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制隔离戒毒人员所内猝死预防诊治案例
案例内容
【案例背景】
猝死,又称内因急性或病理急死,它是指外表健康的人,因体内潜在的进行性疾病,可在某些外因作用下或者没有外因突然死亡。医学上认为在一个小时之内不明原因的突然死亡都称为猝死。发生猝死的人群有以下八个特点:男性多于女性;30-50岁最多;猝死发生在既往身体健康比既往身体有疾病的要高;外因猝死概率要大于内因猝死;发病的原因主要是心血管疾病,尤以冠心病最多; 发生的季节以冬季居多;有资料表明,戒毒人员发生猝死时间段主要在21点到次日6点,猝死发生的地点主要是生活宿舍区;吸毒史和猝死的概率成正比。
本案是海南省府城强制隔离戒毒所提供的所内戒毒人员猝死预防诊治案例。
【案例基本情况】
一、防猝死方案制定
针对戒毒人群容易发生猝死,戒毒所成立了防猝死工作小组,由医院牵头,查找历年来全省戒毒所内发生猝死的案例,综合分析猝死戒毒人员的年龄,吸毒史、吸毒地域、入所体检、就医就诊、猝死前体征等情况,查找共性原因;向在一线工作的医学专家取经,从医学角度了解引发猝死的原因,同时查阅资料及文献,总结出了一个重要的结论:人在猝死前48小时,心率和血压均会出现不同程度的异常。
为了更全面了解戒毒人员的身体状况,医院根据入所体检把戒毒人员分为三大类,第一类既往没有心脏疾病的人群,要求做到定期体检,做到早期诊断、预防;第二类曾患有心脏病或其他心脏异常的人群,要减少危险因素和及时发现前期征兆,区别生理性和病理性变化,积极预防,避免不幸发生;第三类为既往发生过先期病症或有过此类病史的人群,要强调积极治疗,尽可能地防止其发展为心脏猝死,一旦发生,要积极救治,及时逆转,挽救生命。
对以上三类戒毒人员采取分级处置措施。第一级为“普及教育、防患未然”。全面完善体格检查工作程序以及健康档案的完备工作,特别是针对心血管检查的内容,如血压、心电图,全面了解心脏的功能,重点强化对策。第二级为“医疗包干,区别对待”。建立分队医生制度,改变了所内诊疗制度,确立了“医生找病人”的工作模式,对不同类型的戒毒人员的康复训练、要有区别。第三级为“心理调适、重症救治”。加强对戒毒人员的心理疏导,避免精神过度紧张和超负荷心理压力,减少心源性猝死;加强民警急救知识的普及和培训,要求大队年轻的民警都要掌握心肺复苏技能等最基本的猝死急救措施和手段,完善所内猝死急救预案,与海口市第四人民医院的建立绿色通道,保证急、重、危病的戒毒人员得到及时有效的治疗。
二、组织实施情况
(一)做好戒毒人员分级处置,把好重点人群“三关”
首先是把好入所检查关,查明生理状况。根据收治流程,明确医院、大队的分工,首先医院通过收治时公安机关提供的五项检查了解戒毒人员的基本健康状况,入所后由医院对戒毒人员进行基础的体格检查(包括既往史、内外科、传染病筛查),从而进一步掌握戒毒人员的身体状况,初步将猝死危险的戒毒人员分为低度、中度、高度病员三级。其次是是把好所内定期体检关,摸排危险因素。入所满1年后戒毒人员无论是心理还是生活养成上都适应了场所,这时的定期体检反应出的身体问题意义较大,医院根据不同病情的戒毒人员拟定出不同的体检内容,保证戒毒人员病情得到及时诊断和治疗。最后是把好重大疾病关,彻查危险因素。对于这类病号必须送往上级医院住院治疗,保证这类戒毒人员的病情得到有效控制,防止病情往不好的方向发展。
(二)推行血压、心率监测,做到全覆盖
根据“心率、血压异常时猝死前重要征兆”这一重要线索,场所对全所重点人员分时段进行血压和心率每日两监测机制,即每日由值班民警使用电子血压计,对心血管类疾病的戒毒人员,在早晚进行检测,按照一人一行做好登记记录,发现血压和心率有异常迹象,及时就诊,对其他戒毒人员每月进行二次血压和心率监测,主动做好猝死排查防控工作。
(三)落实各种保障制度
一是落实监测设备保障。医院给大队配备电子血压计、担架、急救箱,同时配备速效救心丸、丹参滴丸急救药品;二是建立处突制度保障。制定突发情况的处置预案,明确所内防猝死工作原则、应急处置原则、处理流程、排查防控方法等;三是强化医疗培训保障。定期请红十字会人员来所进行急救知识培训,提升一线民警疾病救治技能和防猝死能力,同时安排医院的医护人员到三甲医院进修急诊科,提升基层医生对危重病人的抢救能力;四是督促检查保障,把对重点人员的血压、心率监测情况列入生活卫生检查的内容之一,由大队当天主班民警的签字落实责任,加强对各个大队血压监测记录本的检查,通过不断完善巡查督促机制,规范了对心血管类戒毒人员的管理,做到心中有数。
病例:戒毒人员刘某某,男,48岁,既往有高血压病史多年,所外间断服药治疗。入所体检时血压176/102mmHg,诊断为高血压2级,每日给予贝那普利和硝苯地平缓释片各1片口服,2/日。同时分队医生经常下大队巡诊,对其进行多次心理疏导和高血压疾病知识教育,提高刘某某的自我保护意识。2017年7月19日晚20:05,刘某某自觉胸闷气短,喘不过气来,面色苍白,浑身冒冷汗,手脚发麻,随即报告,大队民警当场测血压202/118mmHg,心率107次/分,立刻将刘某某血压情况报告值班医生,值班医生当即建议大队给其舌下含服速效救心丸,同时让大队安排人员将其用担架抬到医院就诊,接诊医生检查:血压187/102mmHg,心率97次/分,刘某某自诉胸闷有所缓解,说话语速基本正常。值班医生给予硝苯地平片2片舌下含化,吸氧,半小时后监测血压165/83mmHg,心率85次/分,刘某某自觉胸闷明显缓解,面色红润,手脚也不麻了。观察半小时后,刘某某情况基本稳定,医生嘱回队观察,监测心压,不适及时来诊。正是由于戒毒人员有了自保的意识,值班民警有了急救知识,及时配合值班医生在现场简单而有效的处置了病号,为抢救赢得了宝贵的黄金时间。
【案例思考】
对戒毒人员开展身体筛查分类,并与大队日常监测血压、心率有效的结合,能充分做到防病于未然,对戒毒人员的各种重大疾病能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严格落实分队医生跟踪随访病情,有效促进医疗和管理的紧密结合,不但保证了戒毒人员身体康复,而且大大降低戒毒人员因突发疾病造成猝死事件,从而确保场所安全进一步的稳定。
1.严格执行戒毒人员身体筛查分类工作制度。
2.细化戒毒人员身体状况的三大类分类。
3.通过购买社会医疗服务的方式加强合作医院共建关系。
4.完善医护人员定期进修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