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众服务首页
司法行政人员首页
欢迎您访问司法行政(法律服务)案例库
首页 > 苯丙胺类物质成瘾戒毒人员小彤(化名)成功戒除毒瘾的综合教育矫治案例

苯丙胺类物质成瘾戒毒人员小彤(化名)成功戒除毒瘾的综合教育矫治案例

分享
案例内容
【案例背景】

麻古,其主要成分是冰毒,属苯丙胺类兴奋剂,直接作用于人体的大脑,使吸食者产生强烈的心理依赖性,成瘾者表现有严重的心理行为障碍,比传统毒品具有更加困难的戒断过程。本案是一例创新教育矫治手段,帮助苯丙胺类物质成瘾戒毒人员成功戒除毒瘾的典型案例。

【案例基本情况】

(一)基本情况

小彤(化名),女,1984年出生于吉林省长春市,有10年麻古吸毒史,2014年2月被送入我所第二次执行强制隔离戒毒,2016年2月小彤依法解除强制隔离戒毒。

小彤为家中独女,在其幼儿期父母离异,小彤由奶奶抚养长大,逐渐养成了叛逆、偏执、自卑的性格。长大后小彤与父系亲属断绝往来,吸食毒品后,又与母亲关系紧张,数次戒毒失败后,小彤母亲对其彻底失去信心,与其断绝关系并亲自举报小彤吸食毒品。

(二)现实戒治表现

小彤躯体戒断症状严重,因长期吸食苯丙胺类药物所致精神障碍,入所一个月仍处于躁狂状态,伴有焦虑、幻觉、妄想、易激怒、情感脆弱、激越行为等症状。

小彤否认吸毒违法事实,不配合戒治工作,经常与他人发生冲突,对民警有明显抵触心理。出现幻觉、妄想症状后,曾数次给习总书记写信,并要求收到回信,认为习总书记可以为她“平反”,甚至在一次习艺劳动中抓住硬物撞击头部,试图以此种方式离开戒毒所。

(三)问题诊断

经查阅案卷、心理测评、询问亲友等方式全面掌握小彤情况后,基本确定小彤教育矫治的难点是:

1. 认知行为与法相驳。小彤文化程度偏低,法制观念淡薄,法律知识极为贫乏,从而认知范围的广度受到一定限制。加之女性感知和敏锐性较强,性格上的软弱和依附心理,使小彤易受暗示,缺乏主见,思想不稳定,客观环境稍有影响就出现反复。

2. 躯体戒断症状严重。因吸食麻古长达十年之久,小彤在戒断过程中长期伴有幻觉、妄想。

3. 好逸恶劳恶习难改。小彤年幼辍学,多年在社会上游荡养成了好逸恶劳的恶习,自我控制、自我约束能力差,不能吃苦。

4. 抵触教育情绪严重。认为自己被强制隔离戒毒是一种错误判决,心中有“冤”,有不服的情绪,并将这种不服情绪延伸和转移到抵触民警管理的过程中。

5. 家庭支持系统失衡。小彤自小父母离异,不但失去家庭温暖和关爱,而且承担来自周围舆论的压力,小彤在成长的过程中情感无所寄托,因此引发严重的自卑心理,伴有敏感多疑。

(四)制定教育戒治方案

1. 教育戒治总体目标

通过两年的教育矫治,帮助小彤戒除毒瘾,强健体魄,增强自信,磨砺意志,恢复家庭支持系统,并使之顺利回归社会。

2. 教育戒治阶段目标

(1)脱瘾治疗情感建立阶段。使其实现生理脱瘾,强健体魄。

(2)跟进教育认知重塑阶段。使其认清当前强戒事实,安心戒治。

(3)多措并举康复巩固阶段。使其能够恢复家庭支持系统,强化戒毒动机。

(4)跟踪指导延伸帮扶阶段。使其能够重塑人格,顺利回归社会。

(五)具体教育戒治过程

1. 脱瘾治疗情感建立

2014年2月,大队专管民警、戒治副大队长、管理科专管民警、戒治副所长组成的四级帮教小组开始了艰辛的教育矫治工作。这一时期,小彤尚未生理脱毒,在严格配合医院提出的治疗方案,采用物理戒断疗法开展脱毒治疗的同时,针对小彤初到强制隔离戒毒所,对规章、制度、环境等情况还不了解的实际,开展适应性教育。

(1)建立安全感。安排专职民警,为小彤讲解《禁毒法》、《禁毒条例》、所规队纪、权利义务等,这有助于小彤尽快熟悉强制隔离戒毒所的戒治环境,熟悉各项工作制度和流程,此外,还专门对小彤进行了内务卫生训练,这逐步帮助小彤建立了场所戒毒安全感。

(2)巧用“精神发泄法”情感建立。对小彤“习总书记认识我”、“他知道我是冤枉的会放我出去”、“让习总书记给我回信”等无理要求,民警并没有强硬拒绝,丁大队长建议小彤每晚收看新闻联播,这样就可以第一时间了解习总书记最新的决策部署和治国理念。每个星期一,都是小彤与丁大队长的“信件交流”时间,小彤会拿出自己给习总书记写的信给大队长审阅,并将上周自己的日常行为表现与遇到的心理困惑写给大队长。三个月后,小彤收到一封来自于“习总书记”的特殊回信,这封信是在丁大队长无数次和小彤的母亲沟通后由小彤母亲代笔完成的,信件中“习总书记”亲切的询问了小彤的戒治现状,并告诉她强制隔离戒毒是依法规定的戒毒措施之一,任何手段都无法逃避法律的制裁,鼓励她一定要安心戒治,争取早日戒除毒瘾、回归社会。在丁大队长的关怀与坚持下,小彤禁闭的心门终于被打开,她对民警的称呼也从生硬的“大队长”变成了亲近的“丁妈妈”,小彤与民警之间信任的桥梁已经逐步建立。。

(3)开展“暗示语言模式”训练体能。将心理学的暗示语言模式融合在体能训练中,如:每晚安排小彤开展内观训练,灵活运用静坐冥想等方法引导小彤对学习、生活情况进行反思;每天的太极扇、康体操训练中,都配上心理箴言、生活禅语和正能量词汇进行朗诵,潜移默化中向小彤输入正能量。

2. 跟进教育认知重塑

这一阶段,小彤的抵触情绪爆发出来,她不断与其他戒毒人员发生冲突,并要求与习总书记见面,试图通过这种方式逃避强制隔离戒毒,因此,在持续开展体能康复训练,心理健康、戒毒知识等课堂基础教育的基础上,还针对小彤采用了如下教育矫治方法。

(1)开展认知教育。一方面组织小彤学习戒毒知识、法律常识、国学经典等课程,集体背诵戒毒誓词和弟子规,学唱戒毒歌曲,强化戒毒信念;另一方面循序渐进的开展体能训练,学打太极拳、太极扇,帮助小彤消除负面情绪,加速体能恢复。小彤的纪律意识有所增强,实现了生理脱毒,稽延性症状逐渐缓解,但在这一阶段,小彤仍不能接受强制隔离戒毒的事实,十年麻古吸毒史引发的妄想、易激怒、情感脆弱、激越行为等症状给小彤的戒治带来极大的困难。

(2)定期“认知治疗”矫正认知。针对小彤焦虑、易激怒、自卑等心理问题及麻古可以减肥,且无毒无害等不良认知,帮教小组对小彤采用了“认知治疗”。由心理咨询师定期与小彤接触交谈,初期每周1-2次,中期每周或两周1次,后期每2-3周交谈1次,持续时间6个月,每次会谈时间约为40分钟。在这个期间,心理咨询师与小彤共同找出了影响小彤顺利戒治的问题症结是由小彤的不合理信念所致,在心理咨询师的帮助下,小彤学会了用合理的反应方式来取代功能失调性思想,能比较现实、客观地应付和处理在生活中遇到的难题,小彤能够逐渐客观地认识自我、洞察自我,克服了自卑心态,焦虑、易激怒、幻觉、妄想等症状逐渐消失。

(3)进行感恩教育。以中华传统节日为契机,编导具有教育意义的文艺活动,使戒毒人员体验正常人的尊严,感受成功的喜悦,增强集体意识与集体责任感。帮教小组为此做了大量的工作,通过长期坚持与小彤母亲电话沟通,传达小彤的戒治现状和进步成长,终于在2014年10月的一次“亲属见面会”中,小彤惊喜见到了和她断绝关系的母亲。这次“亲属见面会”以感恩亲人为主题,通过情景剧、歌曲表演、大型团体心理辅导等方式,引导戒毒人员尊重自己、团结同伴、珍爱家庭,这次活动对小彤的触动很深,她知道了“习总书记”回信是母亲所写,也意识到自她戒毒以来,母亲一直在关注她的进步与成长,满足了小彤对家庭关爱的渴望,小彤内心深处树立起对家庭的责任意识,家庭支持系统基本恢复,产生了“我要戒毒”的强烈愿望,强化了小彤的戒毒动机。

3. 多措并举康复巩固

通过前两期的脱瘾治疗、康复训练及认知矫正,小彤的稽延性症状消除,不合理认知得到扭转,行为操守及自我控制力都有所提高。本阶段教育以提高小彤的意志力、抗复吸能力为主。

(1)巧用“空椅子”技术。戒毒人员小彤由奶奶抚养长大,但是因为吸食毒品,小彤没能见到病逝的奶奶最后一面。得知了小彤的经历,民警专门对小彤进行了“空椅子”治疗:让小彤想象她死去的奶奶正坐在一张“空椅子”上,并对“空椅子”谈话。经过几次尝试后,小彤的情绪突然激动起来,她抱着椅子失声痛哭,“都是因为毒品,我才没有见到奶奶最后一面”。通过“空椅子”疗法,小彤终于从内心深处认识到毒品给自己带来的伤害,在日常戒治的过程中,她在社交与学习上都获得了较明显的进步。

(2)成立“互助团体”。借鉴森田生活发现会模式,安排小彤参加由若干戒毒人员组成的“戒毒互助小组”,定期开展活动,一是小组内的戒毒人员轮流讲述自己沾染毒品的经历和毒品对自身、家庭、社会造成的危害;二是借鉴成功的戒毒故事,共同探讨成功的戒毒经验和方法。

(3)开展心理脱毒训练。小彤已经认识到吸毒的违法性和危害性,专管民警通过播放影片、阅读书籍、课堂讲解毒品危害等方式定期为小彤进行系统脱敏治疗,使小彤在看到毒品时就产生厌恶情绪,弱化因毒品和吸毒行为所产生的条件反射。经过反复训练,小彤的拒毒信心得到增强。

4. 跟踪指导延伸帮扶

最后一个阶段是重点开展对小彤的回归社会适应性训练,帮助小彤提高自我控制力和约束力,为其回归社会做准备。

(1)开展预防复吸教育。即将离所,小彤的情绪又产生了较大波动,既渴望戒除毒瘾,又对自己能否抵制心魔的诱惑而产生怀疑,担心辜负母亲对自己的期望。针对小彤的情况,安排小彤定期接受毒品考验,通过观看各类毒品图片,进行情景模拟,不断磨砺小彤的自我控制力,小彤抵制毒品诱惑的能力有所提高,为其顺利回归社会奠定基础。

(2)远程指导延伸帮扶。借助电话、微信群等现代的信息技术和便捷手段,为解除强制隔离戒毒的小彤提供远程指导帮扶,使小彤在有困难时得到援助,切实降低了小彤的复吸可能性。

(六)教育矫治效果展示

通过两年的强制隔离戒毒,小彤重获新生。出所至今两年多,小彤意志坚定,定期来所进行尿检,现在小彤工作稳定,也组建了自己的家庭,夫妻关系融洽。

2018年2月,我所对小彤进行了一次回访,小彤的家布置温馨,她与丈夫拥有了自己爱的结晶。交谈过程中,小彤骄傲的为我们展示了自己为孩子准备的各类衣食用品,她十分感谢在强制隔离戒毒的两年中民警对她的教育和帮助,仍亲切称民警为“丁妈妈”。

【案例思考】

对于戒毒人员的教育矫治过程,是在生理脱毒的基础上,对其进行长期的心理治疗和行为干预,在新型毒品盛行的当下,如何有效降低复吸率,帮助戒毒人员走出“心瘾难戒”的现实困惑,对于戒毒工作方法创新和进一步取得禁毒工作的更大成果都至关重要。

(一)戒除毒瘾难点在“心”。要成功戒毒,绝不仅仅是生理上实现脱毒,只有从灵魂深处抵制毒品的诱惑,才是真正解决了毒品成瘾问题。以本案为例,小彤戒毒康复过程复杂而艰难,既需要各个层面的人力支持和协作,更离不开小彤自身的努力,以亲情感化为契机,使小彤主观上产生了彻底戒除毒瘾的强烈愿望,是她回归社会后始终保持操守的重要原因之一。在日常的教育矫治中,要善于挖掘戒毒人员的内心,唤醒戒毒人员的戒毒内部动机,发挥其自身在戒毒康复过程中的主体作用,戒毒康复工作才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破解难题重点在“创”。很多接受强制隔离戒毒人员的是非判断能力比较差,自我中心意识明显,无法对自身的行为进行控制,遵纪守法意识比较淡薄,突发行为较多,对于这类戒毒人员,一味地采取强制措施并不能解决问题。本案中,我们在对其进行教育转化过程中运用了精神发泄法、共情、暗示、认知治疗、注意力转移法等科学手段,有针对性的解决了小彤认知偏差、好逸恶劳、抵触戒治等教育难题,所以在对强制隔离戒毒人员教育转化的过程中要勤于思考、创新应用,在依法管理、严格教育、科学戒治、文明关爱的基础上,勇于探索,不断完善强制隔离戒毒教育矫治工作的新方法。

(三)巩固成效要点在“帮”。社会支持,特别是行为改变阶段的社会支持,对于戒毒人员形成稳定的健康行为尤其重要,坚定戒毒人员战胜生活或工作困难的决心。据调查,目前大部分戒毒人员存在家庭支持系统缺失的困惑。因此,为提高戒毒人员适应社会的能力,应特别注重重建戒毒人员的家庭支持系统,开展职业技能培训和延伸社会帮扶网络建设,为戒毒人员搭建回归社会的良好平台,以降低复吸率,巩固戒治效果。

您的满意度:
满意
基本满意
不满意
您的满意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