戒毒人员王某戒治个案
案例内容
【案例背景】
强制隔离戒毒人员(以下简称戒毒人员)王某因长期吸毒身心受到巨大摧残,不但身体不好,人也变得怪异,性格偏执、自私、狭隘、易怒,遇事斤斤计较,家庭关系紧张。王某因吸毒寻衅滋事、赌博、故意损毁财物等违法犯罪多次被行政拘留、判刑。自2015年8月开始王某被强制隔离戒毒。两年来责任警察对王某始终如一不放弃,严格管理,矫正行为,进行经常性的个别教育,注重从其人生经历源头探索,利用心理咨询技术手段,强化心理疏导,用真情感化与真爱关怀,将戒毒矫治与治疗躯体疾病、心理疾病一起进行。经过不懈的努力,王某人变了,家庭关系缓和了,其长期受毒魔腐蚀的心灵重见阳光。用他自己的话说:“两年的强制隔离戒毒,使我从地狱回到人间,回到家庭,重新开始幸福人生。”
【方案制定】
(一)分析基本情况找病因。王某,因吸毒被烟台市公安局福山分局决定强戒,期限为两年。父母声明与其断绝关系,妻子与他离婚,4岁的儿子跟随王某父母,三个姐姐与他关系一般。从基本情况看出,王某因吸毒六亲不认,导致家庭关系紧张。
(二)探究成长经历找病因。王某是家里唯一的男孩,自幼就是父母的“掌上明珠”,养成了任性、唯我独尊的性格。小学毕业后过早接触社会,多次被拘留、判刑。从成长经历看出,王某受家庭溺爱,文化程度低,过早走上社会接触不良社会人员,是走上歧途的重要原因。
(三)深入日常观察找病因。王某入所后综合表现差,态度不端正,纪律涣散,经常不服从管理。个人行为养成差,不注重个人和公共卫生,整理个人内务卫生也是应付了事。习艺劳动中经常借口自己笨,干不了,甚至采取装病的手段,消极怠工,出工不出力。因性格孤僻,不合群,与其他戒毒人员的关系紧张,往往因鸡毛蒜皮的小事就吵嘴,恐吓他人,扬言“谁在戒毒所得罪了自己,出去后一定让他好看”。从日常表现情况看出,王某的环境适应能力差,难以融入到日常戒治中。
(四)科学心理测试找病因。入所后进行艾森克人格测试量表测试,结果显示其性格孤僻,有焦虑症状和易怒情绪。
【实施情况】
针对王某的典型性情况,所里、大队一直将其确定为攻坚戒治的重危典型。在大队、所里两级戒毒人员思想动态研判会上,王某一直是重点关注的对象。大队多次召开诸葛亮会,专题研究王某的教育戒治。期间王某时好时坏,反反复复,正是由于警察坚持持久战、阵地战,无论“风云如何变幻”,实现成功戒治的目标不变,措施不少,力度不减,用一颗韧心、爱心、恒心,促使王某转变。
严格管理,矫正塑行。对王某的严格管理,主要是针对其反复性和对抗管理的程度采取相应的措施。针对其行为散漫的毛病,用严格制度渐进性地为其立规范。在入所初期,采取集中或“单兵教练”的办法,引导其系统学习《戒毒人员日常行为守则》等管理制度,使其明确一日戒治中做什么,怎么做,标准是什么。王某日常戒治中时好时坏,反反复复,是家常便饭,因此,在其出现反复的时候,采取轻微违纪容错纠错办法,帮助其强化自我管理。比如出现劳动中消极应对、内务整理中潦草应付等轻微违纪行为时,采取即时记录在案告知、累计处理的办法。如果一周内没有出现相同的轻微违纪行为,那么就在下周消除该违纪记录,否则累加累计到一定次数,严格按照规定给予相应的处理,发挥纪律规范温情的一面,逐步规范其行为。
人文关怀,爱字润心。一是带其及时就医。针对吸毒带来的并发症,及时带其到我所医院就诊,根据我所医院诊断及疾病变化情况,适时带其到山东省章丘区中医院、山东省省立医院等医院就诊,最大限度减轻戒断反应或缓解疾病带来的痛苦。二是加强食疗食养。在食疗戒毒中,大队警察会同所营养膳食中心的警察,针对其身体状况,制定阶段性的食疗食谱,过生日时送上免费的生日蛋糕、长寿面等。三是安排力所能及的劳动。在任务定额上合理确定其任务完成量。四是合理安排日常学习及娱乐活动。安排文化程度较高的戒毒人员进行“一对一”的帮助,对取得的成绩及时给与鼓励,树立其信心。五是帮助修复家庭关系。警察与王某父母电话联系,客观介绍其转变。警察强调说明,家人拉一把王某就很有可能走上正途,如果放任不管,很可能导致其破罐子破摔,走向反面。做其父母工作的同时,联系其前妻,做劝说工作。安排王某定期打亲情电话,多写书信,汇报戒治情况,并表决心,让家人看到其实实在在的转变。在警察和王某的共同努力下,王某入所10个月后,王某的姐姐终于来所探视,探视结束,警察与其姐姐面对面沟通交流,讲解帮助王某应注意的日常事项,实现所、家联合共同做好教育戒治。
心病心医,重在疏导。警察采取查阅档案、与王某家人电话交流的方式,了解其成长经历、成长过程中走向歧途的重要事件,找出其心理深层的症结。在入所初期艾森克人格测试的基础上,大队和所里的心理咨询师联合在戒毒人员季度考核、一年后诊断评估等时间节点,进行社会再适应量表、焦虑自评量表、抑郁自评量表等心理测试,取得一手的测试数据。针对王某性格孤僻,不愿与人交流的特点,大队专门开展了活跃气氛、打破僵局的一系列团体活动,其中包括加速戒毒人员之间了解的串名字团体游戏,以及考验配合、协作能力的衔纸杯传水游戏等,以增进戒毒人员之间的亲近感,促使王某融进团队中。针对王某焦虑等症状,定期带其到所心理健康体验中心进行音乐放松治疗,与爱心抱抱人亲密接触,安抚稳定其情绪。针对王某可能爆发的易怒情绪,适时带其到宣泄室击打宣泄人,合理调节情绪。针对王某爱抱怨的特点,引导其参加了“紫手环——21天不抱怨活动”,并适时安排其大队内现场交流,分享佩戴紫手环的心得体会。同时,发挥社会上心理咨询师在我所建立工作室的优势,请济南市心理卫生协会的张洪涛,申艳玲治疗师进行了两个疗程的心理疏导治疗。
以文化人,重塑灵魂。发挥我所“国学·齐鲁文化入心工程”的“化”疗作用,结合其文化程度低的特点,重点引导其学习《弟子规》。利用国学课题专题授课,大队警察“一对一”讲解《弟子规》的内涵,和王某一起背诵《弟子规》,并且要求其按照《弟子规》的内容落实到日常戒治中。为进一步强化传统文化的“化”疗作用,大队有意识地安排其参加大队、所里组织的国学经典诵读会、学习《弟子规》心得交流会等活动,让传统文化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案例思考】
(一)一个人毒品戒治的过程,是一个长期反复的过程。往往要经过“山重水复疑无路”的长期探索过程,才会出现“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崭新境地。
(二)对王某的教育戒治,不单单是毒品戒治的过程,也是对因吸毒引发的其他违法犯罪行为的矫正过程。
(三)完善家庭参与的帮戒机制十分重要。父母的接纳,姐姐来所探视,与前妻关系的缓和,甚至还有复婚的可能,都是其思想转变的重要因素。
(四)吸毒成瘾是一种反复发作的脑部疾病,戒毒人员期满解除后后续巩固十分重要。构建“地方党委领导,政府各部门分工协调,社会各界广泛参与”的“大戒毒”机制十分必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