劳动教育期间,他常表现出自言自语、幻听、失眠及情绪不稳定等症状。经大队报告后,心理矫治中心与所部医院精神科决定为李某实施联合治疗方案。

(一)方案制定

为了更有效地帮助未达到所外就医标准或尚未送去专科医院鉴定的精神障碍患者,心理矫治中心与所部医院精神科提出了联合就诊模式。在策划此模式时,深入研究了相关法规,确保治疗工作合法合规。具体到李某这个个案,首先,精神科医生与心理咨询师联合工作,找李某沟通,发现其虽有自言自语、幻听、失眠及情绪不稳定等症状,但总体而言有部分自知力与现实检验能力。在了解情况后,跟李某详细解释了治疗的目的、方法、潜在风险及他的权利与义务,并与负责监管的大队签订了知情同意书。接着,将药物治疗与心理辅导相结合的综合治疗方案对李某做了详细的解释,药物治疗由精神科医生负责,根据李某的病情调整药物剂量和种类。而心理辅导则由专业心理咨询师负责,主要运用自体心理学的理论框架来理解和支持李某,利用矛盾意象法帮助其解决失眠问题。具体治疗方案如下:

1.再次精神诊断:由所医院精神科医生联系某三甲医院精神科专家,对李某的精神症状进行再次评估,并确定药物治疗方案,后续治疗由本所精神科医生跟进。

2.心理咨询准备:精神科医生建议李某在服药期间同时接受心理咨询,并与心理咨询师共同商讨制定治疗方案。

3.心理评估:通过面谈、观察、量表评估等方式,全面了解李某的精神状况、家庭背景、社会支持等,为心理咨询提供有力依据。

4.心理咨询:确定咨询目标,制定个性化的心理咨询方案,主要运用自体心理学的理论框架来理解和支持李某,并特别针对其失眠问题采用矛盾意向法进行治疗。

5.精神科医生与心理咨询师及时沟通交流:每个星期沟通一次,联合治疗一次。

(二)方案实施与成效

1.再次诊断与药物治疗。2023年12月,大队报告李某情况后,所精神科医生迅速联系本市三甲医院精神科专家,对李某的精神症状进行再次确诊。诊断过程中,李某自诉难入睡,经常做噩梦,存幻听、不安全感,凭空听到“有人议论他、讲他过去的事,曾经有命令他不要活了”等情况,目前无命令性幻听,有不安全感,感觉有被跟踪有危险,心情烦躁、想生气和口苦等。专家对李某的初步诊断为:精神分裂症;使用精神活性物质所致的精神性障碍。随后,制定了相应的药物治疗方案。李某服用药物主要包括:(1)奥氮平:加大用量至10~15mg/d进行抗精神病治疗,并根据病情适时调整剂量。(2)帕利哌酮缓释片:维持原剂量。(3)艾司唑仑片:针对睡眠问题,短期加大艾司唑仑片至1.5~2mg/d 以改善睡眠质量。定期随诊,观察病情变化。对于李某服药情况,所精神科医生每周一次定时跟进与监测,并确定根据李某症状的缓解情况,6个月左右调整用药情况。

2.细化联合就诊计划。根据《精神卫生法》和《中国心理学会临床与咨询心理学工作伦理守则》(第二版)等相关规定,精神科医生与心理咨询师共同商讨,制定了针对李某的联合就诊方案。精神科医生主要负责精神障碍症状的观察与药物治疗,心理咨询师则负责提供心理支持与辅导。具体为:

(1)每周沟通一次:从2023年12月第3周开始,为期8个月,心理矫治中心与所医院每周二上午就李某的精神症状、用药情况以及心理状况沟通一次。

(2)每周联合治疗一次:从2023年12月第3周开始,为期8个月,心理矫治中心与所医院每周三上午就李某的精神症状、用药情况了解和谈话一次,主要观察其服药后幻听等精神病性症状是否随着药物的服用减轻和消失,服药后自知力是否提升,精神状态如何,生活适应性情况,李某在习艺劳动现场的表现如何等等。还有定时监测用药对肝肾功能的影响,服药后依次1个月、6个月进行血常规,肾功四项检查。

(3)每周心理咨询一次:从2023年12月第3周开始,为期8个月,心理咨询师每周三下午对李某进行一次心理咨询,主要帮助李某调适服药后带来心理不适,治疗睡眠障碍,重构对幻听的感觉与认知,改善在劳动现场和宿舍的适应不良情况,重建其内心深处的人格缺陷等。

3.心理评估:通过面谈、观察、量表评估等方式,对李某的精神状况、家庭背景、社会支持等进行了全面了解。

(1)问卷调查:在第一次咨询,就对李某进行了一系列相关问卷调查:阿森斯失眠量表(AIS)为14分、中度失眠;SAS焦虑自评量表为65分、中度焦虑;SDS抑郁自评量表为66分、中度抑郁。

(2)谈话收集资料:通过几次谈话,心理咨询师收集到了关于李某的多方面资料,包括他的原生家庭背景、个人成长史、既往病史以及吸毒史。在深入了解后,发现李某由于从小父母离异,缺乏家庭管教,导致他在小学期间开始接触并染上了毒瘾。此外,咨询师还注意到,李某在服用精神药物后,早上的觉醒过程变得明显延长,且平时容易陷入昏昏沉沉的状态。诸如此类资料都为咨询师进一步对李某进行心理评估提供了丰富的资料。

4.心理咨询具体实施过程。心理咨询师为李某制定了每周一次的心理咨询方案,共分为三个阶段进行:

(1)建立信任与评估阶段(前3次咨询):与李某建立信任关系,了解其基本情况、家庭背景、成长经历等。通过倾听和接纳,让李某感受到被理解和支持。搜集更多客观资料,并进行相关心理测评。根据前面搜集的各种资料进行心理评估,为后续治疗提供依据,这一阶段的工作已经在前面的心理评估阶段完成了一部分。

(2)治疗与干预阶段(6个月左右,共24次咨询):运用自体心理学的理论框架,帮助李某理解和整合自己的内心世界,让其破碎的自体逐渐整合,在空间上逐渐统整,在时间上逐渐变得连续,对世界的感知逐渐接近现实,提升自知力。首先,在理解的基础上通过认知重构、情感支持、行为训练等方法,逐渐改善李某人际关系中的困惑以及对自己和周边人和事的感知,帮助李某重新审视自己的价值观、人生观等,建立正确的自我认知。让李某逐渐意识到,脑海中听到的声音是一种幻听,现实中并没有人真的在指挥他,改变其对幻听、妄想等异常思维的认知,并提高其社交能力和适应能力。针对李某的失眠问题,利用矛盾意向法进行治疗,所谓意向矛盾法就是“反转你原来的想法,努力思索与你真正意愿相反的念头,反而可以成功达到真正的目的”。具体到用意向矛盾法治疗李某失眠就是让李某不断想着“我要保持清醒”,通过这种反转的想法,李某内心对无法入睡的焦虑反而逐渐降低,焦虑降低以后李某大脑逐渐产生困意,身体也慢慢放松。一段时间后,李某的睡眠情况明显改善,这种改善在一定程度上又使李某的自我掌控感提升。

5.结束与再评估阶段(最后4次咨询):对李某的心理状态进行再评估。

(1)再次进行心理测评:阿森斯失眠量表(AIS)为5分、基本无失眠障碍,SAS焦虑自评量表为52分、为轻度焦虑;SDS抑郁自评量表为55分、为轻度抑郁。

(2)谈话评估:通过谈话搜集到的资料,李某的睡眠情况明显好转,幻听基本消失,人际关系改善,自我价值感明显提升,自体感在空间上逐渐变得统整,回忆过往的经历在时间轴上基本连贯。

(3)药物治疗再评估:6个月左右时间过去,李某的幻听基本消失,根据症状表现,对李某的药物适当减量。

【案例思考】

本案例成功展示了联合治疗模式在精神障碍患者的精神和心理康复中的巨大作用。在严格遵守《精神卫生法》和心理咨询伦理的前提下,通过精神科医生和心理咨询师的紧密合作,为李某提供了全面而有效的药物治疗和心理支持,帮助他逐步克服了精神障碍,心理逐渐康复,从而逐步恢复了正常的生活。通过李某案例带来了诸多反思,具体如下:

(一)精神障碍患者的全面康复是一个复杂而系统的工程,它需要多个部门的协作。尽管本案例聚焦于药物治疗与心理咨询的核心作用,但不容忽视的是,整个康复流程的顺利推进还依赖于戒毒人员所在大队的严密管理,以及相关主管科室,如教育矫治室与所政管理室之间的高效协调。大队民警负责日常安全维护与监督按时服药,而主管科室则需定期组织跨部门会议,就患者的病情动态、治疗效果评估、行为表现监测、心理变化追踪及后续治疗规划进行深入讨论与周密安排。这种跨部门的信息共享与协作机制,可促进治疗资源的整合,避免误解与冲突,以确保联合治疗的协同性与高效性。

(二)联合治疗精神障碍患者的难点是,尽管《精神卫生法》对心理咨询、心理治疗及精神科医师的工作范畴作出了清晰界定,但在实际操作中,三者间的业务边界仍时有模糊,尤其在针对精神障碍戒毒人员的联合治疗中显得尤为突出。因此,在规划治疗方案时,各参与部门需秉持既合作又界限分明的原则,深入考量患者的个性化需求与状况,强化沟通,力求避免治疗手段的冗余与冲突,确保治疗策略的精准与高效。鉴于精神障碍康复的长期性与挑战性,需持之以恒地制定详尽计划,并准备好应对治疗过程中的反复与缓慢进展。作为心理咨询工作者,更应保持积极的治疗心态与专业素养,以更好地服务于患者,促进其心理健康的稳步提升。

(三)随着联合就诊模式的日益成熟,每位精神障碍患者都是独一无二的观念愈发清晰和明确,他们拥有各自独特的症状表现、心理状态、成长轨迹及情感体验。因此,在制定具体治疗策略时,必须将患者的个体差异置于核心地位,精心设计既全面又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您的满意度:
满意
基本满意
不满意
您的满意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