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用“五全”工作法帮助半瘫痪照管对象顾某重振生活信心的案例
案例内容
【案例背景】
后续照管对象饱受毒品的侵蚀、社会的冷眼和家庭的嫌隙,往往身体机能较差、心理负担较重、生活压力较大。如果再遭遇横祸,落得肢体残疾,那无疑更是“雪上加霜”“难上加难”,沦为特殊人群中的“弱势群体”。在身体残疾、心态失衡和生活困境三重压力叠加之下,他们往往会自暴自弃、怨天尤人,甚至产生极端思想。本案例旨在运用“五全”工作法,探索如何帮助工伤致残照管对象克服身心障碍、实现生活自立、重拾人生信心。
【案例基本情况】
一、基本情况
顾某,男,汉族,39岁,已婚,初中文化。2016年1月因吸食冰毒被强制隔离戒毒两年,期满解戒后成为后续照管对象,照管期间表现良好,未发现复吸等情形。
工作人员在日常走访中发现,2021年12月12日,顾某在从事外墙高空作业中不幸发生意外坠落事故,之后一直处于半瘫痪状态,日常起居由其妻子照料。突如其来的重大变故,使顾某的情绪出现较大波动,经常处于意志消沉、少言寡语、烦躁易怒的状态,甚至一度产生轻生的念头,并多次扬言要到有关部门“讨个说法”。如果不能妥善解决顾某的问题,势必会对个人、家庭以及社会稳定带来一定影响。
二、原因分析
1.肢体残疾带来的伤痛感。因为遭受突如其来的意外事故,顾某从健全的体格沦为半瘫痪状态,从此丧失正常人的生理机能。面对肢体残缺且长期卧床的沉痛代价,心理难以承受如此巨大的打击,因此内心变得敏感偏执、情绪变得烦躁易怒、意志变得消极沉沦。
2.经济压力带来的无力感。顾某的父母在家务农,18岁的儿子则在县城做零工维持一家的开支,顾某在吸食毒品后一直没有稳定收入,一方面靠父母、小孩的接济,另一方面靠以前的积蓄维生。此次变故之后,顾某不仅丧失了劳动能力,高额的医疗康复费用更是加重了家庭的经济负担。
3.吸毒过往带来的负罪感。眼见自己的儿子即将成年,不久的将来会经历娶妻生子、成家立业的人生必经阶段,顾某担心自己既往吸毒史的错误行为影响孩子的择偶和未来。同时,以现在自己的身体条件、经济条件会给孩子带来巨大的经济负担,变成孩子的累赘。
三、方案制定
鉴于顾某的特殊情况,工作人员第一时间将其列为重点照管对象。为帮助其重拾信心、融入社会,后续照管服务站制定了帮教方案,并在实操中不断更新完善,全力确保融合照管、精准照管、无缝照管。
1.强化基础支撑,增强工作专业性。坚持以人为本、因人施策,邀请省属方强戒毒所专家团队,为服务站工作人员开展谈心谈话技巧专题培训,提升专职社工良性沟通、共情互动的能力;通过不定期上门走访,与顾某谈话交心,认真倾听其内心真实想法,帮助疏导消极情绪;融合多部门协作配合,尽心尽力解决困难、安身暖心,帮助顾某重燃生活希望,更好地融入社会。
2.强化信息摸排,增强照管精准性。不定期进行排查走访,动态掌握顾某的现实情况。利用节前关怀、节日慰问、电话回访等方式,进一步加强思想教育、信息核实、情况掌控。一开始,顾某对工作人员的到访有强烈的抵触情绪,在工作人员不辞劳苦、频繁登门,耐心开导、真情感化下,顾某心境渐渐平复,内心也逐步接纳了工作人员的照管服务。
3.强化生活关怀,增强回归积极性。坚持“以人为本、关怀救助、跟踪服务”的理念,以真心换取真情、以服务换取满意、以辛苦换取认可。生活上协调多部门给予帮扶救助,心理上邀请专家团队开展心理疏导,不断激发他摈弃“连累家人”“自暴自弃”的思想包袱,帮助他积极面对生活、顺利融入社会、重振人生信心。
四、方案实施
1.“全方位”协作,凝聚照管合力
服务站工作人员第一时间与该镇派出所、民政办、法律服务所、社会治理局(基层综合治理中心)、社戒社康办公室等部门取得联系,在乡镇政法委员的牵头下成立工作专班,构建形成“政法委员牵头抓总、职能部门协同配合、服务站跟踪落实、村居委协调推进”的照管工作机制,积极打通职能部门交流壁垒,有效整合社会综合力量,为解决顾某的实际问题形成“攥指成拳”的工作合力。
2.“全环节”管理,动态掌握情况
服务站协同该镇社会治理局,将顾某纳入社会综合治理网格管理,充分发挥片区民警、治调主任、禁毒社工、志愿者、网格员的积极作用,定期上门了解情况,及时排摸顾某的思想动态和戒治状态,第一时间将顾某的情况反馈给后续照管服务站,做到信息准、底数清、动向明,防止发生脱管失联、违规上访、复吸重违等恶性事件,确保顾某个人安全、家庭安稳、社区安宁。
3.“全要素”整合,及时纾难解困
服务站工作人员协调该镇法律服务所,为顾某指派公职律师,对顾某意外坠落事故进行责任认定并向涉事企业索赔,顾某如愿地拿到了赔偿金。同时,工作人员对接民政部门对顾某进行伤残等级鉴定,并成功为其申请了残疾人居家托养服务。有了机构护工的日间照料和康复护理,顾某的妻子便从陪护的琐事中解脱出来,服务站又联系社区为其妻子安排了一份安置性岗位,增加了家庭收入。看到工作人员为自己努力奔走,并切实解决了自身困难,顾某露出了久违的笑容。
4.“全周期”疏导,重塑生活信心
经过服务站的前期努力,顾某的生活质量得到了极大的改善,但是“愧欠”家人、自暴自弃的心结并没有完全打开。了解这一情况后,服务站积极发挥“戒毒康复巡诊预约点”的作用,依托方强戒毒所优势戒治资源,为顾某联系了该所民警、部级心理矫正专家,并签订长期跟踪帮教协议。民警针对顾某愧对家人、少言寡语、悲观厌世的负面情绪,有针对性性地进行心理疏导和干预治疗,并帮助其与家人重新构建良性沟通渠道。历经半年多的疏导调适,顾某心理认知有了明显改善,对生活又重新燃起了希望。
5.“全天候”帮教,助力回归社会
突出家庭在后续照管中的主体地位,积极发挥亲属日常监督、亲情感化、督促帮教的作用。服务站通过建立亲属微信群,将直系亲属、村居干部、社区民警、禁毒社工、心理咨询师、公职律师、网格员等一并纳入其中,全天候提供线上帮教服务,定期推送禁毒戒毒小知识、健身康复小技巧、心理调适小贴士,并第一时间解决顾某及其家庭主要成员提出的问题和困惑。经过大家的共同努力,顾某终于放下思想顾虑,感受到家人亲朋以及社会大众对他的善意和包容,并表示会积极乐观地面对生活、融入社会。
五、实施效果
在职能部门通力配合、融合帮扶下,在顾某的父母妻儿不离不弃、全情陪伴下,通过“五全”工作法的实施,顾某的负面情绪得到了有效释放,慢慢地接受了残疾的事实,放下了内心的包袱,打开了尘封的心结,与家人、亲朋、邻里的关系更加融洽和谐。工作人员通过定期回访了解到,顾某坚持遵照医嘱服药,加强康复理疗,目前已经可以借助轮椅下床活动。顾某不止一次向工作人员表达谢意,并表示将会积极面对困境、乐观生活、保持操守,以实际行动回馈那些帮助过他的单位和个人。
【案例思考】
一、后续照管需要“融合借力”
后续照管工作面临诸多问题和挑战,仅凭司法行政机关“单打独斗”,只能杯水车薪、徒劳无功,必须融合多部门资源,凝聚合力、借力发力,才能有效解决照管对象的现实困难和实际问题。要强化与公安、综治、民政、律所等部门的协同配合,扩大融合共建的力度和广度,齐抓共管、多措并举、同频共振,不断提升后续照管工作质效。
二、扶危助困必须“有的放矢”
帮扶要紧扣照管对象的实际问题和困难诉求,坚持问题导向,有的放矢、对症下药。本案例中,工作人员以“助残”为切入点、以“维权”为落脚点、以“扶贫”为关键点、以“解怨”为突破点,直击照管对象的痛点、难点,靶向施策、精准发力,积极为其改善生活环境、改变不良认知、化解内心积怨,帮助照管对象重拾生活信心。
三、教育管理应当“刚柔并济”
照管对象的教育管理,应注重将禁毒部门的刚性管控和照管机构的柔性服务相结合,既要联合片区民警、社戒社康办公室、网格员,加强对重点照管对象的监督管理,防止发生失联脱管、惹事肇祸、违法复吸等行为。又要突出“宽严相适、刚柔并济”的管理服务理念,加强对照管对象的帮扶救助。对一贯表现较好、社会支撑较好、操守保持较好的照管对象,应坚持“少打扰、不干扰”原则,助力回归社会、步入正轨、恢复平常。