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名复吸戒毒人员容某某的“新生”启示个案
案例内容
【案例背景】
(一)基本情况。容某某,男,1971年7月出生,湖北省武汉市人,离异,大专文化,1995年初次接触毒品。分别在2001年、2004年被泉州司法强制隔离戒毒所强制戒毒2年,2007在福州司法强制隔离戒毒所强制戒毒2年,2009年在漳州司法强制隔离戒毒所强制戒毒2年,2012年10月再次被从泉州转送到漳州所强制戒毒2年,这已经是容某某第五次戒毒。
(二)经历特征。一是少年得志,心高气傲。容某某出生在湖北武汉一个中等家庭,是家中的独子,自幼受尽父母宠爱,。培养他容某某读完大专毕业,又应聘到泉州晋江的一家外企工作,从普通员工做到中层主管,收入不错,期间娶妻生子,家人骄傲、朋友羡慕。二是交友不慎,误入歧途。2000年,由于交友不慎和好面子,容某某被朋友的引诱第一次吸食海洛因,从此走上了一条长达20多年的吸毒戒毒不归路。三是深受毒害,无法自拔。容某某5次进入戒毒所戒毒,家人、社会和戒毒部门为此付出了巨大的努力,做了大量的工作。因为吸毒,他倾尽家财、负债累累。;因为吸毒,他妻离子散、家破人亡。;因为吸毒,他全身是病、痛不欲生。毒品像毒瘤一样,侵害着他的身心健康,祸及他的家人,并严重地危害社会。
(三)现实表现。如此三番五次,十数年的大好时光就这样在高墙大院内劳教、戒毒,容某某内心有着强烈的自卑感。让他内心如波涛般不能平静,“每次在所内强制戒毒的时候都信心百倍,可一旦走出戒毒所的大门就又重蹈覆辙,。面对家人失望的目光和社会强烈的排斥,使他对矫治康复与人生目标都失去了信心,思想极不稳定,甚至产生自伤、自残等对抗情绪。
容某某由于屡屡戒毒失败,打击甚大,对自己的人生和未来已经完全失去信心,。家庭、社会关系紧张,自我戒毒意识不强,入所后经常以各种借口逃避正常的管理教育,不愿参加劳动康复训练,甚至出现一些对抗民警管教的行为,也曾因打架被取消提前评估,是让民警头痛的“臭石头”。
容某某由于吸毒欠下外债,前妻离婚,孩子无人照管,下队后一度精神表现反常,在饭堂吃饭有时粒米未进,思想顾虑较多,情绪焦虑,产生了自伤念头,。有一次在劳动康复车间偷偷地用割麦拉刀准备划左手腕静脉,幸亏被旁人及时发现报告,现场民警果断制止,才没有造成严重后果。
【方案制定】
针对容某某的情况,三大队党支部召开支部党员大会,集思广益,拟定结合新时期“361”戒毒模式,探索改进教育戒治方式方法,采用本所“3+X”体疗康复特色手段,以人为本,从“心”矫治,帮助其浪子回头、重获新生。
(一)强化责任,不离不弃。针对容某某5次反复戒毒、家人离弃、社会遗弃、自己放弃的现实状况,三大队民警坚持法理结合、责任第一,在生活、学习、康复过程中不歧视、不排斥,不抛弃、不放弃,在家庭、身体、心理等方面给予关心关爱,及时帮助其解决各种问题矛盾,帮助容某某重拾矫治和生活信心。
(二)沟通交流,春风化雨。民警们善于从容某某生活的点点滴滴和言语行为上把握他思想心理变化,加强谈心和沟通交流,给予关注、关怀和帮助,深入了解他的所思、所想、所需,以细心、爱心、耐心化解思想问题,做到有的放矢、对症下药。
(三)康复身心,去除心魔。三大队民警十分注重容某某的身心康复,解决“戒除毒瘾易,去除心魔难”的问题。一是加强思想及法规教育,提高对毒品的危害认识,使容某某从“要我戒毒”转变为“我要戒毒”,从“戒毒,我一定能行”到“戒毒,我今天能行”。二是进行心理介入治疗,以科学的态度和方法,给予容某某以心理支持和帮助。三是开展身体康复锻炼,增强身体素质,以便尽快恢复健康体魄,重新走向新生活。
(四)增强认同,回归社会。三大队民警把容某某当作病人对待,加强人性感召,助其强化自我认知和社会认同,充分认识到自己既是违法者,也是毒品的受害者。
【实施情况】
容某某并非天生嗜毒如命而不可救药,通过大队民警们的深入沟通交流,一致认为容某某“戒生理毒瘾易,戒心里毒魔难”。大队长江兴茂亲自担任容某某的管教,把“治病与宽心相结合,心理康复与身体康复相结合,单独教育与集体帮教相结合”,开展谈心疏导50多次。在日常工作、学习、康复过程中不歧视、不排斥,在生活、身体健康方面给予关心关爱,关注其与夫妻、家庭成员及子女之间的关系,用真心、真情、真爱化解容某某心头的阴霾,帮他重树生活自信。
三大队民警在日常工作中,根据容某某学历高、懂得管理和协调的特长,让其担任劳动康复车间班组长,给予信任,不断鼓励,使容某某深受感动,表示“大队民警这么关照和看得起我,我一定要干好工作回报民警的关心和关爱”。容某某工作积极,经常建言献策,主动协助民警开展劳动生产事项,提高了生产效率,受到提前解除奖励。
教导员刘逸逸根据容某某文化程度高、文字写作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较强的特点,推荐他代表漳州所参加省局组织的戒毒学员演讲比赛,获得了二等奖。容某某代表漳州所戒毒积极分子到东浦头中心小学、立人学校、正兴学校和漳州第一职业技术学校现身说法,为学生们作警示教育,取得较好社会反响,受到戒毒所的表扬。
大队还结合“场所开放日”活动,让容某某参与社会沟通与交流,开展“黄信封”行动。把象征着光明、愉快和希望的“黄信封”交给社区、学校,倡议社会公众给容某某写信,加速社会的融入和认同,不求全责备,让他能感受到社会温情,唤醒心中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案例思考】
在三大队民警的感召下,容某某感受到社会温情仍在,唤醒了心中对美好生活的向往,重树了生活的信念。他矫治积极、表现良好,逐步融入了社会生活,已经坚持3年未再复吸,转化效果明显。从容某某重获“新生”这一案例,我们有如下启示:
一是树牢法律意识、认清毒品危害。不管遇到任何事情都应该冷静,避免因冲动引起灾难,因为冲动是魔鬼。
二是戒毒教育矫治手段具有多样性和综合性。亲情对于任何人来说都是极其重要的,要充分利用亲情教育手段。
三是要有担当精神和奉献精神。强化认同,把戒毒人员当病人,不歧视、不放弃。
四是加强戒毒工作的自我创新、自我改革和自我完善。面对全世界禁毒、戒毒工作的严峻形势,我们还要加强完善戒毒矫治工作。
五是继续坚持以习近平同志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坚持“以人为本、科学矫治”理念,有效地运用综合矫治方法和实践经验,把一个个扭曲的灵魂拉回正途,重塑新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