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合并肺结核治疗戒毒医疗案例
案例内容
【案例背景】
【案例基本情况】
一、基本情况
戒毒人员杨某,男,45岁,离异,小学文化程度,7年吸毒史。2017年开始吸食传统毒品鸦片,以抽吸方式为主,每周约3-4次,每次约0.5克,2017年因吸食毒品被强制隔离戒毒两年,2019年再次因吸食毒品被强制隔离戒毒两年,2019年检查确诊“糖尿病”,2022年5月再次因吸食毒品被强制隔离戒毒,疾病诊断:1.2型糖尿病伴血糖控制不佳;2.继发性肺结核;3.乙肝;4.右肾囊肿。
二、病情诊断
1.主诉:多饮、多食、消瘦5年余,伴咳嗽、咳痰半年。
2.现病史:杨某于2019年检查确诊“糖尿病”,规律服用(二甲双胍+格列齐特+阿卡波糖)降血糖治疗,空腹血糖控制在7-9mmol/L。2022年8月因“咳嗽、发热1周,胸痛、气促1天”在德宏州人民医院呼吸内科住院治疗,出院诊断:1.细菌性肺炎2.支气管扩张伴感染3.I型呼吸衰竭4.慢性阻塞性肺病伴有急性加重5.胸膜炎6.2型糖尿病伴血糖控制不佳7.肠道真菌感染。2023年11月1日因胸部CT提示:右肺上叶病变,考虑肺结核可能。进一步完善检查,结核菌涂片检查:未检出抗酸杆菌,抗酸杆菌涂片:抗酸染色:未找到抗酸杆菌。2023年11月21日胸部CT提示:1.双肺多发病变,考虑支气管扩张合并炎症、部分膨胀不全,右肺上叶需要除外继发性肺结核;2.双飞多发慢性炎症;3.双侧胸膜增厚粘连;4.右肾小囊肿。给予抗炎对症治疗同时,并请德宏州中医院传染科会诊,进一步完善相关检查后,诊断:继发性肺结核,给予抗结核治疗。患者自起病以来,胃纳可、睡眠一般,小便次数增多,每日10余次,大便次数增多,每日3-4次,体重下降10余斤。
3.既往史:2021年胸片提示陈旧性肺结核,1998年头部外伤史,1996年阑尾手术史,否认药物过敏史。
4.个人史:有吸毒史。
5.入所查体:T:36.5℃,P:76次/分,R:19次/分,BP:96/78mmHg,体重70Kg,营养中等,神志清晰,查体合作。巩膜无黄染,头颅五官正常,双肺呼吸音清,未闻及干湿啰音,心脏相对浊音界无扩大,心率76次/分,律齐,未闻及病理性杂音。腹平软,无压痛及反跳痛,肝脾于肋下未触及。全身淋巴结未触及肿大。双下肢无浮肿。生理反射存在,病理反射未引出。
6.辅助检查:2023年11月21日胸部CT提示:1.双肺多发病变,考虑支气管扩张合并炎症、部分膨胀不全,右肺上叶需要除外继发性肺结核;2.双飞多发慢性炎症;3.双侧胸膜增厚粘连;4.右肾小囊肿。实验室检查:2023.04.21糖化血红蛋白:9.6%,2023.8.7-29空腹血糖波动于:10.68-18.09mmol/L。结核菌涂片检查:未检出抗酸杆菌,抗酸杆菌涂片:抗酸染色:未找到抗酸杆菌。结核感染T细胞检测:阳性。红细胞沉降率:28MM/H。肝肾功:甘油三酯1.79mmol/L。乙肝表面抗原:阳性。乙型肝炎DNA:6.47*10 2IU/ml。
7.初步诊断:1.2型糖尿病伴血糖控制不佳;2.继发性肺结核;3.乙肝;4.右肾囊肿。
三、制定治疗方案
结合戒毒人员糖尿病病史及相关辅助资料检查,医务人员每天给予监测血糖,及时掌握空腹、餐后2小时及睡前血糖变化情况,根据血糖情况调整胰岛素剂量,并邀请德宏州中医院内分泌科主任到所会诊,调整制定治疗方案。治疗方案:1.胰岛素注射疗法:皮下注射德谷胰岛素(9u),每晚睡前一次,以控制空腹血糖,根据血糖情况,逐渐调整剂量。2.药物治疗:口服二甲双胍片(0.5g tid餐前)和阿卡波糖(50mg qd)。在治疗过程中,若患者出现心悸、头晕、乏力等低血糖症状时,及时到医院就诊。医院医生耐心向其详细介绍病情,了解自身血糖变化情况和病情,消除顾虑。
肺结核是因结核分枝杆菌致病的一种常见慢性肺部传染病,糖尿病患者由于免疫力下降,糖、脂代谢紊乱,比普通人更容易感染结核分支杆菌。导致戒毒人员在治疗糖尿病过程中,出现咳嗽、咳痰等症状和发现胸部CT异常,并及时请德宏州中医院传染科主任进行会诊,完善相关检查后确诊为继发性肺结核,给予抗结核治疗,治疗方案:异福胶囊3片/天、乙胺丁醇片4片/天。结合杨某患有糖尿病合并肺结核,病情的特殊性,医生与膳食中心共同讨论研究制定个性化食谱,根据血糖监测及随访情况,每周更新食谱。
杨某确诊肺结核后,大队根据《云南省第六强制隔离戒毒所肺结核防治方案》要求,将杨某进行分区分类隔离管理,并加强日常生活管理。对戒毒人员进行结核病防治知识宣传教育,增强戒毒人员防病治病意识。对与杨某密切接触人员及时进行筛查,通过早发现、早治疗,减少和避免结核病在所内的传播。
针对杨某患病后情绪波动较大,大队警察结合家庭情况和身体状况及时开展谈话教育,了解及掌握思想状况,对其针对性的教育矫正、心理矫治、及康复训练等教育矫治措施,并让家属通过现场探访、云戒通视频探访、亲情电话等方式感化内心,鼓励杨某积极配合医院治疗。
四、方案实施过程
1.医疗康复:
(1)监测血糖:每日监测空腹、餐后2小时、睡前血糖变化情况。(2)定时巡诊:医生定时巡诊,及时了解杨某的血糖变化及身体状况,医生根据患者血糖波动情况,加减胰岛素剂量。(3)按时服药:每日到大队按时发放降血糖药物二甲双胍片(0.5g tid餐前)、阿卡波糖(50mg qd)和抗结核药物异福胶囊3片/天、乙胺丁醇片4片/天,每天监督按时服药。(4)膳食指导:与膳食配送中心共同讨论制定糖尿病、肺结核病人周食谱,限制膳食中的简单糖摄入,按照“少食多餐定时定量”原则用餐,每日多摄入蔬菜、水果和蛋白质,分食多餐,避免一次性进食过多,避免血糖剧烈波动。低盐、低脂、低胆固醇饮食,烹饪方式多以清蒸、煮、炖为主,饮食清淡、易消化、营养丰富。食谱举例:早餐:鸡蛋、馒头、绿叶蔬菜,中餐:木耳肉片、青菜汤,晚餐:清蒸白芸豆排骨、炒小白菜。每周根据血糖变化,对饮食方案及时调整。(5)定期复查:医生根据戒毒人员服用药物和身体情况,做肝功能、肾功能、血常规、电解质、甲功等检查,以便及时发现药物是否对患者身体造成了损伤。在治疗满2、5、6月,进行胸片和痰检检查,判断治疗效果,以便及时调整用药方案。戒毒人员在治疗2月末后复查,肝肾功、血常规正常,痰菌培养阴性,胸片结核病灶较前缩小。(6)调整方案:治疗过程中,戒毒人员空腹血糖波动至10mmol/L左右,经德宏州中医院内分泌科会诊后,停用瑞格列奈,皮下注射德谷胰岛素加量至9u(每晚定时),根据空腹血糖情况调整剂量。
2.管理教育:为有效控制传染源,大队将杨某进行分区隔离管理,将戒毒人员餐具和日用品、垃圾等单独分类管理、消毒,就餐、学习、活动划定独立区域,室内保持良好通风、采用紫外线杀菌、佩戴医用防护口罩等措施进行感染控制。大队警察结合患者病情和个人情况进行多次研判,不定期对其进行谈话教育,了解思想动态,化解思想矛盾,平稳思想情绪,疏解心中顾虑。同时,安排之前患有肺结核经治疗已转阴的戒毒人员,进行同伴教育,相信治疗成效,肺结核是可以治疗的,是不会影响生活质量。
3.亲情帮扶:考虑到杨某已离异,但有一女儿正在上大学,每次谈及,总是惦念、关心,大队警察积极与家属联系,告知家属探视时间,希望家属能来探望,并每月为其安排亲情电话,与家人沟通感情,缓解思乡情绪,减轻心理负担。
五、戒治效果
通过一年多的降血糖治疗,杨某的空腹血糖控制在7mmol/L,餐后血糖控制在11mmol/L以内,监测基本平稳。治疗肺结核2月末复查痰菌培养阴性,胸片结核病灶较前缩小,咳嗽、咳痰等临床症状好转。杨某此次治疗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下一步将进行肺结核巩固期治疗,继续做好血糖监测和定期复查,积极配合教育矫治,不断提高生活质量,并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案例思考】
2.加强合理膳食指导。糖尿病合并肺结核的治疗中,控制饮食是治疗糖尿病的重要措施,而肺结核是慢性消耗性疾病,治疗过程中对其营养调理至管重要,应给予高热量、高蛋白质及高维生素饮食。患者可食用瘦猪肉、鸡、蛋、禽类等高蛋白饮食;鼓励多食用新鲜水果、蔬菜;肺结核的愈合需要足够的钙质,故应多食钙质丰富的牛奶、鱼、排骨、豆类等食物。医务人员应与膳食配送中心加强沟通交流,共同研究制定糖尿病、肺结核患者食谱,根据病情及所内条件及时调整食谱,大队警察监督好戒毒人员日常饮食,避免进食高糖、高碳水饮食及暴饮暴食,良好的饮食控制,才能使患者血糖保持一个平稳状态。
3.维护良好医护关系。糖尿病合并肺结核,两种慢性疾病并存,长时间服药,戒毒人员思想心理负担重和药物副反应较多,临床上常表现为情绪低落、悲观失望,有的甚至自暴自弃,拒绝治疗;也有部分患者担心一旦用胰岛素会产生终身依赖,出所后不能解决注射问题或嫌麻烦而拒绝应用胰岛素。在治疗过程中,医生应多关心体贴戒毒人员,建立良好的医患关系;耐心细致向戒毒人员解释和分析病情,讲解治疗措施的重要性,提高患者的信心和自觉性,主动参与治疗。大队警察在日常的管理教育中,应不定期进行谈话教育,及时掌握思想动态,加大心理干预力度。医生和大队警察在治疗、管理中落实人文关怀,不断创新工作方式、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