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众服务首页
司法行政人员首页
欢迎您访问司法行政(法律服务)案例库
首页 > 糖尿病戒毒人员冯某某发作低血糖治疗案例

糖尿病戒毒人员冯某某发作低血糖治疗案例

分享
案例内容
【案例背景】

当前,糖尿病的发病率逐年增加,已成为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主要疾病之一。长期血糖控制不佳的糖尿病患者可伴发多种并发症,且糖尿病并发症病死率高,严重影响着人们的生存质量。许多国内外研究机构的结论表明,严格控制血糖,使血糖接近正常可明显减少糖尿病慢性并发症的发生和发展。随着糖尿病降糖药的广泛应用,降糖药物治疗过程中由于多种因素影响导致的低血糖反应也明显增加。低血糖事件是糖尿病治疗过程中较常见的急性并发症,是影响血糖严格控制的最主要因素。

【案例基本情况】

戒毒人员冯某某,男,52岁,因盗窃及吸毒合并执行,于2017年10月入所进行强制隔离戒毒,吸毒种类及方式为静脉注射海洛因,入所体检确诊为糖尿病,一直服药控制血糖。某日上午,冯某某在车间进行康复劳动期间,自述心悸,眩晕,浑身无力,无其他不适主诉。其表示刚刚搬运了一些货物,可能是有些劳累,要求休息一下,值班警察表示同意,并留意其身体状况变化。过了几分钟,其表示上述症状未见好转,并开始出冷汗。见此情形,两名值班警察将其搀扶至医务室进行诊治。

(一)糖尿病诊断情况

冯某某入所当天体检过程中自述吸毒史15年,平均每日吸毒量为0.2克左右,无高血压及心脏病病史。既往糖尿病史5年,血糖最高达到15.6mmol/L,家族史:其父母均患有糖尿病,入狱前曾短暂服用过某保健品控制血糖,效果不详。在监狱时靠口服二甲双胍及格列吡嗪控制血糖,控制效果不详。当天检查血压130/85mmhg,心率78次/分,心电图示窦性心律,正常心电图,血糖9.2 mmol/L。其余查体项均未见明显异常。考虑当天测量结果为随机血糖值,次日,对冯某某重新进行了空腹及餐后血糖测量,显示空腹血糖结果为8.5 mmol/L,餐后两小时血糖值为12 mmol/L,糖尿病诊断明确。问其是否有不适,该学员主诉没有任何感觉,昨晚也休息的挺好。

(二)血糖控制情况

针对冯某某的情况,医务室建议其服用二甲双胍500毫克及格列吡嗪2.5毫克治疗糖尿病,每日三次与餐同服,并注意监测血糖。此后一段时间,其大约每半个月左右来测量一次血糖,随机血糖值在7-9 mmol/L之间,无不适主诉,血糖控制效果总体满意。

(三)医疗方案制定及实施情况

针对此次发病,值班医生对其进行了身体检查,发现其呼吸急促,面色苍白,大汗,意识清楚,躁动不安。无大小便失禁,血压130/85mmhg,心率100次/分,心音有力,呼吸25次/分。心电图示窦性心律,正常心电图。询问其姓名,能正确回答。双侧瞳孔等大等圆,对光反射存在,双侧巴氏征阴性。经过初步检查,我所医生考虑其可能为以下疾病:

1.急性脑血管病。急性脑血管疾病又称“脑血管意外”、“中风”或“卒中”。系各种不同病因引起脑部或支配脑部的颈部动脉病变引起的脑局灶性血液循环障碍,导致急性或亚急性脑损害的一组疾病的总称。临床分为出血性脑血管病和缺血性脑血管病两大类。前者包括高血压性脑出血、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者包括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可逆性缺血性脑损害、动脉硬化性脑梗塞和脑栓塞。其共同特点为起病急骤,可出现瘫痪、失语、意识障碍等。在短时间达到高峰,神经功能恢复缓慢,且难以预计。

在该病例中,患者有眩晕、浑身无力等症状,但是无头痛、恶心、呕吐、偏瘫等其他脑血管疾病的体征,故暂不考虑此诊断。

2.颈椎病。颈椎病又称颈椎综合征,是颈椎骨关节炎、增生性颈椎炎、颈神经根综合征、颈椎间盘脱出症的总称,是一种以退行性病理改变为基础的疾患。主要由于颈椎长期劳损、骨质增生,或椎间盘脱出、韧带增厚,致使颈椎脊髓、神经根或椎动脉受压,出现一系列功能障碍的临床综合征。表现为椎节失稳、松动;髓核突出或脱出;骨刺形成;韧带肥厚和继发的椎管狭窄等,刺激或压迫了邻近的神经根、脊髓、椎动脉及颈部交感神经等组织,引起一系列症状和体征。主要临床表现有,颈背疼痛、上肢无力、手指发麻、下肢乏力、行走困难、头晕、恶心、呕吐,甚至视物模糊、心动过速及吞咽困难等。

虽然我所戒毒人员大多从事的康复劳动,需低头操作,但冯某某既往无颈椎病病史,且发病较急,有面色苍白,出冷汗等症状,不符合颈椎病的临床表现,故暂不考虑此诊断。

3.低血糖。低血糖症是一组多种病因引起的以静脉血浆葡萄糖(简称血糖)浓度过低,临床上以交感神经兴奋和脑细胞缺氧为主要特点的综合征。低血糖的症状通常表现为出汗、饥饿、心慌、颤抖、面色苍白等,严重者还可出现精神不集中、躁动、易怒甚至昏迷等。

经过检测,该戒毒人员血糖值为2.6mmol/L,结合其既往病史,考虑冯某某为低血糖发作并采取以下治疗措施:

1.一般治疗。患者取平卧体位,迅速建立静脉通道,同时监测血压、心电等指标,观察血压、心率、呼吸等生命体征,同时密切观察病情变化。

2.针对低血糖的治疗。50%葡萄糖溶液口服,同时给予10%葡萄糖溶液静脉滴注,提高其血糖水平。

经过约半小时的治疗后,冯某某表示症状有明显的减轻,测其血糖值为5.9 mmol/L,治疗效果满意。同时,针对冯某某的情况,我们首先调整了降糖药物的使用,由格列吡嗪换为较少发生低血糖的阿卡波糖。其次,加强了对其血糖的监测,由半月一次调整为每周一次。第三,加强对戒毒人员的健康教育,使其认识到低血糖的危害、表现、监测方法和自救方法,有效避免如不按时进食、剧烈运动等容易引发低血糖的危险因素,并教育其了解自身降糖方案的特点和可能发生低血糖的时间,最后,通知其所在大队在车间及队内值班室准备高糖食物,一旦其再次出现低血糖症状能够马上食用。经过上述诸措施,该戒毒人员未再发作低血糖,同时血糖控制满意,能够正常参加康复训练及康复劳动。    

【案例思考】

低血糖对全身重要器官如心、脑、肾、视网膜等均有损害,葡萄糖是大脑最主要的供能物质。大脑不能合成葡萄糖,且糖原储量极少,因此短时间的低血糖引起短暂的脑功能受损,而长时间可导致神经元的死亡,后者除与供能不足有关外,还与谷氨酸等神经递质受体的激活、锌的释放、线粒体功能失调、氧自由基的释放、低血糖纠正后的再灌注损伤有关。在心血管系统方面,低血糖能不但增加冠心病患者长期心血管事件的风险,而且可降低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的短期生存率。外国学者对冠心病患者进行了长时间的随访,发现有低血糖的患者的全因死亡风险比正常血糖者高84%,冠心病死亡率、脑血管意外死亡率、肿瘤死亡率也显著高于正常血糖组。有学者评估了16871名因急性心梗入院病人的平均血糖和治疗结局之间的关系,发现<3.9mmol/L的患者死亡风险比血糖正常者显著升高。低血糖还通过延长QTc间期等方式干扰心肌电活动,导致致死性心率失常。

低血糖的发生常常与药物因素、饮食因素、运动因素、疾病因素、年龄因素等有关。在本案例中,冯某某平时口服格列吡嗪和二甲双胍控制血糖,二甲双胍的低血糖发生率较低,但格列吡嗪属磺脲类降糖药物,降糖作用强,能刺激胰岛B细胞增加分泌胰岛素,较容易发生低血糖。同时,其发病前刚刚从事过一定体力劳动,虽然劳动量不大,劳动时间也不长,但劳动必然会使其能量消耗增加,血浆葡萄糖水平下降,容易引发低血糖症状。  

您的满意度:
满意
基本满意
不满意
您的满意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