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众服务首页
司法行政人员首页
欢迎您访问司法行政(法律服务)案例库
首页 > 运用“六步曲”帮助吸食依托咪酯成瘾戒毒人员肖某修复亲情关系适应戒治生活的案例

运用“六步曲”帮助吸食依托咪酯成瘾戒毒人员肖某修复亲情关系适应戒治生活的案例

分享
案例内容
【案例背景】

戒毒人员肖某在入所后的首次现场探访时,情绪异常激动,对着母亲崩溃痛哭,说其戒毒的艰难和场所戒治生活的不适应。这一幕让肖某的母亲深感自责与愧疚。尽管现场民警对肖某进行了耐心教育,但其情绪仍未能平复。探访结束回到宿舍,肖某回想起探访的情景,情绪再次崩溃,又一次失声大哭。

【案例基本情况】

(一)分析诊断

戒毒人员肖某,女,25岁,未婚,广东韶关人,2024年因吸食依托咪酯成瘾首次被强制隔离戒毒,入所后孤陋寡言,消极应对教育戒治活动,经同戒反映其经常独自小声啜泣。肖某小学时,父母经常争吵,最后父母离异,肖某被判与生父生活,其母亲再婚后并生育一子。肖某生父对其期望很高,肖某一有学习成绩下滑、表现不佳等情况就会被父亲家暴。自幼缺失家庭管教和爱护的肖某上初中后住校,假期就经常以实习打工、补习功课为由不回家,以躲避父亲的严苛教育。同时认为母亲有了儿子就不管自己而心生妒忌,为了吸引母亲的注意开始逃学、吸烟饮酒,甚至在15岁时意外接触了毒品,从此深陷毒海,最终辍学。

结合肖某的综合情况,研判肖某原生家庭对其影响较深,与家人关系疏远、从小缺乏安全感,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缺失,导致自我认知偏差、亲情情感待修复、认知行为需矫正,情绪控制能力、心理调适能力和环境适应能力较弱。

(二)方案制定

经大队集体研究,成立了由大队教育队长、大队管理队长、教育干事、包干民警、心理咨询师共同组成的教育矫治专项小组,在个别谈话的基础上,结合特色教育、心理治疗、课堂化教学,多措并举对肖某“对症治疗”,帮助其认清自己的错误想法,纠正不良情绪、修复与母亲的关系,引导其以积极向上的心态真正融入教育戒治生活。

(三)方案实施

1.第一步:从“心”入手,重新开启心门。通过加强对肖某的谈话教育,进而开展辅助教育与心理疏导。心理咨询师经多次谈话了解到,肖某虽对母亲有深度依赖,但表现出诸多回避行为,主要行为有:一是肖某对母亲的来信回应寥寥,拒绝母亲亲临探访的提议,甚至不愿主动拨打亲情电话;二是双方日常沟通匮乏,相处时间有限,主动交流意愿低;三是肖某认为母亲存在“重男轻女”的偏见,且对自己的兴趣爱好(如说唱音乐)及职业选择缺乏理解和支持,反而强加于她不感兴趣的艺术领域(如画画、舞蹈等)等。这些行为导致她们之间的沟通常陷入无效,难以找到共鸣点。针对这一情况,心理咨询师首先将重点放在促进肖某与母亲之间的有效沟通上,帮助肖某表达内心真实想法与感受,同时也引导其母亲尝试理解和接纳肖某的个人兴趣与职业选择,共同寻找解决矛盾、增进情感的方法。

2.第二步:以“爱”联结,扭转母爱羁绊。为了更全面地理解肖某的依恋关系现状,心理咨询师引导她深入探索和认识自我,明确其在依恋关系中所处的类型。这一过程不仅有助于肖某自我觉察,还能让她了解自身依恋类型与心理健康之间的微妙联系。基于这一认识,可以为肖某提供更加个性化、有针对性的支持与指导,帮助她更好地适应当前的戒治生活,促进其心理健康的积极发展。

通过成人依恋关系量表(AAS)进行测试,肖某的测试结果依恋类型为痴迷型(高焦虑、低回避)亲近依赖均分>3,且焦虑均分>3,由测试可知:肖某渴望亲密链接,抗拒分离,过度寻求认同,而且情绪常常不稳定,在关系中常常感到不安,时刻处于警惕状态,同时其渴望寻求安慰,但却难以信任。对比测试结果,心理咨询师引导肖某理解与母亲的关系,让肖某逐渐正确认识、关注到自我,理解他人,学会理解母亲、宽恕父母,更好地面对未知、恐惧或失去。         

3.第三步:用“画”说话,剖析内心投射。心理咨询师运用艺术心理投射测试和回忆叙事疗法。心理咨询师运用“房树人”绘画,通过艺术进行心理投射测试,以绘画、非语言的方式呈现情绪和情感,将潜意识的内容视觉化,剖析肖某性格特征、内心世界以及与家庭关系、个人状态,达到自我探索,加深对自我认识和了解,引导其内心获得释放和满足。心理咨询师让肖某使用一张白纸和画笔,运用房、树、人为基础元素作画。肖某完成后,心理咨询师便开始分析。

从肖某的构图中看出,整体构图居中,色彩丰富。一般人使用横向作画,但肖某用纵向作画,表示发展。构图的顺序为房、树、人,表示肖某内心很在意家庭,但是房子很模糊被果树遮挡,表示家庭在其心中很模糊,回到家庭存在困难,融入家庭很费力,不太愿意与人沟通以及打开内心;一排果树树上有丰硕果实,表示肖某是有一定工作能力,有一定成果,但偶尔也会担心害怕;人物有两个,一个大人和一个小孩,他们的面部表情嘴角上扬,说明心情是愉快的;大人双脚朝外,小孩双脚朝内,表示大人面对未来,小孩留恋过去。肖某讲述这幅“房树人”的构思,其表示这是曾经与母亲一起去砂糖橘果园游玩的情景,自己很喜欢吃砂糖橘,当时很开心、很愉快。

从绘画到叙事,心理咨询师剖析了肖某的内心,唤起了肖某与母亲曾经美好的回忆,通过剖析了肖某其实是对家庭有渴望与依赖,鼓励肖某敞开心扉坚强去面对、去接受家人的关心与鼓励,勇敢表达自己对母亲的爱,不能用叛逆行为来引起家人的注意,把自己的错误变成对家人的埋怨,从而掩饰内心、逃避现实。鼓励肖某要主动沟通、善于沟通,要把家人的关心关爱、支持鼓励作为自己积极戒治的力量。

4.第四步:融“情”化冰,获得亲情关爱。包干民警搭建亲情帮教平台,加强教育引导,通过信件、亲情电话、现场探访等方式给予肖某积极鼓励和正向引导。一是主动与其母亲电话沟通,详细介绍肖某成长经历、思想性格、身体情况、戒治情况等,一起探讨肖某面对的困难和问题,寻找其母亲的积极支持和配合。二是向肖某的母亲告知肖某的依恋关系测试与绘画测试结果后,肖母深受触动,意识到其并未真正触及女儿的内心世界。此后,肖母主动通过一封封真挚的来信、一沓沓厚厚的信纸、一句句温情的话语,锲而不舍地用爱的力量温暖肖某,甚至说服肖某生父通过书信鼓励肖某。如信中提及了与年迈奶奶之间深厚的感情,这让肖某更加坚定了戒治的决心,同时也激发了她的家庭责任感。

5.第五步:授“课”明理,感悟孝道文化。民警引入专题课堂化教学,运用中国传统文化教学,以《弟子规》“入则孝”引出“孝”专题课堂化教学,从“为什么要孝?如何行孝?孝的升华?”等法律、道德、个人角度入手,以及母亲十月怀胎、生产、养育等过程,教育引导肖某“百善孝为先”,不能因为麻木和习惯了获取忽视了珍贵的恩情。随后辅之以《中华孝道》手语操等教育戒治系列活动,充分发挥肖某在舞蹈、唱歌方面的特长。通过参与活动,肖某深受启发,写下课后体会《做最好的自己》,提到:“要服从管理,让父母再来探访时看到不一样的我”。

6.第六步:善“用”所长,引导积极戒治。民警从日常研判中了解到,肖某对音乐类的活动比较感兴趣,而且其从小学过舞蹈、画画,尤其擅长音乐和舞蹈。因此,专项小组制定了适合肖某的针对性辅助教育治疗方案,鼓励其充分发挥其特长,积极参与古典舞、啦啦操、瑜伽、中国鼓等“五行疗愈”教育活动。见肖某尤其热爱说唱类音乐,民警便下载了一些正能量的歌曲,让其在欣赏音乐中配合说唱,自由创作、抒发内心所思所想,从而进一步强化肖某戒治信心和戒治动力。同时鼓励肖某保持积极向上的心态,将戒治动力化为实际行动,在教育戒治活动中展现自信、坚强的自我。

(四)效果分析

经过一系列的教育引导,肖某深刻认识到了自己的问题所在,学会了要对家人的感恩,她表示要更加清晰地认识自我,以实际行动回馈母亲的关心关爱。

在后续的观察与交谈中,民警观察到肖某在戒治态度上已经有了明显的转变。在探访中发现,肖某已经拥有了良好的情绪管理能力,能够与母亲平和地沟通。肖某的转变不仅为她自己赢得了重新开始的机会,也给其他戒毒人员起到了积极正向的示范作用。

【案例思考】

(一)活用心理治疗方法。滥用依托咪酯的女性戒毒人员往往具有一些典型的心理特征:选择性回避、猎奇心理强、情绪压力复杂等。他们在现代社会中面临着工作、家庭、情感等多方面的压力,为了缓解压力、减轻焦虑而选择滥用依托咪酯。但长期的滥用药物反而加重了心理问题,形成恶性循环,尤其是初次入所的女性“心瘾”症状明显。民警可从绘画心理测试、家庭心理治疗等形式多样的方式引入,结合数据、量表、测试情况评估个体的心理状态和潜在问题,采取因人而异的治疗手段和方式,采取有效对策,帮助探索情感、解决心理冲突、提升自我意识和促进个体发展,让戒毒人员化被动疗愈为主动自愈。

(二)善用亲情感召手段。依托咪酯滥用人群大都存在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与关怀的缺失问题。尤其是年轻女性,由于心智不成熟和好奇心强,更容易受到依托咪酯的吸引和诱惑。戒毒所应通过建立“家—所联络网”,加强与戒毒人员家人沟通交流,除了信件、亲情电话和现场探访等方式,还可通过开展亲情帮教、开放日、家庭回访、对外延伸帮扶等活动,构建所内帮教和所外帮扶双轨道、搭建所内所外亲情互通互助桥梁,所内所外双向发力,助力戒毒人员安心戒治、积极戒治。

(三)巧用个性戒治方式。针对戒毒人员的个性、特点,善于发掘其发现特长和闪光点,合理运用针对性、个性化、特色化教育方式方法,如喜欢阅读,可以引导其阅读健康有益的书籍,鼓励撰写文稿,积极投稿;热爱舞蹈,可以鼓励其参与教育活动,积极参加各项文艺汇演;擅长运动,可以鼓励其在日常康复训练、“运动会”中积极表现,通过非语言的情感表达方式,在提升创造力和表达能力的基础上,增强个体的正向情感,给参与者带来愉悦感和成就感,达到情感释放和缓解压力的目的,帮助个体提升自我认知,增强自我接纳,促进个人成长和发展。

(四)妙用教育教学载体。以“母亲节”“世界读书日”等主题节日,“中秋节”“春节”等中国传统节日,《弟子规》《论语》《唐诗》等系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主题教育内容,进行文化教育、感恩教育、成长教育,将主旋律强、蕴含正能量、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影视作品、音乐作品、书籍报刊运用在戒毒人员日常戒治教育中,丰富教育教学的载体,创新教育教学的方式方法,给缺失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的戒毒人员“补课”,达到认识自我、感恩父母、提升自我、重塑人生的目的。

您的满意度:
满意
基本满意
不满意
您的满意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